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才”卞之琳的一生传奇

原标题:“诗才”卞之琳的一生传奇

卞之琳简介

(图:卞之琳)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生于江苏海门汤门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是西语教授,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沈从文倾囊帮其出版诗集,陈梦家选编诗集《新月诗人》,将其位列“新月十八家”,因此一举成名。他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1955年10月1日,卞之琳45岁时,与青林结婚。2000年12月2日,在卞之琳90大寿临近之时,溘然长逝。

2015年12月8日,卞之琳诞辰105周年。

卞之琳半个世纪在“桥头”苦苦等待的人

(图:张允和)

张家四妹张允和是一个有许多雅致、浪漫故事的名字。自从张爱玲、冰心相继凋零、宋美龄随之辞世以后,人们便称她是“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允和从小就过继给叔祖母,在合肥老家长大。她在四姐妹中的文艺修养最高。

才貌双全的张允和还是少女时,石榴裙下便尾着一大批追求者。用情最专最深的当数诗人卞之琳。可以说卞之琳用了一生都在追求这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

在卞之琳著名的《断章》中,那个在桥上看风景的人,就是张允和,而他就是那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卞之琳痴痴苦恋张允和整整60年。他给张允和写过很多的信,还不断搜集她创作的诗歌和小说,拿到不同地方去发表。卞之琳却把这种爱藏了一生,甚至到晚年,他都在极力掩饰。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从一些书里觅得蛛丝马迹。

但是张允和最后嫁给了一个精通七八国语言的犹太人,对方是德国汉学家傅汉思,他到中国来是寻求一番奇遇,不曾想竟然像柳梦梅一样遇上了他的杜丽娘——张允和。

可以说卞之琳的半个世纪都活在了自己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中,却奈何佳人无动于衷,最终找到了她自己为之一生所爱的白马王子,令人唏嘘不已。

在1955年,已经足有45岁的卞之琳终于听从他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与青林女士结婚,彻底结束了这段持续了足足数十年的苦恋与痴等。

卞之琳与师傅徐志摩,徒弟裘小龙的师徒情结

(图:徐志摩)

徐志摩是文坛上耀眼的一颗明珠,他的作品被人们争相阅读。而他与卞之琳的师生情缘广受关注。

1930年秋,徐志摩离开上海赴北大任教,时年20岁的卞之琳上过其英诗课。1931年4月,卞之琳和同学编《北大学生周刊》,向老师征稿,徐志摩作了一首小诗《我羡慕》,刊登在第第一卷第10期上。几日后,卞之琳看到新出的《诗刊》中有徐志摩《两个月亮》、《山中》、《车上》等新诗,越读越喜欢,便在课堂上向老师请教。老师谈起新诗创作的灵感,说:“我自小眼睛近视,有一天在上海配了一副近视眼镜,到晚上抬头一看,发现满天星斗,那么美丽耀眼,感到无比激动,心中突然涌起了要写诗的冲动,这是我的第一次灵感……”此后,徐志摩参加过几回卞之琳和同学组织的创作活动,同时将卞之琳的诗歌习作推荐给刊物发表。11月19日,徐志摩罹难,消息传到北大时,卞之琳噙着泪花对同学们说:“徐先生云游去了,他留下的新诗,让我们回味无穷。”1978年8月里的一连数天,他重读徐志摩的诗集,写下洋洋万言的《徐志摩诗重读志感》《诗刊》上,称赞徐志摩“他的诗,不论写爱情也罢,写景也罢,写人间疾苦也罢,我感到其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就是这三条主线: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实际上还是可贵的东西。”这篇文章为新的一轮“徐志摩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图:裘小龙)

而卞之琳的关门弟子裘小龙,则是深受其老师的影响,在他读外国文学研究生,搞诗歌批判,卞之琳便曾建议他最好自己写点诗歌。听从老师的裘小龙在写了自己的诗歌后被卞之琳认可,于是第一首发表的诗歌是发在《诗刊》上,内容很理想主义,描述整个国家正在醒过来,把国家比喻成一个人,醒来都做了什么事情。还有卞先生有用英文小说,裘小龙当时就想他自己也可以试一下。

随后1988年,裘小龙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一年后定居美国,差不多从那时起就用英语写作,最早写的还是诗歌。

卞之琳的家乡情结

(图:江苏海门)

卞之琳七岁随父从读,8岁起私塾、乡村小学、初中求学,显露出对文学的热情,17岁去上海浦东中学主修文科。19岁秋入北京大学英文系读书后,开始成名,后转战南北很少回家,却无时不念家乡海门,用他诗中话说:“我真想老家。”

一腔海愁付破船

160年前,卞之琳的祖父(天旦)在江南经营印染业,因避战乱,迁来位于粮棉之乡的老汤家镇,建造房屋定居,并开办染坊。

那时的老汤镇相当繁华,交通也便利。东西街道长一里多,相对商铺鳞次栉比,大新河纵贯穿镇而过,河上架大木桥将东西街道联为一体。此河南达轮船来往的江边大新港,北至入海的海界河。镇的东西都有通达上下沙的大路。

卞之琳故居位于镇西首的石街北侧,坐北面南,占地约3亩,西傍榆树成行的民沟,北濒碧水粼粼的横向市河,往外便是连绵的农田,背衬右托一派旖旎的田园风光。故居往东毗邻祥和公烟行、方致和酒店等商家,街南相对着密集的店面,可谓闹中取静之处。

而卞之琳自出生至小学毕业的14年间,都在这故居中度过,因而从小对它怀有深厚的感情。即使祖上传下的染坊将倒闭,但幼年的他让科举不第的父亲(嘉佑)在店堂间教读《千家诗》、《唐诗》等古文籍。之后去外乡镇上初中,星期日也回家居住。1927年考进上海浦东中学,插班读高中两年,每年寒暑假他都回来度假。

这家,是卞之琳青少年时代温馨的港湾!

直至近年,卞之琳的外甥施祖辉在这里建造了一栋别墅式大楼,还保存着卞之琳生前使用的一张四仙桌、一个老式书橱、一把瓷质花茶壶、几个花瓷碟,更珍藏着卞之琳的一批遗著和遗书,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卞之琳的评价

(图:卞之琳老年)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诗刊》社主编、诗人高洪波说:“卞之琳先生是中国诗坛的琢玉者。他一生写的诗歌没有超过五千行,惜墨如金,是个很特殊的例子,真有点儿像当年唐代的孟郊,贾岛这样的苦吟诗人,‘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才华横溢式的,写得很多,像龚自珍:另一种是披沙拣金式的,拙于言语,但有耐心和耐力,写得持久,不以数量取胜,如卞之琳。他把诗当成一块玉来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诗作铮铮然有金玉之声。卞之琳长于内心思考,短于社会交往 ,把自己封闭起来,绝对不是公众人物,不是表演式的公众人物,就像孙犁,是远距离征服式的作家。但他却是文化和精神意义上的真正的公众人物。其诗,表现了人生深层次的痛苦、孤独、命运和思索,博采中西各家之所长,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层挖掘,沉着、大气、精光内蕴同时也静气内敛,并直接影响了当时的九叶诗人等诗作者。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

90年不改海门腔。

百年新诗史上的——“第一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