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曾经想加入太平天国:这是史实还是演艺?

原标题:左宗棠曾经想加入太平天国:这是史实还是演艺?

坊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称左宗棠曾经在1852年主动靠拢并想加入太平天国,还与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有过一番谈话。

左宗棠想加入太平天国的说法,最早见于番禺人黄世仲撰写的历史小说《洪秀全演义》。《洪秀全演义》又名《洪杨豪杰传》《洪杨豪侠全集》,在1905年、1906年前后刊载于《有所谓报》《香港少年报》《中国日报》等报刊,后由上海广益书局出版发行。

《洪秀全演义》记载:“当洪天王入武昌时,(左宗棠)曾上书天王,劝他勿从外教,洪天王见他不明种族,又不识君民同重的道理,因此不甚留意他。他满望上书洪天王,得个重用,故经许多人聘请过他,他倒不愿出。今见洪天王没有什么意思,心中就有些不快,暗忖欲作胡元时的刘因,怎奈自己不能久耐,继思晋时王猛,曾佐苻坚,遂定了主意。先受湘抚张亮基之聘,参赞戎幕。继又受湘抚骆秉章之聘。”

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很广,甚至被部分史学著作采纳。

1914年,近代日本学者、清史研究专家稻叶君山在当年出版的《清朝全史》中说:“据长沙人言,洪天王围长沙时,有一人布衣单履,与天王论攻守、建国之策。天王不能用,其人乘夜逃去。后湘人欲缚此献策者,因不知其姓名,其事遂寝。然考清末刊印之书,有曰《支那》者,以为此人即左宗棠也,且劝洪天王弃天主耶稣,专崇儒教。”

1955年,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在当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沿袭了这一说法:“据比较可信的传说,当太平军围长沙时,左宗棠曾去见洪秀全,论攻守、建国的策略,劝放弃天主耶稣,专崇儒教,秀全不听,宗棠夜间逃走。”

1962年,中国当代史学家、著名的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在当年出版的《太平天国全史》中说:“据传说:左宗棠初以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尝投太平军,劝勿倡上帝教,勿毁儒、释,以收人心。惟洪、杨以立国之源头及其基础乃在新教,不能自坏之,不听。左乃离去,卒为清廷效力。”

在这些史学著作里,作者都认为左宗棠主动投靠太平天国的说法是可信的。

然而,我们回过头来看,发现时间节点上有很大的问题。

1862年4月,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7月27日,太平军抵达长沙城外。在这一段时间里,左宗棠并没有在长沙,而是一直住在老家湘阴。左宗棠与太平军没有任何接触。

8月19日,湖南巡抚张亮基在贵州黎平知府胡林翼的极力推荐下,致信左宗棠,请他出山担任自己的幕僚,协助防守长沙。经过反复思考,左宗棠决定出山,并于8月24日冒着炮火缒城而入,进入长沙城。此后,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策划防守事宜,忙得飞起,怎么可能跑出去与敌对阵营的洪秀全讨论什么“攻守、建国之策”呢?

那么,左宗棠与洪秀全见面的地方,会不会是武昌?毕竟在1852年,洪秀全曾经带领太平军攻克了武昌,左宗棠也曾在武昌生活了一段时间。然而,这种说法的时间节点还是对不上。

洪秀全率领太平军攻克武昌的时间是1852年12月4日。一个月后的1853年1月2日,洪秀全放弃了武昌,水陆并举,浩浩荡荡地沿着长江向东挺进,“沿江州邑,无兵无船,莫不望风披靡”。10天后的1月12日,左宗棠才跟随升任为湖广总督的张亮基离开长沙,奔赴武昌。1月22日,张亮基、左宗棠抵达武昌。

这时候,左宗棠连太平军的背影都看不到了。

其实,左宗棠不具备加入太平天国的主观条件。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起义。但是对于清廷来说,属于罪不可赦的“造反”。当时,大部分知识分子都不认同太平天国的合法性。左宗棠如果是一名走投无路的穷书生,在前途无望的情况下,倒有可能产生加入太平天国的想法。

但是,左宗棠并非一名走投无路的穷书生。他20岁就考中举人,拥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三次会试都名落孙山,但并不失意。包括云贵总督林则徐、两江总督陶澍、云贵总督贺长龄、都察院监察御史贺熙龄在内的许多高官名流都欣赏他的才情,倾心相交。陶澍、贺熙龄甚至主动与左宗棠结为儿女亲家。这是一种何等的荣耀?

左宗棠从小就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信奉“忠、孝、节、义”理念,以“忠君报国”为人生目标,早在21岁就写下“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诗句。这样一个有追求、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怎么可能背叛清廷,逃到敌对阵营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