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长春: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郑洞国发“最后一弹”后投降

原标题:围困长春: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郑洞国发“最后一弹”后投降

郑洞国,在抗日战争中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位黄埔一期毕业的国民党将军,抗战中,曾经转战南北,先后参加过保定战役、漳河战役、徐州战役、武汉战役、桂南战役等多场抗日大战。

特别是在抗战后期,郑洞国被蒋介石任命为中国驻印军副总指挥,在极端艰苦情况下打通了滇缅国际交通线,留下了许多配合盟军反攻缅北的战斗事迹。

在国民党将领中,郑洞国颇具儒将风度,性情温和,平易近人,无论在战时或者平时,郑洞国总是和善待人,无论对嫡系和非嫡系,始终其调和作用,做人始终光明磊落。

能打仗,为人优秀,这是郑洞国在国民党将领中两个出色的标签。

随着东北局势的持续恶化,郑洞国成为蒋介石手中一颗重要棋子,而且,临危受命被安排坚守长春。

面对死路一条的孤城长春,郑洞国当然清楚自己的下场和结局。

但是由于受封建“忠君”影响较深,郑洞国养成了“服从命令,安分守己”的作风。

1948年3月,东北解放军5个独立师初步包围长春,擅长运动战的解放军深知攻坚战不是自己的长处,假如强攻长春,不但胜算不大,而且会伤亡严重甚至会连带全局失败的危险。

理由有二:一是长春城防工事不仅是东北各城市最为坚固的;二是解放军曾有过攻坚战惨痛的教训。

对长春守敌采取围困的方式,是当时唯一的选择。

东北野战军战略思路很明确:“不给敌人一粒粮食一根草,将长春蒋匪军困死在城里”。

熟谙攻守之道的郑洞国,明白粮食对坚守长春的重要意义,上任伊始,就开始抢购军粮。

但是面对10万守军和长春城内的老百姓,无论怎样囤积军粮都是杯水车薪。郑同国指望蒋介石增加空运,可是实力日渐式微的蒋介石空投的飞机架数越来越少,根本解决不了大问题。

眼看着被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的长春,郑洞国何尝不知道末日即将来临,但是脑袋仍然转不过弯来。

此时,郑洞国的部下已经开始动摇了,很多部下都是瞒着郑洞国与解放军进行接洽,商谈起义具体事项。

覆水难收,最终,郑洞国选择了投诚。

1948年10月21日凌晨,郑洞国命令对空鸣枪一小时,以对外界显示他们做了最后的抵抗,“发出最后一弹”后,郑洞国率领兵团司令部数百人投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