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还记得亚罗号事件,一个大事件的导火索

原标题:有多少人还记得亚罗号事件,一个大事件的导火索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同意“五口通商”,但此时出现了一个问题。洋人除了居住在商管区之外,是否可以入城居住?上海、宁波、厦门、福州等地尚未出现太大问题,问题出在广州。广州市民坚决抵制当时的英国人入城。而当时的英国人则将进入广州城看作成是否真正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

时任两广总督的叶名琛左右为难,于是他沿用前任耆英的方法,就是利用民间的排外情绪。当时的广州城中,有十万市民日夜巡逻,抵制英国人入城,呐喊呼号之声连绵不绝震耳欲聋。于是英国人也绝得如此进城似乎不妥。再加上叶名琛明确拒绝了他们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于是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新的战争身上。

要开战总要有个由头,于是才有了被放大的“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咸丰六年九月初十),广州水师得到密报,有臭名昭著的海盗藏身于商船“亚罗号”中。商船亚罗号的船主是香港的华人方亚明,船上水手全部是华人,只有船长是他雇佣的英国人。该船曾落入海盗之手,后来向香港殖民当局登记。

当日水师官兵上船搜查,并带走了船上的12名华人水手。于是英国领事巴夏礼和驻华商务监督包令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可以利用的事端,于是迅速向当时的清政府提出抗议,理由是:清军士兵在搜查抓人时扯掉了英国国旗,极大地侮辱了大英帝国,所以要求两广总督进行书面道歉;其次是清军在英国船上搜捕抓人,要求立即释放所有水手……

叶名琛对此据理力争:首先,该船执照已经过期;其次,水手中的确藏有海盗,正在讯问;第三,水师官兵在船上时,该船并未悬挂任何英国国旗。并且反问英方,问什么干涉中国军队在中国港口巡查船主为中国人的商船?

巴夏礼虽然词穷,但仍蛮横地下了最后通牒。迫于当时形势,叶名琛决定适当妥协,于是将船上水手全部送回,但仍拒绝道歉。这次巴夏礼的理由变成了“礼貌欠缺”,拒绝接收释放水手。一来一去,英国人利用亚罗号事件,只是希望将事态扩大化的目的已经昭然若揭。

英国海军上将很快接到巴夏礼和包令的求援信。于是在10月23日向广州发动了进攻。虽然进攻最终被广州兵民击退,但亚罗号事件依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1857年,《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一篇名为《英中冲突》的社论,该为在西方一片谴责叶名琛的浪潮中显得独树一帜。该文指出:在整个事件中,错误一直在英国方面。同时还称赞叶名琛的“逻辑力量是如此令人信服地把这全部问题都解决了”……该文的作者是马克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