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艺评丨话剧《林则徐》:民族的也是国际的

原标题:新民艺评丨话剧《林则徐》:民族的也是国际的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紧密相连,深入人心。自1959年赵丹主演的电影《林则徐》上映后,林则徐更是以民族英雄的形象,扎根于每一个人心底。那么,日前在文化广场上演的话剧《林则徐》,为何在全剧中,没有以全剧之力正面展现“虎门销烟”这一历史事件呢?导演王筱頔曾表示,诠释林则徐精神的最好方式是全面展现他这个人,“要体现人在历史节点、命运关头做选择时,呈现出的孱弱与勇气、伟大与渺小……”

图说:濮存昕饰演的林则徐

扮演林则徐的濮存昕,在下半场将近过半时,有一段堪比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独白。他一人缓缓从偌大的舞台走向台口伸向观众席仅一平方米的小方台:“广州之前,我只知中国;广州之后,我看到了世界。”这一被贬伊犁前的人生感慨,荡气回肠到能让观众通过林则徐的“视界”洞悉其整个人的所思所想和当时中国所处的世界坐标,以及由此带来的无法言说的痛感、伤感、无力感。

林则徐倡导禁烟之初,得到道光皇帝的支持,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广东调查怡和洋行等英商船只在此入港销售鸦片的来龙去脉。1839年,虎门销烟,大快人心,赢得民众支持。不到一年,英商态度嚣张到以武力威胁,如海盗般沿着港口一路打到天津大沽口。鸦片战争一触即发,加之朝廷内反林势力高涨,道光皇帝无法如林则徐面对英国殖民官员义律那样自尊自信——林则徐曾对义律大义凛然道:“我们中国人不好战,然不惧战。”随后,他还对着翻译强调:“你一个字一个字翻译给英国人听。”翻译磕磕巴巴地用英文翻译给义律:“他说……会砍掉你的脑袋……会打起来,但他不怕……”听得观众不由笑出声来。

图说:濮存昕与郭达

道光皇帝最终选择求和,签订了“江宁条约”,亦即《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条,就是割让香港岛……鸦片战争结束。林则徐因为是鸦片战争的“肇事人”而被贬伊犁。被贬途中,在陕西地界遇上当年反林势力的头牌——满人官员琦善(关栋天饰)。朝廷满汉官员之间的间隙早就存在,虽是反林的起因;但是琦善也因鸦片战争战败而被贬伊犁。他反倒是有着貌似“他乡遇故知”的伪善;但林则徐表示:“同路不同行”。但是在与琦善的交谈中得知,他得知自己的恩师军机大臣王鼎(郭达饰)为了启用自己而以“尸谏”的方式,用白绫自尽,留下“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等谏言……

此时不得不提该剧整体审美之高级与精湛。全剧舞台是以黑色为主色调的11度斜坡,以及从顶上吊下来的一大块镜面,形成的一个“敞口”,“包裹”住演区。镜面,反映着黑色舞台上的两道“闪电”——白色闪电勾勒出的线条,就是中国地图上的长江与黄河。演员在“国土”上的表演,自然有了一种脚踏山河、指点江山的氛围——只是有人图强,有人服软。镜面偶尔还会换成紫禁城里的中式屋檐。当道光皇帝决定弃用林则徐时,平衡的中式屋檐一角下塌,对应了王鼎用陕西口音表达的台词:“这梁若是歪了,朝廷的屋子怕是要塌了啊!”而当王鼎决绝地以死谏言时,当空垂下一条白绫,与黑色舞台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哪怕只有王鼎的剪影与白绫缠绕,更是令人一眼悲悯!演毕,观众难免交流:“终于看到了一台超过预期的高级的戏!”此前,有电影、有各类戏曲甚至歌仔戏《林则徐》,大家终于在这里看到了“民族的也是国际的”。

图说:《林则徐》剧照

全剧,是林则徐和王鼎两人,几乎以一己之力扛起民族尊严大旗的画卷。濮存昕与郭达,尤其是濮哥,在台词方面的演绎既可柔情似水,也可振聋发聩——林则徐首先是位诗人,是个文官,楷书极好,人品极高,还与夫人感情甚笃。他被贬后,撰写《四洲志》、嘱魏源作《海图国志》等,成为“清朝开眼世界第一人”!郭达的春晚喜剧表演也“蒙蔽”了观众多年,让人误以为他不擅演“正剧”——事实相反,他表现王鼎之慷慨与刚硬,偶尔以陕西话调侃,反而使得这个人物更有人情。

观众也极为投入、颇为领情。谢幕时,大家给予濮存昕如珠江翻滚般的掌声;对“义律”的谢幕,报以稀稀拉拉甚而冷淡的掌声……

导演王筱頔,让《林则徐》激发我们对于人乃至国的“孱弱与勇气”“伟大和渺小”的对比,做到了!(朱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