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开国元帅陈毅的入党经过

原标题:历史档案:开国元帅陈毅的入党经过

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有许多值得铭记的细节,这些细节在当时看起来毫不起眼,却对历史的走向发生着深远的影响。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梳理了这些历史的细节,通过伟大人物一生的经历,记录了关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正如出版前言中所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风云际会、英杰辈出的时代 ……他们一生的业绩,恰恰构成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 ……丛书中的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当代中国的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史、建国史,每一部传记都可读作结束中国苦难危亡命运的革命史,披荆斩棘建设社会主义的奠基史、创业史。

今年正值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重温这些历史记忆,从中汲取历史智慧和精神力量,从而坚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1901年8月26日,陈毅出生在四川省中部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一个小地主”家里。当时,由于清王朝的腐败,中国当时已在帝国主义的侵略下,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陈毅出生前后几年,四川连年遭受水旱灾荒,再加上苛捐重税,陈家已经败落。

1916年初,15岁的陈毅考上了成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简称甲工校)开始学习染织专业。1917年底,由于家庭经济越来越困难,陈毅中途辍学了。恰在这时,吴玉章等在成都创办了一个可以免费的四川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陈毅和胞兄陈孟熙去报考并被录取了。

1919年春,陈毅和陈孟熙从留法预备学校毕业,双双考取了官费留学(共30名)的资格。6月1日,他们离开成都,踏上了赴法的征途。

恰巧在陈毅他们抵达上海的第二天,是北京政府的代表在巴黎被迫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的日子。消息传到上海,万民欢呼,还举行了规模巨大的示威游行。陈毅在上海滞留的一个半月中,除了联系赴法船只和参加一些示威游行,还听了一些社会名流的演讲。特别是吴稚晖和康白情,一个宣扬“反孔”,一个介绍“五四”,都使陈毅的思想发生激烈震荡。康白情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参加者,他介绍大家读《新青年》,读《华盛顿传》《孙文传》……很快,反帝反封建和讲科学讲民主在陈毅头脑中融为一体,成为他信仰和崇拜的观念。陈毅曾这样总结:在这里,经历了思想上第一次的动荡。

8月14日,陈毅一行登上“麦浪号”从上海起锚,奔赴法国,经过59天的艰难航行,于10月10日到达法国南部的大城市马赛。1919年底,从马赛乘火车到了法国首都巴黎。“刚到巴黎,觉得是到了天国一样,社会秩序安定,城市清洁繁荣,对法国文明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中国古代文明是一钱不值了,再也不想读古书、作古诗了。”

陈毅先去蒙达尼中学的法文补习班学习法文,几个月后,陈毅被分配到施耐德公司位于巴黎的一个工厂工作。施耐德公司是法国有名的大公司,制造汽车、火车头、耕田机等。陈毅以为,进入这样的工厂,一定可以进一步看到西方的发达和文明了。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想错了。

首先给陈毅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工厂内阶级森严”。位于上层的总办、总工头、工程师等“常常拿身份来凌辱工人”,“且工资分配很不平均”。像陈毅这样的外国勤工俭学生,地位比工厂底层的本国工人还低。这料想不到的现实,深深刺痛了他。从工厂内的生活,他他得出结论:人道的敌人,便是资本主义。

其次,“资本家完全为自己的利益起见,实毫无人心。”货物销路一旦低落,就把工人辞退。在厂的工人,如是靠一人养活的几口之家,生活已经困难,一旦被解雇,生活就更无依靠了。“常见工人被辞退出厂的情形,就用‘神情丧失’、‘面若死灰’都形容不尽致。“陈毅在《我两年来旅法勤工俭学的实感》中喟然而叹:我才知欧洲资本界,是罪恶的渊薮。

再有,陈毅感觉到工人和资本家之间那种针锋相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对立。陈毅入厂不久就碰到过罢工。在五一劳动节举行的大规模游行示威中,陈毅带领同厂的几个留学生一起参加了,他们的行动“受到法国工人的热烈欢迎”。有一次,陈毅工伤休息,厂方只准“休息三天,养伤费发得很少”,许多工人来看望陈毅,对厂方的态度非常不满,大骂“资本家没良心”。陈毅认识到,工人和资本家是完全对立的,“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会制度不好。

此时,蔡和森倡导的苏俄十月革命的道路,在陈毅面前明亮起来。蔡和森介绍陈毅学习了《共产党宣言》,使他感到豁然开朗。陈毅曾说,“我们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识到搞无产阶级革命的光明前途。“

这是陈毅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由崇拜到失望的过程,也是他“思想上的第二次大震动“。

入厂三个月以后,陈毅被提升为技术工,工资也从每日12法郎增加到18法郎。这时,陈毅的思想又产生了变化,他想,有了积蓄就有可能在法国读书,将来上正规大学,当个文学博士,走“文艺救国“的道路。

但是,这种梦想很快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破灭了。

1921年10月,陈毅因为参与组织“占据里昂中法大学“运动,和蔡和森等人被法国当局武装押上轮船,强行遣返回国。

陈毅等在《被迫回国留法勤工俭学生一百零四人通启》中记载着:里昂官厅来营报告,说中国政府来电,无法解决你们,决计送你们回国。今晚11时动身赴马赛,明天由马赛启程回国,不准要求,不准反抗,命到必行。

同学们被武装军警偷偷押到马赛,强行送上“波尔特加号”邮船,10月14日被遣送出境,“一直押送到上海”。

归国途中,为了寻找共产党的组织,也怕引起反动当局的过分注意,蔡和森等人在香港先下了船。不久,蔡和森从香港潜入上海,与中共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很快参加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工作。他了解陈毅,和陈毅作了深谈,问陈毅愿不愿意入党或去苏联学习。

陈毅在《选择革命的道路》中说:“1921年11月回到上海,当时还没有下定决心干革命,又经历了一次动摇。”陈毅没有同意入党,也不想去苏联,他还没有放弃当一个自由作家的夙愿。

1922年初秋,陈毅回到老家乐至乡下。在陈毅留法的两年中,陈家更加败落不堪。陈毅的二伯冻饿而死,其余的亲人在成都无法谋生,先后回到乐至老家,租种十来亩田地为生,陈家已经完全沦为赤贫。如今,陈毅兄弟出洋留学,不是衣锦荣归,却是被押解回国,连个工作都没有,陈家更叫乡人瞧不起了。

陈毅在家乡到处受到歧视,这使他感到一股令人窒息的可怖的力量——封建的愚昧的社会心理是最难改变的旧势力。他进一步看到,个人奋斗是软弱无力的,只有参加到组织中去,才能有所作为。他给蔡和森写了申请加入组织的信。至此,陈毅的思想已经完成了从资产阶级到无产阶级的转化。

1922年秋,蔡和森给陈毅写了回信。“就这样,经蔡和森通信介绍,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3年春,陈毅回到重庆,应聘担任了重庆《新蜀报》的主笔。他写了大量的诗文,抨击当时黑暗的军阀政治,在重庆的知识界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引起了重庆当权者杨森的嫉恨,在一次宴会上,杨森的秘书长公开对陈毅说:请陈先生在报上多谈点国际形势吧。陈毅没有接受这样的“劝告”,继续抨击四川军阀的种种弊政。终于,在他发表了一篇猛烈声讨军阀政治的文章(据别人回忆题目为《论民众武装》)后,惹怒了杨森,“被礼送出川”。

1923年10月,陈毅经武汉转道到北京,进入了设于西山碧云寺的中法大学。入学后不久,1923年11月,经过中共北方区委的考察,由颜昌颐、肖振声介绍,陈毅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那时,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刚建党时的50余名党员,发展成为有500多名正式党员的组织。

(本文内容来源于《当代中国人物传记》丛书之一《陈毅传》)

陈毅(1901—1972)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四川省乐至县人。曾任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团指导员、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党代表、第十二师师长、红四军第一纵队党代表、红六军政治委员、红二十二军军长、新四军第一支队支队长、新四军军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和市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外交部部长等。

《陈毅传》由中共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立项,中共南京军区党委、南京军区政治部组织编写。书稿经中共中央军委战史军史编审委员会和中共南京军区委员会两级审定。邓小平为本书题写书名。

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当代中国出版社立场,如转载请标明出处。

如果您对内容感兴趣,请点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当代 阅读中国”,当代中国出版社将继续以读者为本,为广大读者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好书。

回复毛泽东/胡乔木/陈赓/陶勇/季羡林/小书馆/预测术/传记/文学/大师/经济/名人/励志/职场,即可浏览相关内容,也可以直接给我们留言,留下您的宝贵意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