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念良师

原标题:追念良师

追念良师

1922年考取官费留美出国时的吴有训

吴有训(1897年4月26日-1977年11月30日),字正之, 江西高安人,物理学家、教育家,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被称为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开山祖师"。

生平简介

1920年6月,吴有训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

192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物理研究室助手和讲师,师从康普顿教授;

1945年10月任中央大学校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主持创立了我国最早的核物理研究实验室,组织撰写了我国最早的核物理教材,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核物理理论与核物理实验的研究精英。

钱三强、钱伟长、杨振宁、邓稼先、李政道等学者都曾是他的学生

我在清华上学时是日本军阀侵华时期。当时理学院院长是叶企孙老师,物理系主任是吴有训老师,教授有赵忠尧、周培源、萨本栋、任之恭、霍秉权,讲师、助教有余瑞璜、张景廉、王谟显、赫崇本、傅承义等老师。虽然教授们都是当代著名学者,很多学生因为参加抗运不能安心读书,我也是其中之一。我们这一级于抗日战争开始前毕业,我的成绩无资格留校当助教,只有高材生才能受此聘请。

毕业后分配工作由系主任主持此事。当时有训师找我去谈话,他用江西国语很诚恳的劝我去协和医学院当助教。他说:生物物理学是一个很有前途的科学,协和的冯德培教授是诺贝尔得奖者希尔教授的博士生,他寻找一个读物理的学生协助他作一些肌肉神经反应工作,你有物理学的基础,再把生物学、生理学、及生物化学学习一番,将来会有很好的前途。他又把生物物理的领域向我解释了一下,最后他叫我专心工作,不要再松驰。 他已看出我当时对读书的态度不严肃,他的训话给我一个极亲密的感觉,他对生物物理的远见,50年后也证实了。

“七·七”事变,日本军阀占据了北京,我不愿在日军统治下生活,1938年初只身去天津搭船赴沪。那时上海已沦陷,清华不久从长沙迁到昆明,我最后与学校取得了联系,经叶企孙和任之恭二师的鼓励,我只身从上海经香港、越南转道昆明。 当时清华有五个研究所,主任委员是叶企孙老师,有训师为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兼任清华金属研究所所长,之恭师为无线电研究所所长,他收我做了助教。当时金属、无线电二研究所在财神巷办公。无线电研究所除恭师外有孟昭英教授,讲师助教有张景廉、王天眷和陈芳允,年 轻人在一起虽是好友也不免有些争执,有一次我与王天眷在院中吵,有训师听见了来劝架,他见了我们二人就笑,一句话也没有说,我俩火气顿时消失,这是多么美妙的调解。

1943年,我经之恭师的推荐申请哈佛大学奖学金,我们的成绩,学校从北京撤退时没有带出。实际上,我的绩是中下,如有存根的话,恐怕哈佛就不考虑给我奖学金了,但申请时必须有毕业证明书和成绩单,我就请示有训师,他非常照顾,他说让我写一封信证明你在清华毕业时的成绩还不差。当然,他无法说我的成绩是优秀,他记得我毕业前跟一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华顿社夫做过测量风中风遮的实验,他还记得一些内容和结果,他说:你的毕业论文做得很好,在推荐信中我会提一下的。

我虽然不是一个好学生,但他很关心我,我知道他在鼓励我培养我成为一个勤奋的工作者。我在清华受的教育最宝贵的不是学问,而是几个老师对我的热情和他们高尚品格的示范。 对我影响最大者莫过于叶企孙、有训和任之恭三位老师。

抗战胜利后,训师于1948年被派出国考察,他先到美国剑桥在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因师母没有陪行,我夫妇请他在我们的公寓中作客,他住了二三个月。那时我已在哈佛工作,晨出晚归。他整天阅读,闲时同我内人谈谈清华掌故,其中包括梅校长、陈岱孙诸名教授雅事,我的内人从未到过清华园,她听后,对我说清华好像是一大家庭,不像一大学校,其中趣味可想而知。我们结婚纪念日,他亲自上街买了鲜花供置客厅中,又叫我去买了一只活鸡,他解剖清理,做了一个气锅鸡,再做了鸡血汤,他那天真高兴,大显身手,做了我家之主。

1977年夏,吴有训(右二)王立芬(左二)夫妇与学生杨振宁(左一)合影于北京寓所。

回想一生与训师的关系,

我确实感觉到他是一位善良的恩师,

我是他培养出来的一个小徒弟,

我几年来也在用同样的态度

来教导我的学生,

希望这优良的传统能传下去,

所谓世泽长流。

这小文第一是追念良师,

第二是鼓励后学。

本文摘自江西省档案馆馆藏《吴有训》,作者是吴有训的学生戴振铎(美国密执安大学电机教授,现退休)。

- 投稿邮箱-

jxarchives@jxdag.gov.cn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