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归国铁钟告诉你不堪岁月,多难民族要铭记

原标题: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归国铁钟告诉你不堪岁月,多难民族要铭记

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最不堪回首的就是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辛丑条约》,成为一个民族永远的痛,这耻辱也一直警示后人,永远不要忘了百年前那些枪炮声。

到天津滨海新区游玩,一定要去“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游览。这里距天津市50公里,距北京约170公里,曾是海河入海口处。大沽口东濒浩瀚渤海,西靠海河平原,隔河与塘沽相望,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过去一直是京津门户、海陆咽喉,兵家必守之处,自明朝起朝廷在大沽口筑城设卫,筑墩设炮,而到了清朝,这里更是重要的海防屏障,有重兵把守。

然而在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倚仗“船坚炮利”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咸丰八年(1858)五月英法联军2000余人乘舰船20余艘第一次进攻大沽,清军奋起反击反击,最后清军300多人战死,虽也杀死杀伤近百位联军士兵,但联军还是登陆并直逼天津,迫使清廷签订屈辱的《天津条约》。

1859年英法联军再次发兵进攻大沽口,展开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英海军司令贺布亲带领12艘军舰攻击大沽口炮台,清政府守军发炮反击使英法军舰遭受重创,有4艘军舰被击沉。这一战英法联军遭受重创而撤退,清军守住了大沽口,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也是外敌入侵大沽口中方唯一胜利的一次。

1860年英法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以解救谈判人质为由在北塘附近登陆,展开第三次大沽口之战。清军在奋战后寡不敌众而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英法联军随即攻入北京,占领并火烧了圆明园,举世震惊。

1900年八国联军再次入侵,大沽口炮台守将天津镇总兵罗荣光慷慨陈词:“人在大沽在,地失血祭天”。经过六小时激战,击沉击伤军舰6艘,击毙击伤侵略者255名。虽然守台将士虽浴血奋战,终因兵力相差悬殊,弹尽援绝,有近千名将士牺牲,罗荣光也在冲杀中英勇殉职,大沽口再次失守。

1901年根据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第八条规定:“废去大沽口及直隶各处炮台”,大沽口炮台被八国联军天津临时政府拆毁,自此大沽口还在,而大沽口炮台成为遗址......

在“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里,有一口大铁钟讲解员说这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它却在海外屈辱的漂泊了105年,直到2005年才回归家乡。

这口铁钟铸造于清朝光绪十年(1884年),铁钟高80厘米、直径60厘米,上面铸有“大沽铸造”、“海口大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 钟的上面还铸有“大清光绪十年立 海口大沽 乐威屹公祠”和“皇图巩固 保定府 练军官兵 仝人公立”铭文,是当年大沽口炮台使用的一口钟。

然而它却在英军在1900年6月17日攻陷大沽口炮台后被带走了,英国军人把它作为战利品掠夺到了英国,还建立了一个中式石亭,上写有“这口钟缴获自中国天津大沽口”字样,亭子的旁边是当年参战奥兰道炮船死亡官兵的纪念碑,在英国它屈辱的被“观瞻”一百年。

后来这口古钟被中国留学生发现,经过多方努力,2005年7月22日回归天津,来到了天津滨海新区“大沽口炮台遗址博物馆”,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最有价值、最不堪回首的见证,时时刻刻提醒着国人,腐败误国,落后要挨打,我们必须要自强不息,这回归的古钟就是民族的警钟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