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三为何不敢与鲁迅相提并论?萧三名声大噪,是鲁迅给了他机遇

原标题:萧三为何不敢与鲁迅相提并论?萧三名声大噪,是鲁迅给了他机遇

萧三是毛泽东少年时代的同学,追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后来,他去法国勤工俭学,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与国际和平及进步人士有着广泛的交往,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

但萧三真正在国际上闻名,是到了苏联以后。具体地说,是在苏联开始文学创作以后,他跻身世界文坛,在苏联及东欧名声大噪。

大家可能想象不到,萧三的名气大到什么程度。

萧三的肖像曾悬挂在苏联及东欧许多普通老百姓家,也就是说,他成了苏联及东欧老百姓崇拜的偶像。上世纪,外国人提到“埃米·萧”(萧三的笔名),就像中国人提到马可·波罗一样。

萧三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他会在世界文坛横空出世。所以,他特别感谢一个人,宣传一个人,那就是鲁迅

鲁迅给萧三创造了机遇

在苏联期间,萧三除了用诗歌等文艺形式宣传中国革命和工农红军,就是宣传鲁迅和中国左翼文学。

鲁迅

萧三与鲁迅的往来,始于1930年。他是通过作家曹靖华的介绍,与鲁迅建立通信联系的。

曹靖华于1924年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派往莫斯科,在东方大学学习。翌年回国,参加鲁迅主持的未名社,与鲁迅一直保持着深厚的友谊。1927年4月,曹靖华重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校任教,这期间,他经常和鲁迅通信,介绍苏联革命文学,并代鲁迅搜集苏联优秀版画和革命书刊,来往密切,鲁迅视曹靖华为挚友。所以,萧三通过曹靖华结交了鲁迅。

1930年3月2日,鲁迅领军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与右翼作家相对立,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领导成员有鲁迅、夏衍、冯雪峰、冯乃超、周扬等。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并先后在北平、天津建立了支部。同时,“左联”迅速走向国际,1930年秋,“左联”在东京设立了支部。

1930年11月,革命文学国际局在苏联哈尔科夫召开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22个国家的代表。苏联朋友希望萧三邀请几位中国左翼作家来与会。萧三立即与鲁迅联系,告知这一好消息。无奈当时客观环境恶劣,国民党封锁极严,鲁迅无法出席。鲁迅给萧三回信说:

由中国现代派作家出国去苏联,很难实现。即请你作为我们的代表出席。

萧三始料未及,但又不得不接受鲁迅的全权委托,于是,萧三作为中国“左联”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议通过一项重要内容:革命文学国际局改组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成为它的一个支部——中国支部。

萧三

萧三没有想到,这次会议让他在国际文坛一举成名。他被选为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书记处书记,负责主编《世界革命文学》(此刊后来易名为《国际文学》)的中文版。

当时国内形势恶劣,萧三没有条件向国内作家约稿,为了刊物的发行,他只好自己动手创作,亦诗亦文,且写且编。

这些诗文在《世界革命文学》上发表后,被广泛阅读。就这样,萧三凭着天资灵智与深厚才学,犹如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一跃而入世界文坛,在苏联及东欧名声大噪。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给萧三创造了机遇 ,当时如果鲁迅参加了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国际革命作家联盟书记处书记就不会轮到萧三,而是由鲁迅担任。萧三就不会在国际文坛横空出世了。

萧三著《伟大的鲁迅》

萧三最早在苏联向全世界宣传鲁迅

萧三作为“左联”的代表,出席第二次国际革命作家代表会议后,便开始履行“左联”代表的光荣职责。萧三十分感谢鲁迅,在苏联不断地写诗作文,宣传“左联”,宣传鲁迅。

1934年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召开前夕,邀请各国著名作家到会,鲁迅也被邀请。萧三连忙致信鲁迅。鲁迅给萧三的复信中说:

大会我早想看一看,不过以现在的情形而论,难以离家,一离家,即难以复返,更何况发表记载。那么,一切情形,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能传给社会,不是失了意义了么?也许还是照旧的在这里写些文章好一点。

不久,《国际文学》社致函鲁迅,请他谈谈十月革命对自己的影响,鲁迅很快将答复寄给了萧三,他“确切的相信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萧三将鲁迅的这篇答复译成俄文,登载在同年7月5日《真理报》上。

鲁迅

1934年8月17日,为期两周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工会圆柱大厅隆重开幕。萧三出席了这次会议,并代表鲁迅和中国“左联”在大会上发言。

值得一提的是,萧三连任两届苏联作协党委委员,与高尔基、法捷耶夫等人在一起共事。

1935年9月间的《真理报》上,萧三用俄语“为文介绍我公(指鲁迅)于苏联读者”。

这期间,国内的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1935年国民党当局抓捕了大批左翼文化人,可谓左翼文化运动的重要转折点。

1935年底,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根据中央的指示,“左联”自行解散,结成文化界统一战线组织。

1936年春,中国左翼文化界总同盟停止活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左联”和左翼文艺界人士纷纷奔向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

在“左联”解散的问题上,鲁迅非常失望。鲁迅为“左联”的成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此时,鲁迅已重病缠身,萧三屡次请他出国养病,但鲁迅并未与他再回信。

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

萧三得悉噩耗,满怀悲痛,他用萧爱梅的笔名写了《纪念苏联的朋友中国作家鲁迅》,发表在1936年10月23日《真理报》上。萧三在文章的最后,仿照鲁迅纪念高尔基的话写道:“鲁迅之死——不但是中国的损失,而且是全世界一切有正义感的人的损失。”

同时,经萧三多方奔走,苏联作协在莫斯科举办了鲁迅追悼大会。追悼大会由苏联作协负责人法捷耶夫主持,萧三在会上作了鲁迅生平与创作的报告,苏联演员在会上朗诵了鲁迅的作品。会场外展览了俄文版的鲁迅著作,会后还为鲁迅出了一本书,书中收入了萧三的那篇纪念长文。

1937年10月,鲁迅逝世周年,萧三再次组织会议纪念,会议主席由苏联作协的另一位负责人绥拉菲莫维奇担任。由于准备充分,纪念会与追悼会开得一样成功。

事实上萧三早已把宣传鲁迅当成了自己的一份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他写了许多介绍鲁迅生平事迹和纪念鲁迅的文章,翻译鲁迅的作品,还主持编辑出版了鲁迅的著作,他对鲁迅的崇敬终生不渝。

鲁迅选集(俄文原版)

萧三不敢与鲁迅相提并论

萧三出于对鲁迅的崇敬,一直不同意别人把他与鲁迅相提并论。

1939年5月12日傍晚,萧三在延安与毛泽东聊天。谈到萧三与其兄萧子升决裂的问题时,毛泽东随口说了句:“你们兄弟关系,有点像鲁迅与周作人的关系。”

萧三连忙摆手:“那我可不敢媲美。”

毛泽东补充说:“是说在兄弟关系这一点上。”

毛泽东和萧三

1959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教授单演义因创办《鲁迅研究年刊》,撰写了《鲁迅和萧三的战斗友谊》、《鲁迅和范文澜的战斗友谊》等文章,并寄给萧三过目。

萧三收到作品后,一看标题,就觉得惭愧,便回信坚辞不受。信是这样写的:

单演义同志:
您的第三次来信也收到了。谢谢。
告诉您,对第一次来信和大作我没有作复,是因为我觉得,您那样写文章,写鲁迅和我的什么“战斗友谊”,将我和伟大的鲁迅并举,我实在不敢当!我只是文学战线上的一名小卒。在苏联侨居的年月,由于“左联”的关系,和鲁迅先生通过信,互相寄过书刊;他死后我写过几篇文章和作过报告,向苏联文学界和读者及国际朋友们介绍过鲁迅的生平、思想、创作……这是我应该作的,只可惜作得还不够。其他,如劝鲁迅去苏联治病、疗养等事,也都是组织叫做的,我自然也极愿意他去苏联走走,所以写信、布置旅程。像这些工作,怎么能称作他和我的战斗友谊呢?
是的,鲁迅是很重视战斗友谊的,比如他和瞿秋白同志的战斗友谊。至于您想写的鲁迅和我(或还有别人)的战斗友谊,其实只是一些来往关系罢了。我不知范文澜同志的意思怎样(您已写鲁迅和他的战斗友谊),我可是不能赞成。
您收集到的材料倒是不少,这样钻研的精神值得钦佩。就作为研究鲁迅和人们的联系的材料好了,那是有用的,您觉得怎样?
大作原稿奉还,但请不要发表,至于您问我有无补充,我只能告诉您,在北京和上海的鲁迅纪念馆里还可以找到一些。匆匆不尽,敬祈谅恕。
寄上《革命烈士诗抄》一本,请登(察)收惠存。
敬礼!
萧三
(19)59·5·12

从萧三的信中,可以看出萧三对鲁迅无比崇敬,他发自内心尊重鲁迅、敬仰鲁迅,这种感情是由衷的、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的。在萧三看来,瞿秋白可以与鲁迅称战斗友谊,而自己是不够资格的。

萧三

实际上,萧三在国际上声望很高,他曾任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对外文委主任、对外文协常务理事、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中国书记及《译文》编委等职。他作为中国人民的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同几十个国家数以百计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科学家和学者建立了密切的友好关系。

萧三名气越大,越不会忘记:他曾是鲁迅亲自委派的“左联”代表。

读者朋友,关于萧三的传奇人生暂且写到这里,由于他的故事太多,下次将继续介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