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迹|《东方红》与人民大会堂

原标题:北京印迹|《东方红》与人民大会堂

“ 东方红,太阳升……”歌声渐起,大幕徐徐拉开,一轮红日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舞台上群舞演员用折扇拼出暖黄色的葵花在不断变大……和声透彻而曼妙,灯光晶莹而悦目。人民大会堂中演出的《东方红》令观众印象深刻。

1964年人民大会堂中数千人齐唱《东方红》,盛况空前(视频来源:网络)

1964年10月2日,在新中国迎来15周年成立之际,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演,其场面之盛大、演员之众多、气势之恢宏,轰动了整个北京城。

这部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等于一体的恢弘作品,成为新中国文艺史上的一座高峰。

1964年10月,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次公演,这是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东方红》第三场《万水千山》。

(图片来源:新华社资料图片 侯波/摄)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从1964年8月开始筹备,到1964年9月底正式上演,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其筹备速度之快、呈现效果之佳令人称奇。

但其实早在几年前,《东方红》在正式诞生前已初具雏形。

  • 1961年8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在北京中山公园演出了大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演出共分9场、46首歌曲,形象再现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

  • 1964年5月23日

上海市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大歌舞《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首演成功。

  • 1964年7月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中央决定在《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和《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的基础上创作一台大型音乐舞蹈剧,并命名为《东方红》。

7月30日,周恩来总理正式批准了关于创作《东方红》的报告,并在批示中要求,要全力搞好争取如期在国庆上演。

周恩来总理亲自指导《东方红》

《东方红》集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和美术于一体,包括35首歌曲、24个舞蹈、5个大合唱、7个表演唱、14段朗诵词和28个场景,主要演员分为AB角,群众演员也有梯队,上下场达9000多人次,使用服装4000多套。后台采取军事化管理,一切井井有条。

而这一切,都凝聚着周恩来总理的心血与大家共同的努力。

图片来源:网络

1964年8月12日,《东方红》的创作和排练工作正式启动,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500多名文艺工作者参加,其中包括当时中国最具权威的词曲作家和音乐舞蹈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创作者们加紧排练。

图片来源:网络

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了《东方红》的总策划、总导演,大到场次内容,小到具体词曲,他都亲自参与,从9月中旬到27日,周总理几乎每晚必到。

周恩来总理强调:《东方红》要突出毛泽东思想,要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努力做到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采用史诗的写法,既是粗线条的,又要很深刻,能打动人。在创作上要敢于打破框框、标新立异。要注意艺术风格、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平板、单调、贫乏的东西,不仅不能使人受到政治教育,也不能使人得到艺术享受,不仅不能传播毛泽东思想,反而违反了毛泽东思想。在创作中要把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结合起来。

人民大会堂的工匠智慧

《东方红》得以成功上演,不仅凝聚着总导演周恩来总理的心血和3500多名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人民大会堂的大工匠们的智慧。

人民大会堂于1959年国庆节前竣工,可容纳一万人的礼堂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万人礼堂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座席分上下三层。西面主席台可容300至500人的主席团就坐,东面是扇形会场。观众席最远处离主席台的水平距离为60米。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墙面和屋顶之间采用“水天一色”的处理手法,在顶部圆穹由60瓣鎏金花瓣组成的大葵花中心镶着一颗灿烂的大红星灯,周围密布着500个暗槽灯,灯火齐明,蔚为奇观。

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内景 ©侯凯沅(图片来源:《人民大会堂专辑》 建筑创作2014)

为了《东方红》得以成功上演,万人礼堂在建筑声学和舞台灯光音响方面做了精确计算和科学设计。

早在建造之初,万人礼堂就对建筑物理,如声、光、热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万人礼堂的使用内容主要为召集会议,同时兼做演出。鉴于礼堂体积庞大,使用人数相差大,而音质要求高,从声学设计来看,必须仔细考虑建筑声学设计。为了保证声音强度级及其均匀度,改善反射声延迟时间过长对清晰度的影响,针对万人礼堂大尺度圆形空间,以及会议和观演双重需求,最终采用分散式布局建声的方案,即每间隔两个座椅布置一个扬声器,使观众感觉声源就在身边,没有回声,充分保证了演出的呈现效果。

万人礼堂对于灯光要求也很高,为了适应演出需要,万人礼堂在光学方面精准考虑照度标准、照度与距离的关系、炫光、亮度等问题,在节约经费的基础上充分保证了照明效果。

由此可见,万人礼堂的物理建筑空间为《东方红》的上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鉴于《东方红》史无前例的演出规模和史诗画卷的尺度需求,人民大会堂原有的场地无法满足庞大的乐队使用需要,建筑师和工人们共同努力,在舞台两侧搭建了临时合唱席,以便安排1200人的合唱团。并拆除了池座前两排的座椅,腾出了空间供乐队使用。

《东方红》最终在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中得以完美呈现(图片来源:网络)

奇迹在集体智慧的叠加下展现,于历史的天空中闪烁。

《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

1964年10月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首演,刘少奇、周恩来、董必武、 朱德、邓小平等观看演出。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是在全国人民奋发昂扬的革命热情中诞生的。它也是继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以后,我国音乐舞蹈界在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个新的重大成就。这部作品发扬了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载歌载舞的形式,采用了歌舞、大合唱、齐唱、独唱、群舞、独舞等多种艺术表现方法,并且有民族乐队和西洋管弦乐队的联合演奏。

《东方红》首演成功后,又接连在人民大会堂连续演出10余场,盛况空前。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部作品1965年又被改编成电影,其中许多歌曲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人民大众中广为传唱,成为经久不衰的“20世纪艺术经典”。

广为流传的歌曲《南泥湾》正是出自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图片来源:《东方红》电影剧照)

此后多年,《东方红》又多次在人民大会堂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2019年,时逢建国七十周年之际,在人民大会堂中再度唱响的《东方红》,仿佛与五十五年前在此地演出的场景重合,令人感怀。

参考资料

[1] 舒云.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记 [J]. 党史博览,2019(4).

[2] 马国馨. 都·城 我们与这座城市 [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20 .

[3] 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室建筑声学组. 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音质设计及初步测定 [J]. 建筑学报,1960(1).

[4] 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物理研究室光学组. 从建筑光学角度研究人民大会堂的照明 [J]. 建筑学报,1960(1).

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相关资料并对本文审核校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