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经过和意义是什么?

原标题: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经过和意义是什么?

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战役可以说是抗战时期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二,平型关大捷乃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而台儿庄战役则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这两次战役最大的历史意义便在于,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提振了抗战士气,同时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

平型关大捷: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

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之后,北平、天津先后失守,同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国军虽然奋勇抵抗,但在付出惨痛代价的情况下,上海最终还是落于敌手。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开始紧密合作,同年8月18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又编组为第十八集团军,并编入晋东北阎锡山的第二战区序列。

此时,侵华日军已经攻占了晋北重镇大同和周围各县,并企图攻破平型关防线,从而与雁门关以北日军会合攻占太原,进而占领山西全省。日军在第二战区第七十三师、独立第八旅、第八十四师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无法取得进展,因而要求师团长坂垣征四郎增援,而阎锡山则命傅作义率领两个旅增援守军,并致电朱总司令要求八路军配合作战,于是八路军115师根据指示在平型关一带设伏。

在师长林彪的指挥下,115师与号称“钢军”的板垣征四郎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及辎重车队浴血死拼,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而作为埋伏一方的115师同样付出了600余人的伤亡代价,而日军更是无一被俘投降,可见日军当时抵抗之激烈。

平型关大捷可以说打破了日军自抗战以来“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粉碎了国内一些人的“恐日病”和抗日“亡国论”,极大的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同时,此战也极大的提升了八路军的名气,对于此后八路军开辟根据地和征召士兵都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而随着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建立和扩大,八路军也逐步取代了国军在华北战场的主力作用。

台儿庄战役: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1937年末,日军在相继攻占南京、济南之后,为了迅速灭亡中国,连通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然而,担任总指挥的韩复渠却打起了保存实力的小算盘,面对进攻竟然不战而走,虽然最终落下个被枪毙的下场,却导致济南、泰安等地相继丢失,使得日军长驱直下,地处苏鲁交界的台儿庄,便成为了日军南下的最后一道屏障。

1938年3月,日军最精锐的第五师团向临沂进犯,而原本在津浦铁路作战的日军第十师团也向台儿庄推进,就此拉开了台儿庄战役的序幕。14日,日军第十师团向台儿庄以北的藤县发动进攻,中国守军122、124师奋起还击。18日,日军在飞机、大炮和坦克的掩护之下,最终冲入城内,藤县失守,122师师长、参谋长及大部分官兵壮烈牺牲。

日军在攻占藤县之后,不顾第五师团在临沂受阻,继续向台儿庄推进,而中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则命令汤恩伯的第20军在津浦铁路阻止日军南下,并命令孙仲连的第2集团军前往台儿庄。

23日,日军向台儿庄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勇抵抗,日军始终寸步未进。26日之后,日军在第十师团主力到达台儿庄之后,再度发起猛烈进攻,中国军队在一度丧失台儿庄大部的情况下,竟然凭借数百人的敢死队,历经残酷肉搏重新在4月3日夺回了大部分地盘。

与此同时,孙桐萱的第三集团军则经过奋勇拼杀,断绝了台儿庄日军的补给线,汤恩伯则在李宗仁的命令下南下协助孙仲连夹击日军。4月6日,日军在夹击之下最终溃败,主力被全歼,只有数百人的残部得以突围。

在李宗仁、白崇禧、孙连仲、汤恩伯、张自忠、田镇南、关麟征、池峰城、王铭章等人的指挥下,中国军队历经一个月血战,先后毙伤日军11984人(另说2万余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

此战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首次击败日军,不仅极大增强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决心,鼓舞了抗日军队的士气,而且改变了国际上对中国战局前途的看法,英国报刊便曾发表了赞扬此战中国胜利的评论,也为中国争取外援增添了有利条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