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如何被欧美媒体 “直播” 报道?

原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如何被欧美媒体 “直播” 报道?

额尔金进京与清廷代表签订《中英北京条约》

有专家曾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实际上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当时,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中国、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和印度均卷入其中。这个说法是将英法部队中的北非和印度殖民地官兵算入其中,并且不认为美国和俄国在当时保持了其承诺的中立。

1887年,晚清改良思想家薛福成在反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指出:

“英人初志在得入城见大吏,借以通隔阂、驭商民,乃粤民一激再激,叶相(叶名琛)复一误再误,使拱手而有粤城……益知中国易与,遂纠法、俄、美三国兵船北上,驶入大沽,阻我海运,立约而还……粤民激于前此大府议和之愤,万众一辞,牢不可破,必阻其入城一事以为快,屡请屡拒,纷纭者二十年,而大沽之失,天津之约,皆成于此,由今观之,甚无谓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起因,是1856年发生的两起事件,分别给了法国和英国借题发挥,扩大战事的借口。1856年,中国广西西部的西林县查获法国神父马赖非法传教。1844年,中法《黄埔条约》约定了法国人传教的范围(上海等五个口岸)。所以,马赖的做法确属非法。但西林县令却在审判马赖后,将之处死,没有依照《黄埔条约》,此事引发法方强烈不满。

而在亚罗号事件中,中方的处理其实并无问题,英国借题发挥还编造了清军水兵撤下英国国旗的说法——即便该说法属实,无论是依照当时的国际法准则,还是英国自己的法律,英方发动战争都可谓蛮横至极,远远超过一个多世纪后的美国。1856年10月,英军率先进攻广州,第一轮战争持续到次年6月。

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成为接近于向英国民众延迟“直播”的一场战争。1857年1月17日,英国媒体《伦敦新闻画报》派遣画家兼记者查尔斯·沃格曼,将战争实况以及战场背景等信息,包括两军对垒激战的画面,又如广州城俯瞰图、广州城内街景、广州虎门炮台远景图、香港九龙炮台近景图、荷兰炮台(海珠炮台)远景图等,还有英法联军进攻的地图示意图,以接近于摄影图片的方式画出来,然后再在《伦敦新闻画报》陆续滚动刊出。

【伦敦新闻画报】珠江,佛山水道战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日出版了根据《伦敦新闻画报》等报刊媒体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对战况等情况进行的图文报道,所编著的《由画入史:第二次鸦片战争世界书报刊图叙》一书。这本书极具史料参考价值,可以让读者“近距离”地俯瞰、审看160多年前发生在我国珠江口和京津的激烈战争。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由英国等参战国画家、记者描绘或撰写的图文报道,并没有像19世纪末期欧洲和北美新闻媒体那样,对于东亚人进行高度丑化的描述,而是带有相当的写实风格,在立场倾向于英法联军的同时,也相对公正客观地还原了中国军民在当时展开的英勇抵抗。对于英法联军开战后造成的中国城市破坏、民众伤亡,这些报道也比较清楚地予以反映。

《伦敦新闻画报》等媒体甚至还刊载了英国国内有关对华开战引发的激辩意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英国政府当时为了扩大对华作战,在议会拒绝予以支持的情况下,不惜解散议会,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赢得了多数英国有投票权的公民的支持——政治家,至少是一部分政治家比普通公民在战争问题上更克制。

英法联军攻下广州后,维持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军事管制。在这一期间,联军官兵只要在城外被清军攻击,就会在广州城内伤害中国平民,有时泄愤干脆焚烧平民民宅,“或一条街,或半条街”。很多身在广州的英国人都觉得有些看不下去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比同时期的很多战争都更为奇怪,那就是清政府始终没有明确自己的战争思路,究竟是彻底击败英法来犯之敌,还是坚壁清野,不给英法拿下重要战果的机会,又或者是有限战争以后,快速促和,等等,这些都没有考虑清楚。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爆发初期其实根本没有明确的战争目的,叶名琛的想法和做法其实就反映了咸丰皇帝及其阁僚团队的思路,那就是不好好打,但也不好好和。

而在广州一度失陷后,英法军队进攻天津,清廷被迫与之签订《天津条约》。偏偏又在英法特使前来换约时,试图反悔,扣押逮捕使团,这就迎来了第三轮战事,僧格林沁的误判导致清军布防被轻而易举地击破。当然,即便没有出现这项误判,在当时,清军在京津一带的驻防以及军备、后勤水平,确实很难收到制胜的奇效。《伦敦新闻画报》等媒体大量展示了战争中,清军因军备落后、战术不灵活、机动性差而在强敌面前顽强奋战,但以大量牺牲为代价也未能换来胜果的悲剧性进程。

这些媒体也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过程,这也是劫掠罪行的铁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