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沉船博物馆”,出水文物18万件,1.72米长的金腰带身世成谜

原标题:广东“沉船博物馆”,出水文物18万件,1.72米长的金腰带身世成谜

这次广东阳江之行的最后一站,我终于打卡了心念已久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Ⅰ号”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南海Ⅰ号大道西,主要以“南海Ⅰ号”宋代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我国宋代繁荣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Ⅰ号”博物馆)建筑外观颇具特色,设计和建造紧扣大海主题,造型体现了海洋文化与南方建筑的巧妙融合。博物馆主要由“一馆两中心”由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心和研发中心组成。

展馆设有陈列馆、水晶宫、藏品仓库等设施,主要从“扬帆、沉没、探秘、出水、价值、遗珍、成果”七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沉寂于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贸海船“南海Ⅰ号”及在其上发现的文物,是中国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世界首创“整体打捞”水下考古工程。同时,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景区”、“全球三大著名沉船博物馆”之一。

宋代商贸海船“南海Ⅰ号”的前世今生,早在1987年,广州救捞局和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距阳江市海陵岛30多海里处的海区意外发现一艘宋代沉船,这艘古沉船为尖头船,长度约为26米,宽度约为10米,船身高度约为8米,预估排水量达600吨,载重达800吨,为世界上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据考古专家研究结论,这艘古商船是当年由从中国驶出,满载货物赴新加坡、印度等东南亚地区进行海外贸易时意外遇险沉没。

2007年8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封顶建成,12月“南海Ⅰ号”起吊,举行出水仪式,并运用沉箱进行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正式安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目前“南海Ⅰ号”正安静地躺在博物馆的水晶宫里,对其水下考古工作正在按照步骤一步一步展开。

2009年8月,考古人员对“南海Ⅰ号”进行了第一阶段试掘,出水了200多件来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及浙江龙泉等地的民窑瓷器。而经过后来的不断发掘,出水了大量的中国陶瓷、黄金饰品和宋代漆器等。2019年,工作人员对“南海Ⅰ号”船货清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据文物界专家估算,文物总数多达18万件,其价值和影响力将不亚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

“南海Ⅰ号”南宋古沉船是中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储存最多的远洋货船,而这座博物馆看点颇多,除了古沉船遗骸,出水的大量文物则展现我国宋代繁荣的海外贸易体系,对研究我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的古代造船史、陶瓷史、航运史、贸易史等有着重要意义。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南海Ⅰ号”出水的陶瓷,种类繁多,汇聚我国福建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磁灶窑系、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等不同民窑的陶瓷制品,这些保存完整的陶瓷文物,对于研究我国陶瓷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南海Ⅰ号”还出水了大量的黄金制品,其中有数枚金戒指、金手镯,还有金虬龙环,该环两头饰虬龙头,可见龙眼、龙须、龙角一对,龙身由三条阴刻线分成五段,五段有两条平行阴刻线连接,工艺非常精致。

而最令人大开眼界的是,1987年试发掘出水的时候,还发现了一条长达1.72米的金腰带,这条精美的金腰带虽沉没海底近千年,但出水时候仍旧金光闪耀,如今收藏于广东博物馆。金腰带带体呈麻花状,带扣装饰细腻浮点状纹饰,设计工艺极具异域风情。据,专家推断,这种腰带形制鲜见于中国国内,应该为中东地区器物样式。

“南海Ⅰ号”南宋古沉船的出水,将为复原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它的成功打捞和保护是中国水下文化保护事业的里程碑。未来,它将充当构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华文明使者走向世界。

【感谢您的阅读,敬请点击关注我,与您分享更多精彩的原创旅行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