黄河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一)

毛主席曾说:“陕北是红军“落脚点”与“出发点”,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宣告结束,新的长征也从这里开始了”。经历过转战陕北的光辉岁月,顺利东渡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新起点,伴随着东渡的顺利进行,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慢慢出现在了东方的地平线上。

在漫长的战争中,毛主席曾两次渡过黄河转战抗敌。第一次东渡在1936年,为稳定和扩大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为了响应山西人民企盼红军的强烈愿望,讨伐“土皇帝”阎锡山,签发了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晚8时整,战斗正式打响,红军从北起绥德的沟口、南到清涧县的河口百余里的渡口,同时发起攻击。从绥德县沟口登船,突击强渡,在中阳县三交镇坪上村首先登岸,把晋军的河防撕开了一道缺口,红1军团主力相继渡河,于拂晓时分,进占三交镇,乘势扩大战果,长驱东进,进占留誉。

在红军东渡黄河前,毛主席特意在河边为各位将领送行,情之所至,吟起了诗:“涉远祁连外,来从晋地游”。此处改用了大诗人李白的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中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为将士们送行。

毛主席密切关注着渡河情况,在度过2月20日的不眠之夜后,他率领红军总部人员马不停蹄的赶到河口村,视察大军东渡情况。23日清晨,毛泽东率领一行人分乘3只大船,从西岸的西辛关出发,在山西石楼县东辛关登岸。在此前后,东征红军的大部队也都分别在预订的渡口进行突击强度,这次东征活动也为而后八路军东渡抗日、创立晋西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此后的十多年里,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转战陕北后,时间到了1948年,党中央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战斗则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这时再次东渡黄河进入华北,筹划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迫切性到来。

3月23日,中央军决定再次东渡黄河,离开陕北进入华北。正如毛泽东所说:“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部队在陕北吴堡县川口村元子塔渡口,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神情凝重地注视着汹涌激荡的黄河,时而又深情地眺望着身后的陕北高原,他们告别了战斗生活了13个春秋的陕北。船队在一阵粗犷浑厚的号子声中驶向黄河东岸的山西省临县下滩里,到达晋绥解放区。

从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转战在陕北,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个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

东渡黄河代表着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光辉历程结束了。预示着中国革命将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预示着新中国的诞生!

在艰难的战争岁月,黄河不仅为红军的撤退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天险堡垒,阻断了威胁。更在出发解放全国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记载、铭记和纪念这段光辉历史,在黄河两岸修建了多处纪念碑和纪念馆。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