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风云拓跋焘死因成谜,被宦官宗爱刺杀或不是真正史实

原标题:两朝风云拓跋焘死因成谜,被宦官宗爱刺杀或不是真正史实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一度被认为是历史上死得最窝囊的皇帝之一,按照很多史书的说法,他是被自己宠信的宦官宗爱行刺身亡的。这种说法由于被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所采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主流历史圈所接受。可是仔细查阅当时的史料,却发现这种说法有着明显的漏洞。因为这种说法最早来自于《魏书》,但《魏书》中对宗爱弑君的描述非常简短。这既没有弑君的过程,也没有拓跋焘死后如何处理的情节,非常突兀地就提到了弑君。而且在这部史书中,对于宗爱弑君的原因也非常牵强,经不起严密的推敲。

宗爱是拓跋焘最为宠信的宦官首领,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来历,只说他非常受宠,官至中常侍,还被封为秦郡公。拓跋焘南征刘宋期间,把北魏的国政交给太子拓跋晃代为管理。由于宗爱与拓跋晃矛盾很深,所以两人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拓跋焘南征返回后,宗爱对拓跋晃怀恨在心,所以进谗言构陷了拓跋晃。拓跋焘大怒,处死了拓跋晃的属下仇尼道盛、任平城等东宫官员,也使得拓跋晃忧惧而死。事后拓跋焘又后悔逼死了儿子,常常怀念拓跋晃。宗爱得知后怕拓跋焘翻旧账,于是抢先下手弑杀了拓跋焘。

上述说法主要来自于《魏书》和《资治通鉴》中,受到主流历史圈的认同。可是这段说法有着很明显的漏洞,让宗爱弑君这个事情难以自圆其说。在记载宗爱的史料中,有一段他被封为秦郡公的记载。这次被封赏是发生在拓跋焘南征刘宋途中,具体地点是在长江边上。由此可见,当时宗爱是跟着拓跋焘南下打仗的,那说他与代理国政的拓跋晃发生冲突,这就无法成立了。当时拓跋晃带兵在北方边境防范柔然人南下,与长江相差千里,两人如何发生矛盾?如果有矛盾,那只能在拓跋焘带兵从刘宋回撤之后,此时拓跋晃已经没有代理国政了。

前文已经分析过,关于拓跋晃之死是与拓跋焘争夺皇权失败的结果,并非宗爱真的构陷了他。事实上宗爱揭发仇尼道盛、任平城等东宫官员在拓跋焘南征期间滥用职权的事情,也都是真实存在的,算不上构陷污蔑。从这角度看,即便拓跋焘怀念死去的拓跋晃,也没有道理迁怒于宗爱,而宗爱也只是其中传话的人而已。从史料上看,拓跋焘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要为拓跋晃翻案的态度,甚至思念儿子的动向都不明显。他只是召见了拓跋晃的老师高允,并且主动为高允怀念拓跋晃开拓而已,这样的行为怎么会威胁到宗爱呢?

实际上在拓跋晃死后,拓跋焘一直不信任拓跋晃的东宫旧臣,在朝廷中做了很多调整。比如他让太子少傅游雅、中书侍郎胡方回等人重新修订法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改,定下了三百九十一条。又比如他一度册封拓跋晃之子拓跋浚为高阳王,但不久后又以拓跋浚为嫡长孙的理由撤销。而当时拓跋焘还册封第三子秦王拓跋翰为东平王,第四子燕王拓跋谭为临淮王,第五子楚王拓跋建为广阳王,第六子吴王拓跋余为南安王,唯独在拓跋浚的爵位上摇摆不定。实际上对以上几个儿子的改封,也是削弱和降低权力的操作。

从拓跋焘的这些行为可以看出,他并没有非常怀念拓跋晃,而且是对拓跋晃留下的东宫旧臣进行防范和打压了。为了避免其他儿子走上争夺皇权的道路,他甚至把剩下几个儿子的权力都削弱了,这说明他自拓跋晃的事情之后,对儿子们是非常不信任的。在南征刘宋之前,拓跋焘在很多事情上依靠儿子,尤其是看中代表着鲜卑和少数民族贵族势力的拓跋晃。他在朝廷中让拓跋晃与代表汉族士大夫集团的崔浩对垒,这就是维持了朝廷权力格局的平衡。南征之后崔浩已死,汉族士大夫集团被重创,拓跋晃却借机扩充权力和势力,这才引发了皇权斗争。

对比南征之前和拓跋晃死后,拓跋焘在对待朝廷权力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其实是越来越不信任拓跋晃一系的鲜卑贵族,而对于汉族士大夫集团反而有了重新启用的想法。宗爱作为拓跋焘身边的人,这些苗头他不会看不出来,又怎么会因为怕拓跋焘为拓跋晃翻旧账,就选择了弑君这么危险的操作?

《魏书》中不但关于宗爱弑君的理由无法自圆其说,在拓跋焘死亡问题上也是疑点重重。拓跋焘作为北魏初年最为作为的皇帝,身边的防卫肯定是非常严密的。宗爱想要弑君,必须要有一系列安排,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强力的战士加入。拓跋焘个人武勇是出了名的强悍,没有军队介入,宗爱根本刺杀不了他。

而拓跋焘又是出了名的多疑,身边多一个人都猜忌半天,怎么会给宗爱留下这种机会?可《魏书》中恰恰没有描写宗爱弑君的具体过程,连参与者都没写明,只用了简单的“遂谋逆”三字。就凭这不明不白的三个字,就说宗爱弑君?这史书也写得太草率了,显然难以令人信服。

拓跋焘死后,北魏朝廷的反应也非常诡异。北魏朝廷大臣们选择了密不发丧,纷纷站队拥立拓跋焘的儿子们称帝。宗爱拥立了南安王拓跋余,尚书左仆射兰延和侍中和疋拥立东平王拓跋翰,侍中薛提则拥立嫡皇孙拓跋浚。然后三方为了争夺皇位打成一团,一时间北魏朝廷腥风血雨。

先是宗爱安排太监埋伏了兰延和和疋等人,杀死了拓跋翰及其随员,拥立拓跋余为皇帝。拓跋余登基后宗爱掌握了朝廷大权,可接下来两人便因为权力而发生斗争。然后宗爱利用拓跋余祭祀宗庙的机会,派小黄门贾周等人在夜晚将其刺杀。正在皇宫内血雨腥风之时,殿中尚书长孙渴侯与尚书陆丽趁机拥立拓跋浚为帝,并立即展开对宗爱的反扑。最终宗爱及其党羽被杀,灭其三族,拓跋焘死后的北魏乱局才宣告结束。史书上对拓跋焘之死一笔带过,之后的乱战倒是非常详细,这种诡异的写法不得不让人感到怀疑。

拓跋焘死后,朝廷大臣们不急着除掉宗爱替皇帝报仇,反而在拥立皇子上杀的人头落地,这显然不合常理。如果只是宗爱弑君而掩盖真相,那不会整个朝廷都参与进来。从这些记载看,在拓跋焘死去的第一时间,不仅宗爱得到消息,就连身为外臣的兰延、和疋、薛提等人也得到了消息,而且共同做出了密不发丧的决定。如此一来,谁又敢确认真的是宗爱弑君,而不是几个人联合弑君,或者是拓跋焘正常死亡,他们乘机搞阴谋夺皇权?假如宗爱真的弑君,必然不会泄漏消息,只需要矫诏拥立拓跋余即可,何必给拓跋翰和拓跋浚机会?

从上述的种种疑点都可以看出,宗爱弑君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史书上既没有直接证据,也没有证人和过程,只有模模糊糊的三个字而已。而拓跋焘死后朝廷大臣们诡异的反应,更是推翻了弑君存在的可能性。实际上说宗爱弑君,是拓跋浚即位后除掉宗爱及其党羽时给的罪名,具体什么情况没有任何记录。从历史上的经验判断,这就是个为了堵天下人之口的欲加之罪,也是为自己继承皇帝位而获取合法性的操作。拓跋浚虽然是嫡皇孙,可既不是皇太孙也不是亲王,没点理由就上位,是很难站住脚的。

既然宗爱弑君的事情站不住脚,那拓跋焘之死是不是就成了千古之谜呢?其实在南朝的史料之中有另一种说法,虽然不被主流历史圈采纳,但逻辑上也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在南朝的《宋书》和一些佛教典籍中记载,拓跋焘并非死于宗爱刺杀,而是病死的。虽然《宋书》上也只写了短短几个字,但可信度却比《魏书》高不少。《宋书》的作者沈约是刘宋淮南太守沈璞之子,是南朝的文坛领袖。这人写书有个特点,对刘宋的皇帝极尽抹黑之能事,但对于北朝的历史却非常尊重史实。其实这与他的父亲因卷入元凶之乱,被宋孝武帝刘骏处死有关。

沈约的父亲沈璞正是在盱眙城下打败拓跋焘的名将之一,按理说两人并没有什么好的关系,反而是敌国皇帝和入侵者的关系。可沈约在《宋书》中并没有像抹黑刘骏那样抹黑拓跋焘,对其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他作为北魏的敌人,能够正确评价对方皇帝,选取了病死的说法,而否定了被宗爱刺杀的传言,肯定是有可靠消息来源的。无独有偶的是,南朝佛教典籍也是如此记载拓跋焘。要知道拓跋焘可是佛教的死敌,拓跋焘在位时大肆灭佛,是中国历史上灭佛最为积极的皇帝之一。作为拓跋焘的死敌,佛教还如此记载,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综上所述,宗爱弑杀拓跋焘的事情很可能根本不存在,而是拓跋浚为了顺利登基称帝而搞出来的欲加之罪。他为爷爷报仇这种说法,很容易被北魏的鲜卑贵族和汉族士大夫接受,这使他称帝有了很强的合法性。从南朝史书看,拓跋焘病死的说法成立可能性很大。因为这个说法来自于他的两个死敌,沈约和佛教。毕竟病死比遇刺好听得多,如果拓跋焘真的是遇刺身亡的,那沈约和佛教没有理由为他遮掩。从小人之心来看,沈约这种喜欢抹黑皇帝的史学家,如果确认拓跋焘遇刺是真事,恐怕能编出一部电视连续剧出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