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他的身体力行

原标题:忆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和他的身体力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少奇同志对党建理论的贡献:“他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等著作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曾以多种文字出版,影响广泛而深远。这部论著的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打磨和不断丰富的过程。

1938年9月至11月,少奇同志赴中原局走马上任的第一站——仰韶文化发源地渑池县八路军兵站,写了党员修养的讲课提纲,并在豫西特委游击干部训练班讲党课。后在竹沟完成初稿,在抗日游击干部训练班上讲课。1939年7月,又在延安马列学院全面讲,随后才将其整理成书,公开发表,成为不朽的党建理论丰碑。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编入《整风文献》,后来成为党员干部的必读书。1965年,重新整理发表在《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随后,由人民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

少奇同志为把党建设成为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少奇同志提出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提醒警惕执政掌权后干部的变质腐化问题等,为我们党在执政条件下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了积极探索。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我在政治上成长进步的启蒙教材

我是1948年参军的,1949年6月在进军西北行军途中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我们部队的第一批团员,那时还没有团中央。指导员是1938年到延安的老党员,他在我入团宣誓后的单独谈话中拿出一本延安印发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嘱我好好学习,争取早日达到做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可以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是我在政治上和做人处事方面成长进步的启蒙教材。

1964年,军委工程兵党委整风,我作为秘书参加会议记录。那时党委常委全是老红军,还都是将军——一名上将,三名中将。首长们在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发言中,多次引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的论述,规劝别人,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

在我心中,少奇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党性修养的化身

少奇同志给人的印象是严肃庄重又平易近人。在我这个普通党员的心中,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党性修养的化身。

建党初期,他长期在白区工作。1945年4月20日,在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刘少奇有一个重要评价,说他是“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他“在白区工作中的策略思想,同样是一个模范”。事实证明,《决议》中的上述论断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在白区工作时,他经常经手几万元党的活动经费,但分文不动,每天只买些萝卜烩点馍维持生活。少奇同志在白区艰苦而又错综复杂的环境中,已经做到了他自己倡导的党员修养的境界——慎独。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期间,一贯廉洁自律、以身作则。那时,按国家规定,夜里加班有夜餐补助。他和王光美同志经常工作到后半夜甚至通宵。工作人员曾悄悄为他们领了两年的补助。由于炊事员说漏了嘴,少奇同志知道了,他责令秘书领多少退多少。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钱,就按月退,退了两年才算了结。使用公车,更是严格。王光美外出办事,总是骑自行车,在生完小女儿出院时,她才从交通科要了一辆普通轿车,并按规定交了费。

三年困难时期,刘少奇满脑子都是怎样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他曾领着王光美和工作人员一起深入农村,甚至扒开老百姓粪便看,了解他们用什么充饥,是否能够消化。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基层干部不敢讲真话,也不让老百姓向上级工作组讲真话。1961年4月,刘少奇回到家乡做调研。他们在一个生产队养猪场一间破旧的空房里住了6天。他亲自到四周农村调查,接待了一拨又一拨乡民,倾听他们对食堂、分配、住房等各方面的意见,终于了解到农村的真实情况。

少奇同志在自己处境最艰难的时刻,仍以共产党员的高度责任感,向党中央建议:“尽早结束‘文化大革命’,使国家少受损失。”面对住处满院的大字报和造反派的批斗,他仍从容应对,只是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