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有多好?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这里?看完地形才知道!

原标题:明十三陵有多好?为何明朝13位皇帝都要葬这里?看完地形才知道!

中国人对于身后事是非常在意的,皇家尤其如此,很多皇帝刚刚登基,就在修建自己的陵寝了,作为皇家陵墓,在地形和风水上肯定会有一定的讲究,明朝的13陵就是如此,为何明朝有13个皇帝都葬在这里?十三陵的地形到底有多好?

13陵坐落在现在的北京市昌平区,那里东、西、北三面环山,是一个小盆地,陵区周围有群山环抱,中部是平原,有小河流蜿蜒曲折而过,那里一共埋葬了13个皇帝、23个皇后、2个太子、30多个妃嫔和2个太监。

第一个被埋葬在13陵中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最后一个被葬入十三陵的崇祯,这经过了230年,著名的《永乐大典》也被埋葬于13陵中,但是我们至今仍然不知道它具体在那一座陵寝中,除了思陵以外,其他的全部没有被盗过。

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找到了一个来自江西的风水师,让他为自己寻得一块吉祥的墓地,最终选址落在了昌平境内,朱棣亲自勘探后,将其封为“天寿山”,此后的12位明朝皇帝也相继把陵墓建造在这里,他们在确定具体的地址时,都会寻求风水师的建议。

那里的十三座皇陵虽然各有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依山而筑的,分别建在了东、西和北三面山麓上,体系完整、规模庞大,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皇陵建筑群,面积超过了40平方公里。

明朝的术士们认为,十三陵所在的地区,是“风水宝地”,陵寝前6公里的地方,有两座小山,东边的山被称作青龙,西边的山被称为白虎,符合四灵方位格局,从风水的角度来看,明成祖朱棣册封的天寿山山势延绵,“龙脉”旺盛,群山环抱,视野平坦开阔,草木繁盛,生机盎然,是天造地设的皇陵土地。

13陵从选址到设计规划,都重视了建筑和自然的统一,让建筑和植被、河流、山势有机的融合在了一起,达到了一种“天造地设”的境界,也是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点的一种实践,13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内部又可以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小单位,陵寝和陵寝之间至少隔半公里。

最多的有8公里,除了思陵以外,其他的皇陵均分布于长陵左右,从卫星图上看,呈现出扇形,其实不光中国人盛赞这块陵地,就连英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学家埃德蒙培根也对明13陵有着高度的评价:整个山谷都用来纪念死去的君王,气势是多么的壮丽。

而为13陵选址的风水师廖均卿也是出身名门,他是唐朝著名的风水大师廖三传的后人,他们一家居住在兴国县,给周围的人看风水,在被朝廷选中之前,他在当地已经小有名气。

朱棣称帝后的第二年改元为永乐,永乐5年,他唯一的皇后徐氏病故,朱棣下旨,让吏部尚书赵羾卜来选择陵地。

在古代,不管是皇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对风水忌讳莫深,所以为皇后选陵地并不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因为以后皇帝还要和皇后合葬,他们还认为这会影响到子孙后代,吏部尚书苦想了几天,又翻看了很多关于风水学说的古代书籍,最终把目光落在了廖三传的后人,也就是廖均卿这一族上,于是他便建议朱棣派人前去江西。

古时候的交通远没有现在那么便利,在皇后因病去世后的第5个月,朝廷找到了风水先生,他立刻就去了北京选择地址,走了好几个月才到达,他先后查勘了燕台驿、又查勘了玉泉山,但觉得都不是很好,便去了南京。

2个月以后,他第二次到北京选择陵地,在游览完了各地之后,他来到了黄土山,也就是后来的天寿山,看中了这块宝地。

那一年的廖均卿已经50岁了,他为了向朱棣清楚地报告情况,还绘制了风水图,这个图是按照实际的地势绘制的,上边标注了陵寝具体位置,青龙白虎等山脉在哪里,以及水的走势,水口的位置等,在用了2天时间画完了图纸以后。

他还写了《朝献山图表章》,呈给了朱棣,用文字对图进行了解释,表明那里的地形既符合天上的星宿布局,又符合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将陵寝建在那里,明朝会明君圣主代代出,难怪明朝13位皇帝都喜欢葬这里。

永乐皇帝听了以后非常高兴,他赐给了廖均卿300吊钱,五十斤鱼和五十斤肉,还有若干的衣服和白米,廖均卿之前只是个乡下人,一下得到了皇帝这么多的赏赐,顿时感到受宠若惊。

公元1409年,永乐皇帝在廖均卿的建议下,两次查勘了黄土山,他决定在这里为徐皇后和自己修建陵园,在选定了这块宝地以后,风水先生等人并没有停歇,而是继续为皇家寻找其他备用的风水宝地,石门驿、辛家庄、龙泉、洪罗山等地,都有过他们的足迹。

廖均卿先是被永乐皇帝封为一个小官,后来又数次擢升,从一介平民到皇帝面前的红人,廖均卿用不到3年的时间,改变了自己人生的轨迹。

但是他对于在朝为官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以上有老母,下有五子尚未婚配为由,辞官回乡,回到了自己的家中,作为一个风水先生,他肯定是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