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浩的死,真的只是因为“国史之狱”吗?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原标题:崔浩的死,真的只是因为“国史之狱”吗?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崔浩是北魏历史上不能不提的人物。

他历北魏三朝,博古通今。论谋略计策,他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他也自比张良,是北魏三朝的股肱之臣。

崔浩

但他最后还是被拓跋焘给诛杀了。清河崔氏,无论远近,他的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尽夷其族。他的秘书郎以下所有人无一幸免。

他的直接死因,史书上说得很清楚,就是作为编著北魏国史的总负责人,“尽述国事,备而不典”,意思是说他把北魏的历史完全如实地记录下来了,但是写得不正,什么乱七八糟,影响北魏皇族形象的事都写了出来。

崔浩也冤啊,当时拓跋焘叫他负责的时候还关照说要“务必实录”,怎么到最后说话不算话了呢?而且连和他一起编写国史的高允都觉得秉笔直书是史官的基本素质,罪不至此啊!明显是轻罪重罚啊!

拓跋焘

那么,“国史之狱”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崔浩的出谋划策,帮助北魏平定了北方,但他始终不太支持北魏进攻南方。在这一点上,崔浩的理念和拓跋焘“先北后南”的军事策略产生了严重的偏差。既然北方统一了,南方你又不支持讨伐,那么从拓跋焘的角度来讲,崔浩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谓的“良弓藏,走狗烹”再一次在崔浩身上重演,不是没有可能。

二: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确实是至理名言。崔浩在世时,确实春风得意,受尽恩宠。许多的战略决策,都是崔浩的提议,况且这些提议和许多大臣的意见都是相反的,而且最后证明这些提议还都是对的。

比如,拓跋焘要征讨柔然的时候,满朝文武都觉得不行,连保太后都出面阻止,就崔浩支持。在出兵北凉的问题上,像李顺这些大臣全力劝阻,但崔浩力主讨伐,并讥讽李顺收了北凉的钱。

无论鲜卑,还是汉人,在朝的大臣估计他都得罪了个遍。按照现在的话说,崔浩的智商绝对一流,但在处理关系的情商方面,实在有点硬伤。

三:在汉化方面,崔浩绝对是当时的“急先锋”,并且从骨子里是看不起胡人的。他的侄女婿是从南朝过来的王慧龙,出自太原王氏。他对王慧龙称赞有加,说他是“真贵种也”。他的这个说法还被鲜卑高官长孙嵩告到了拓跋焘那里。

由此可见,崔浩和鲜卑贵族的矛盾怎么会缓和呢?

四:崔浩和太子拓跋晃之间的矛盾也是最为关键的原因。崔浩是不信佛的,他看见他信佛的老婆天天念经,受不了了,就把经书也给烧了。拓跋焘对于佛教的政策也是受到了崔浩的影响。然而作为太子的拓跋晃却十分信仰佛教。在这一点上,崔浩将来和拓跋晃肯定对不上眼。也就是说,即使拓跋焘不杀他,将来他也都会死在拓跋晃手下。

另外,他在任用汉人的时候,新召的几十人,一上来就任用为郡守。太子建议还是先做郎吏再说,但他居然不听,连高允都很担心,说崔浩这样做,明显得罪太子,将来恐怕结局不会好。还真被高允言中了。

崔浩之死,原因确实错综复杂,除了当时的大环境影响之外,和崔浩本人的性格特点其实也是分不开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