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背后的斗争博弈

原标题:《南京条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背后的斗争博弈

导语

公元1842年8月,中英两国代表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南京条约》,该条约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在这份条约中,清廷不仅割让香港岛,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还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关税自主权也被剥夺。

《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仅仅是对国家主权的践踏和民族的屈辱,更体现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以及封建农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碰撞。

鸦片战争中道光的举棋不定和犹豫徘徊

1840年4月,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损害其贸易利益为借口,对清朝采取军事行动。

6月英国远征军司令懿律率领舰船40余艘及士兵4000人从印度启程,抵达广东珠江口海面,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表面上看,这场战争因鸦片而起,但深层原因却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利益斗争。

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开辟新的殖民地,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资源和原材料,以满足国内工业化扩大生产的需求。

而满清作为封建帝国,以农耕为基础,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外来文明和对外贸易甚是排斥,一是对工业产品没有市场需求,二是维护君主专制。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道光视英国为蛮夷,力图通过这次战争,彻底使英国人屈服。然而从战争一开始,胜利的天平就毫无悬念的倾向英国。

此时的大清早已不复康乾时期征伐四夷,踏平山岳的赫赫武功,取而代之的是松弛的防务、落后的武器、羸弱的士兵,道光最终为自己的盲目自信付出代价。

道光画像

英军先是依靠强大舰队封锁广州、厦门等地出海口,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此后一路沿海北上,以惊人的速度前进,到8月份已抵达天津大沽口外。

英军的蒸汽动力战舰根本不是清军木质帆船可比,眼见英舰迫近,道光慑于兵威,开始动摇。

毕竟天津与紫禁城已是一步之遥,战败事小,皇位事大,于是调主和派大臣,直隶总督琦善为两广总督,与义律和谈。

1841年1月,琦善为了完成道光迫退英国的任务,竟私下签订《穿鼻草约》,将香港岛割与英国。

此事使道光大为不满,道光的本意是以和谈争取时间,调集内地主力兵力支援东南沿海,命两江总督伊里布率兵至浙东,准备收复定海,在兵力上震慑英军,力争以武促和。

但琦善竟擅自行动,打乱部署,于是道光一怒之下将琦善革职抄家,之后派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的宗室子弟奕山为靖逆将军,率一万八千人入广东与英军交战。

然而事实上,奕山不仅没有扭转战局,反而大举溃败,广州几乎全部丢失,还签订《广州和约》,被迫向英军支付600万银元的赎城费,奕山用自己的行为深刻诠释了什么是草包!

但即便清军如此拉胯,英国政府仍认为所获权益太少,撤换义律,改派璞鼎查为总指挥官,扩大侵略战果。

1841年8月,英军集结战舰37艘,士兵2500人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屿、厦门、定海、镇海等地,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

随着东南沿海接连沦陷,道光派另一宗室亲贵,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赴浙收复失地,不过表现依然不佳,1842年3月,清军发起多次反攻均告失败。

道光这才意识到清军的失败不是战术或准备不足,而是实力的巨大差距,清军的弓箭长矛在英军的坚船利炮面前毫无威胁。

失望之余,道光决定再次议和,以免损失扩大,调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与英军媾和。

然而老辣的璞鼎查根本不理耆英的乞和照会,继续率海陆军溯长江而上,准备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以此迫使清廷彻底屈服。

1842年7月,英军1.2万余人,76艘战舰,724门火炮击败镇江城外绿营守军,与1500蒙古八旗进行惨烈巷战,最终英军以阵亡185人为代价攻占该城,清军全军覆没,全城惨遭焚掠,废墟一片。

8月初英军进抵南京城下,在英国强大的军事实力面前,道光彻底泄气了,决定不惜一切甚至牺牲香港岛换取和谈。

在道光的催促下,耆英会同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派人到英军军舰乞求和谈,璞鼎查认为时机已到,便同意谈判。

条约签订背后的妥协和博弈

1842年8月8日起,清廷副都统伊里布前往英舰首先开展会谈,璞鼎查为了试探清廷底线,开口要求清廷赔偿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英军劳师远征的回报。

此举遭到清廷谈判代表拒绝,表示至多赔偿两千一百万两白银。璞鼎查决定继续向清廷施压,将军舰直接开到南京城外,扬言攻打南京。

战报传回京师,道光皇帝大惊,诏谕耆英无论如何都要尽快与英方达成和议,务必促使英军退兵!

耆英画像

此后耆英亲自参加谈判,双方在静海寺内议约四次,由于此前道光对此问题已作出批示应允,因此整个谈判过程中,耆英等人屈从英方关于割让香港以及通商等种种无理要求,没有进行反驳。

但在鸦片问题上,清廷代表始终未做让步,一是鸦片毒害颇深,二是嘉庆、道光两朝明令禁烟,如若退让,前功尽弃,道光脸面也荡然无存,因此璞鼎查劝说中方代表改禁烟为征税,耆英等人置之不理。

在赔款问题上,除了三千万两白银外,璞鼎查还要求六百万两赎城费,以此换取英军退出南京。

耆英事先想到英军会索要赔偿,但没想到会要这么多,于是遮遮掩掩,以各种理由予以抗拒,谈判一时间陷入停滞。

璞鼎查见谈判受阻,再次以进军南京相要挟,同时一边默许官兵在南京周围进行骚扰,压迫耆英让步,另一边要求清廷谈判代表登舰参观,炫耀武力。

这次参观确实给耆英留下深刻印象,英军士兵穿着整齐的海军军服列队迎接,几十门大口径火炮乌光锃亮,对准南京城,整个船体由铜皮包裹,坚硬无比。

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军官风貌都不是腐朽的八旗绿营官兵所能比拟,耆英被英军武力彻底镇服。

对于英军的赔偿要求,不再一味拖延,而是紧急向道光请示,并说如果任由英军进攻,恐怕江南半壁江山不保。

正当谈判僵持之时,鸦片战争中最后一战——靖江保卫战爆发,这次战斗源于英军抢劫行为。

驻江阴英军后援部队为向前方提供食品,在东双港对居民大肆掳掠,当地千余军民奋起反抗。

在近2小时的战斗中,一艘英舰被烧毁,八名士兵被击毙,五名士兵受伤,英军幸存两船仓惶逃去。

此战成为鸦片战争中唯一依靠群众力量取得全胜的战斗。

靖江保卫战虽未影响整个谈判走势,但也对英军形成一定震慑,毕竟英军远涉重洋,需要速战速决,如果久拖战场,势必对英军不利,于是璞鼎查在赔偿问题不再坚持。

1842年8月末,双方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正式签订《南京条约》,内容主要包括:

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偿二千一百万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所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同时英方承诺不会庇匿“奸民”,约定如果中英人民涉诉,“英人归英人自理,华民由中国讯究”。

条约签订后,英舰于9月中旬陆续撤出长江沿岸,第一次鸦片战争宣告结束。

后续影响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上,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丧失独立地位。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逐渐解体,并一步步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对于英国来说,其军事侵略结果得以在法律层面确定下来,条约赋予的各项特权使其进一步扩大对华商品倾销。

而且随着英国资本力量的扩张,仅有的五口通商已不满足其产品输出需求,直到1856年英国联合法国借亚罗号事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