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墓:墓前立61个无头石人,40万人挖不动,现代火炮也炸不开

原标题:武则天墓:墓前立61个无头石人,40万人挖不动,现代火炮也炸不开

最难挖的武则天墓

1958年,随着一声巨响,原本只是来炸山取石的村民有了意外发现。他们炸山取石的地点靠近武则天的乾陵,之前每天都能在山坡上炸出几十方石头。而今天,就在村民炸山后,却炸出了好几根有人工凿制痕迹的石条,由此寻到了沉睡了1200多年的武则天陵墓入口。

在此之前,这位女帝陵墓曾经历17次盗掘,有冷兵器刀剑的劈砍,也有热兵器枪炮的轰炸,甚至黄巢还曾率领40万大军前来挖掘,却始终没有人能进入到这座陵墓之中。

那么,这处史上最难挖的武则天墓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在被后人发现了陵墓入口后,该墓又有怎样的现状呢?

令人遐想连篇的乾陵

历代帝王的陵墓总是会遭到各方心怀不轨之徒的惦记,身为皇帝,又是震古烁今的千古女帝,从武则天躺进乾陵安眠的那一天起,想打这处陵墓主意的人就没有消停过。

刘晓庆饰演的武则天

武则天所安葬的这处陵墓位于陕西乾县城北6公里处的梁山,三峰耸立,南二峰是胸部,北峰则为头,就像是一位女性仰面望着苍穹日月,横躺在这里,正好是身为女帝的武则天最好的象征。

据说在武则天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病逝后,武则天就开始着手为丈夫,也是为自己修建陵墓。光是为了确定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武则天就请来了当时朝野上下最有名的两位术士,也就是袁天罡李淳风

这两人分头行动,开始在各地游历,寻找能够满足武则天要求的地方。他们足足花了3年的时间,才回来交付任务。

袁天罡绕着黄河边转了一圈,却始终没有发现合适的地方,后来他走到了现在的乾县附近时,突然注意到了一座紫气冲天的山,也就是如今的梁山,非常激动,用一枚铜钱在山上做了记号。

巧合的是,李淳风也是走了很久,没有发现合适的地方,在来到乾县时,注意到这里有3座山峰,看起来像是女性仰躺望天,他当即认定这里最合适,于是在山上钉了一枚铁钉做记号。

等两人来到武则天面前,就给出了一样的答案。而当武则天派人去那附近寻找记号时发现,李淳风的铁钉正好钉在袁天罡铜钱中间的方孔中。有这样奇妙的巧合,武则天自然就选定了梁山,开始修建陵墓。

根据史书记载,为了修建乾陵,武则天先后调用了20多万人,将梁山主峰作为主体陵宫,从半山腰开始凿山建穴,修建地下陵宫,300多天后主要工程竣工,唐高宗被安葬其中。但是乾陵并未修完,而是在将他埋进去之后,仍继续进行后续的工程,直到22年后,武则天也安葬在这里,乾陵这才彻底完成。修筑乾陵的时候,正好是盛唐时期,国力充盈,整体的规模非常庞大。

整个陵园仿照的是当时的首都长安城的格局,延续了唐太宗昭陵的形制,有两重城垣,内城还安置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座大门,占地面面积达到了230万平方米,堪称是历代皇陵之冠。

武则天不仅命人在此竖立了一块无字碑,还在神道两侧放置了61个造型精美的蕃(fān)臣石像。只是不知为何,这些石像全都没有头颅,只有身体拱手恭敬地站立在那里,引人遐想连篇。

1922年的乾陵石像

据说,在唐高宗下葬的时候,武则天将相当于当时全国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作为陪葬放了进去。等到武则天下葬时,她的儿子唐中宗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不仅遵照母亲的遗嘱,力排众议,将她与唐高宗合葬,还将宫中三分之一的珍宝也放入其中陪葬。可以想象,这座安静的陵墓隐藏了多少让人垂涎三尺的宝贝。

这样一处顶级的皇陵,千百年来想打它主意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甚至从武则天安葬其中开始,乾陵所在的梁山就一直很“热闹”。

三个时代盗陵未成

最早跑来盗陵的人还挺有名的,是唐末时期统领农民起义军的黄巢,以及他率领的40万大军。这个盐贩子起家的统领先是带着60万大军攻入长安后,很快就发现自己在这里无事可做,于是便将目标锁定在了距离长安仅76公里的乾陵。于是黄巢带上4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乾陵,准备盗掘乾陵。

黄巢也不是盲目地开挖。有人指点他说,在梁山西侧的土地里经常能看到散碎的石头。一般来说这样的石头都是自然而然从山上剥落下来的,但是这里的碎石非常多,光靠自然的力量肯定是办不到的,这就说明曾经有人在这里大动工程,碎石是剩下的废料。

这几乎是在明示黄巢,乾陵的墓室入口就在这里,黄巢自然不会放过。他指挥着自己带来的40万农民出身的士兵,挥舞着铁锹锄头,开始在梁山西侧开挖。40万人一起的行动力还是很可怕的,不久之后半座梁山就要被挖空了,但是乾陵的入口却始终没有出现。

已经耗费了这么多人力和时间,黄巢当然不甘心就此放弃,但是就在这时,唐王朝的军队休整完毕后,再次集结起来,攻向长安。事已至此,黄巢只得选择放弃,带着40万大军返回。

他们人走了,那条被挖出来的深沟却保留了下来,直到今日,我们依然可以通过航拍,看到那条“黄巢沟”。

第二个轰轰烈烈跑来盗陵的人,是五代时期的温韬此人可能生下来就是为了挖李唐家的陵墓的。温韬当时已经是后梁国的耀州节度使,其性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军区司令。

陕西一带算是温韬的地盘,他有事没事就带人去挖唐十八陵。温韬接连将17座陵墓都盗掘了一遍,就连唐太宗的昭陵都没有逃过一劫。只是温韬还不满足,很快又将乾陵定位了自己的目标。

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当温韬带着5万人来到乾陵后,每次开挖都要先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但是不管是哪一个选好的良辰吉日,只要温韬带人上山,原本万里无云的大好天气就会立刻变得狂风大作,温韬只能再带人下山。

而只要他们所有人下了山,天气又会再转变为原先的万里无云的状态,温韬连续三次山上盗掘,都是这样的遭遇。他不得不怀疑这是某种警告,最后只能放弃了盗掘乾陵的念头,老老实实带人返回。

前两次都是冷兵器时代的盗墓尝试,第三次就不一样了。这一次时间已经来到了民国时期,军队已经普遍配备了枪炮一类的热武器,其威力肯定比冷兵器强上千万倍。

当时的陕西军阀孙连仲正在为军饷不够的问题发愁,忽然想到了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的事迹。当时虽然末代皇帝带着满清遗民表示了抗议,但是孙殿英愣是凭着人脉担保,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升了官。

孙连仲决定效仿孙殿英盗掘乾陵。于是孙连仲就借口要在梁山上展开军事演习,然后趁这个机会带着一个团的兵力去炸山,但是一连炸了半个多月,孙连仲始终没有进到陵墓之中。

甚至还有种比较离奇的传闻称,其实孙连仲已经炸到了陵墓的第3层,但是没想到山上刮起龙卷风,将首当其冲的7名山西来的士兵卷起摔死。传闻认为,武则天是山西人,她最恨老家人来盗墓,所以才会显灵。

这样的说法当然一点根据都没有,但不可否认的是,孙连仲在用炸药尝试了一番后,依然没能找到入口,最后只能败兴离去。

就算进入了热兵器时代,乾陵依旧继续延续着千百年的沉静,默默在此长眠,直到1958年。

留待后人

在1958年的冬天,住在乾陵附近的村民积极参与到西安至兰州这一段的公路修复之中。由于修复公路需要大量的石料,于是村民就来到梁山附近炸山取石。起先,一切都按照计划妥善进行,村民们每次炸山,都能从中获取十几方石头。

但是在11月27日这天,当村民们再次设置了炸药炸山时,只听一声巨响,村民们看到在一片烟尘间,几块石条被炸飞上天。他们等到烟尘消散后急忙上前查看,发现这些炸出来的石条上都有着人工凿出来的痕迹,甚至刻着一些看不懂的字。

这些村民都是乾县当地人,当然都知道乾陵的事,不由得怀疑他们是把乾陵炸出来了。这个年代的人集体观念非常强,生怕自己这一炸给国家造成了损失,连忙去告知了当地政府。

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大吃一惊,连忙叫他们不要再到处乱说,以防止将盗墓贼引来,与此同时将这一消息向上级汇报。县里的领导知道后起先并不相信,因为当年孙连仲用军队的火药都没拿乾陵没办法,村民炸山取石就能行?

但也容不得他们不相信,因为现场的确就如同村民描述的那样。县里的领导又将消息继续上报,最后省文物部门专门派了考古专家前来调查。当考古专家们将炸山处的碎石清理干净后,沉睡了1200多年的乾陵墓道终于展现在了大家面前。

原来,乾陵的地宫墓道就在梁山主峰东南的半山腰处,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由1.25米长的石条从南向北顺坡填塞。据统计,石条共39层,大概有8000多块,石条之间都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最后还要用铁水浇灌,使石条与山体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在发现了墓道入口后,最激动的莫过于陕西政府。根据史书记载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乾陵地下埋葬的奇珍异宝估计能达到500吨。

当年盗掘了唐太宗昭陵的温韬列了一份珍宝名单,用来记录他挖出来的宝贝,而这份名单上并没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因此就有人怀疑,《兰亭序》可能埋在乾陵,而非昭陵。

1922年的乾陵

如果专家推测正确,毫无疑问,若能打开,乾陵将成为世界上最大也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在1960年,陕西政府就计划对乾陵展开发掘工作。就连郭沫若也曾跟周总理说,如果将乾陵打开,那一定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但是周总理并不同意。他知道,以当时的科研技术和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起整个考古发掘,在得知陕西政府的计划后,还批示说:“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让后人完成。”

直到2000年,陕西政府还在申请对乾陵的发掘工作,但仍没有得到批准。

如今,我们国家对地下陵墓所坚持的原则依然是“不主动发掘”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所以现在考古工作者们的主要任务,是把那些令人遐想连篇的古墓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转载自原创文章: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