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签订《瑷珲条约》,痛失60万国土,黑龙江将军奕山竟然报告:边境无事

原标题: 擅自签订《瑷珲条约》,痛失60万国土,黑龙江将军奕山竟然报告:边境无事

首先说一下《瑷珲条约》: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黑龙江左岸“江东六十四屯”中国人拥有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2.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3.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船只航行。

《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中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放弃领土拥有权最多的条约。此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但后来在《中俄北京条约》确认。条约原存于中华民国外交部,现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

自1840年以来,中国进入屈辱的100年国耻时期,腐朽的大清王朝再也无法关起门来做天朝上国。领土不断被蚕食、分割。当时有一个国家,偷偷派军占领中国大片领土,但是10多年间,中国所谓的守军竟然是浑然不知。等人兵临城下的时候,又被迫割让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打了一年,法国又加入进来。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带着后宫嫔妃仓惶逃窜,躲到承德避暑山庄。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迫使清朝分别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和《中法北京条约》。英国和法国通过这两个条约,以及此前签订的《天津条约》,从中国取得了大量利益。中国又要割地又要赔款,还被迫允许外国商船在长江各口岸往来,为下一步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内地做好了准备。

不过,你知道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不是英国,也不是法国,而是另外一个国家——沙俄。沙俄一枪未发,就通过与清朝签订《中俄瑷珲条约》,从中国侵占了60万平方公里国土。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还要从清末开始说起,当时满清为了保护其龙兴之地的东北,严密禁止关内百姓到东北谋生,而且还在山海关建立了一道柳林屏障,派重军驻守来抵挡闯关东之人。最后导致的情况是外东北千里无人烟,虽然在大清地图上是我们的领土,当时也没有所谓的边防概念,这样使得这大片的领土随时可能被侵占。

1847年,当时的沙皇俄国,就开始派军队和移民侵入外东北地区,占领了大片的领土,并开始建设城堡、城镇,修建居民点。当时沙皇光向中俄边境外,镇守外东北的外贝加尔省就加派了1万精锐部队。

奇怪的一幕出现了,当沙俄在黑龙江一带蚕食领土时,清朝方面无动于衷,也不派兵进行阻止。这使得沙俄对这一带形成了实际占领。

当时黑龙江将军奕山竟然是浑然不知,在给中央政府的报告中还说“边境无事”。

奕山,字静轩,满洲镶蓝旗人,清朝宗室。他是康熙皇帝十四子胤禵的后代、道光皇帝的族侄,有着皇族血脉,根正苗红。1855年,奕山被任命为黑龙江将军,成为清朝在黑龙江地区的最高官员,掌管着一带的军政大权,直接对皇帝负责。

但是,到了1858年,几万沙俄大军,兵临黑龙江将军驻守地瑷珲城,惊慌失措的守军将领奕山才知道外东北有大批的沙俄军队和移民。而此时城中只有1000多的老弱残兵,与几万装备精良的沙俄军队硬拼无疑是以卵击石。

1857年,穆拉维约夫以“助华防英”为由,在两艘炮舰护送下来到瑷珲城内,会晤黑龙江将军奕山。 穆拉维约夫提出,“为了双方的利益,清俄必须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

面对沙俄提出的无理要求,奕山最初还是有理有据地进行了反对。他说,中俄两国的边界早就根据《尼布楚条约》进行划定,“议定遵行,百数十年从无更改。今若照尔等所议,断难迁就允准。”

穆拉维约夫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他在几次谈判无果的情况下,对奕山下了一道最后通牒,要求奕山在最后文本上签字,还恫吓说:“同中国人不能用和平方式进行谈判!”

当天夜里,沙俄军队在黑龙江沿岸不断用炮火挑衅,恐吓中方,逼迫奕山就范。

奕山见到这种情形,自己乱了分寸。1858年5月,奕山在没有报告清廷的情况下,私自与穆拉维约夫签订了《瑷珲条约》。

沙俄不费一枪一弹就获得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欣喜若狂。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特颁嘉奖,以表扬穆拉维约夫,同时晋封穆拉维约夫为阿穆尔(即黑龙江)斯基伯爵。

这实际上不是奕山第一次私自与与外国私自签订协议。

1841年,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奕山就私自与与英国代表义律签订《广州和约》,赔款600万两白银。清廷追究责任时,奕山竟然谎称赔款600万两银子是“作为追交商欠完案”,企图蒙混过关。道光皇帝勃然大怒,将其停职治罪,一度圈禁在宗人府。

那么,这次奕山私自与沙俄签订协议,让中国丧失60万平方公里国土,会受到什么惩罚呢?不存在的。奕山是皇族宗室,国家法律对他没有约束力。咸丰皇帝也只是将他革职处理,召回北京。没过多久,又重新起用,活跃在政治舞台。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朝每次对外战争,几乎都要赔款割地。可是,这次清朝在根本就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下,也被迫向他国割让土地,还真是嘉庆皇帝所感慨的“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