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王”马安良:庚子事变中勤王有功,辛亥革命后却成了革命军

原标题:“甘肃王”马安良:庚子事变中勤王有功,辛亥革命后却成了革命军

“甘肃王”马安良:庚子事变中勤王有功,辛亥革命后却成了革命军

经过甲午之战后,清廷中央力量衰落,不得不倚靠马安良等回族将领来维持地方。马安良等成为清政府统治西北回族不可替代的中坚人物。

1897年春,甘军被调往京城保护清政府中央,导致甘宁青地区防务空虚。陕甘总督陶模极力反对马安良调往京城,认为马安良走后会导致河州地方的不稳定。清廷准其奏请,留马安良驻守河州。经过河湟之乱后,马安良显然已成为甘宁青地区管理民族事务的首选人物。

一、大清帝国最后的倚重

清廷认为甘军久居西北,消息闭塞,思想保守,当时的革命新思想对其影响甚微,并且作战凶悍,有很强的战斗力,所以有意重用甘军,从地方武装编为清廷中央直属武装部队,来扶持已经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因此1897年东调甘军入京护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月至9月21日)发生了近代中国著名的清政府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廷集团在弹压戊戌变法以后,为加强京师及近畿地区的防卫,威震宇内,任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把现有的军队重新组合成武卫军,成为大清帝国最后倚重的军队。

1899年2月20日,清廷开始筹建武卫军,以聂士成部、董福祥部、宋庆部、袁世凯部分别为四军,荣禄自募中军,又以甘军张俊为武卫全军翼长。至六月正式成军。

甘军队伍中,回族兵士人数不少。马安良因陶模奏请留守甘肃为了地方的安保,另外的回军将领马福禄、马福祥、马海晏等都被调往京城,其所部与新募回队合编为简练军,他们也被任命为组建后军队的将领。

二、马安良北上勤王

1900年6月,八国联军再次攻入清政府的核心统治地区,史称庚子国变。

此时,甘军同义和团战士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用力尤勤,回族将士尤为勇敢,但战争的惨烈使很多回族将士以身殉国,马福禄也在正阳门前壮烈牺牲,马福祥接替兄职。

甘军回队在此次国难中的英勇作战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提高了回军在全国的影响力,清廷也颇为重视诸马回族军事力量。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此危急形势下,准备“西幸”避难,马海晏、马福祥等率部护卫,清廷在逃离北京及西行之中,屡次谕令马安良率队北上勤王。

8月28日上谕饬督促马安良迅速带领其部前往护驾,对于缺少马匹等物资的情况到达后再想办法筹集。9月1日又下令立刻前往,快马加鞭中途不得停歇。

马安良率部千里奔赴黄河风陵渡渡口接驾,渡河过程中由马安良、马麒负责船只的驾驶任务,平稳地渡过黄河,获取了慈禧的欣赏,就这样,慈禧和光绪总算平安到达了西安。一路上诸马对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鞍前马后,尽心尽力,马海晏在“护驾”途中病故,其职位由马麒接任。

三、马安良家族势力日渐壮大

为什么清廷在庚子事变后对回军如此重视呢?

其直接原因首先是甘军在“庚子事变”中瓦解,董福祥被削职返乡,甘宁青地区清军防务空虚,清廷急需新的武装势力来带其统治这些地区。

其次,清廷有分化甘军,削弱董福祥的势力,维护自身的安全的考虑。

最后,与诸马在西行过程中尽心尽责服侍不无关系。

庚子事变给马安良、马福祥、马麒等人带来了一场机遇,河州回军经过此次事变在全国范围内扩大了声势,并且强化了与清廷中央的关系,同时博得了清廷最高统治者对河州诸马的信赖。

马安良的官职也在之后不断地高升,清廷先后多次升他为西北地区的总兵之职,由于都远离河州,他并没有去上任,但这并没有影响其势力的扩大,他凭借着庚子事变中的出色表现成了当时回族社会中的“第一人”。至此,马安良家族势力日渐壮大。

四、镇压革命

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了近代中国史上意义重大的事件,即武昌革命起事,对于此次事件,全国各省前后反应各不一致。

陕西革命党人于10月22日积极呼应,陕西是北方最早响应武昌起事的省份,也是全国最早响应武昌起事的省份之一。

陕西革命军不久就占领省垣西安,选举新军管带张凤翔为大统领,钱鼎和万炳南为副统领,建立了革命政府。

清廷遂令河南巡抚宝芬与逃往兰州的署理陕

西巡抚升允从东西两路合击,企图扑灭陕西革命军。

升允派马安良前往陕西镇压,马安良于是增添驻防河州的镇南马队为精锐军。总共募集步、骑十六营,又用亲信之人为各营将领,同时基层兵丁亦多是河州回族。

马安良总领新建后的军队,升允等声称 “陕西的几个学生娃娃闹事,有什么要紧,我把他们一马荡平。”

升允将扩编后的陆洪涛部、周务学部、张行志部以及马安良部组成“援陕各军”,分为南北两路同时出动。

马安良部在攻陷长武、邠州后,围攻乾州,与陕西革命军陷于对峙中。

马安良进军陕西的途中,11月19日,宁夏哥老会头目刘华堂在宁夏起事,支持革命,长庚因满营告急派马安良进行围剿,马安良于是命令西军将领马麒带领马步六营前往镇压。

五、拥护共和

宁夏革命军因未建立坚强的纪律,闻西军将到,军队大半散归,革命随之失败。

1912年2月12日,清帝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发布逊位诏书,但升允仍困兽之斗,最后一搏,认为西北地处边陲,闭塞落后,接到诏书后秘而不宣,督令马安良等加紧进攻。

秦陇复汉军粮饷都督马玉贵,与马安良、马麒是同教关系,趁机将清帝退位诏文送与马安良,并劝说其革命,3月8日,双方达成停战协议。

马安良得知后即向升允质询,升允见清廷大势已去,全国和局已定,随将退位诏文面示马安良,攻秦军事遂止。

3月10日,袁世凯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于北京。3月15日,赵维熙、张林焱领衔,马福祥等人署名的电报发送给北京袁世凯,代表甘肃承认共和。同日,袁世凯发来电报,任用赵维熙为改旗换制后的甘肃第一任都督。

1912年3月马安良自攻陕回师,“赵维熙亲自出郊迎接”,并向袁世凯积极推荐,马安良从镇压转变为赞许革命,并且向袁世凯表示忠心,同年4月被当局委派为甘肃精锐军统领以及甘肃提督,成为了甘肃回族中心人物,同时也成为甘肃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庚子事变中的奋力勤王,使诸马清廷统治者有了直接的联系,并且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清末,由于镇压陕西革命军,马安良扩张了其军队,并建成了精锐军(西军)。其军事实力大增。

随着马安良自陕西议和归来,其声势更为壮大,其家族的势力已从河州地区扩大到了整个甘肃省。陕西革命的爆发,马安良却在新形势下,投向了共和。

经过辛亥革命本来应该说是旧的军事势力消亡的时候,但大部分都主动或被动地渡过了这一阶段,摇身一变,成为了革命军。马安良也顺利地完成了这次转变,“认庙不认人”,不但扩充了军队,还将自己的影响范围扩大到了全省。

此时马安良已成为甘肃军事实权人物,马安良也正是靠着此军事实力,在民国初期,成为了甘肃政治的支柱,左右着甘肃的政局,而其家族也更加兴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