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明陵十三座,为何仅定陵地宫被发掘?之后国家便禁止挖掘帝陵

原标题:京郊明陵十三座,为何仅定陵地宫被发掘?之后国家便禁止挖掘帝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天寿山南麓,在这里埋葬有明朝的十三位皇帝,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皇陵建筑群之一。陵区对研究明朝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也是普通人了解明朝皇室的窗口。景区是个统一的整体,而各陵又自成一体,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十三座陵墓没有全部对外开放,目前开放的只有长陵,昭陵,定陵,神道四个景区。

十三陵最大的看点就是长陵的地面部分,和定陵的地宫部分。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始建于1409年至1427年,前后共用了十八年时间。陵区占地面积十二万四千平方米,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寝。其建筑风格宏伟壮观,修建工程浩繁,用料严格考究,施工精细,在中国历代皇帝陵寝中是比较突出的。

而定陵则和长陵相反,定陵主要看地宫,这也是明十三陵里唯一发掘过,并向游客开放的帝陵。定陵是明代神宗显皇帝朱翊钧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孝端、孝靖)。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

那么为什么明十三陵里只有定陵被官方挖掘过呢?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考古学家首先计划挖掘的并非定陵,而是永乐皇帝的长陵。不过,长陵面积过大,一时难以找到墓道,才在1956年将定陵作为试点进行挖掘。定陵地宫深入地下27米,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定陵地宫共出土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宝。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图为,明神宗(万历皇帝)孝靖王皇后凤冠,九龙九凤冠。

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如今游客看到的是仿制品)。

虽然定陵的考古发掘,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但不可否认的是,定陵的发掘也是一次失败的考古行动。由于当时科技水平和文物保护知识上的限制,很多文物在出土的瞬间就因为氧化而损毁。之后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已经打开的皇陵无人照料,定陵出土的大量珍贵丝织品也未得到有效保护,迅速风化;最惨的是万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被扔出去,万历皇帝及其两位皇后的尸骨,更是被烧得干干净净。至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经过定陵发掘的惨痛教训之后,周总理作出重要批示,今后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50年不变,100年不动摇。如今历史文物专家和明十三陵相关工作人员都表示,明十三陵中未发掘的陵墓都不会再发掘。因为技术原因,陵墓发掘就意味着损毁,只会按原貌进行保护。如果出现漏雨等对文物本体有威胁的情况,才会进行修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