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军阀的天花板,巅峰期坐拥60万大军,却为何不到10年就灭亡?

原标题:民国军阀的天花板,巅峰期坐拥60万大军,却为何不到10年就灭亡?

前言

1911年10月10日,趁着清政府将湖北的军队调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革命军人发起了武昌起义。这次起义不仅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还让中国再也无法恢复封建君主制度。

然而,辛亥革命也未能向孙中山所设想的一般在中国发展下去,反而因为种种原因促使北洋军阀诞生。这些军阀中,势力比较大的便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以及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

其中的直系军阀,顶峰时期势力范围横跨中原、华北、东南等地,全国最富裕的地盘基本上被其所占,在军事实力上更是海陆空兼备,坐拥60万大军。作为最有可能实现中国统一的军阀天花板,在近代史上却如昙花一现般只存在了不到十年的岁月。

直系军阀

辛亥革命之后,短暂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仓促颁布《临时约法》,便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本以为《约法》会对袁世凯有约束作用,然而很快袁世凯便宣布称帝,妄图当一回皇上。然而在革命党人以及其他势力的反对声中,袁世凯抑郁而亡。

皇帝没有了,民国政府的向心力不足,西方帝国主义妄图在中国培养自己的势力范围,由此北洋军阀诞生。

这些军阀本就掌握一方势力,袁世凯倒台之后依靠背后的资本主义势力甚嚣尘上,在民国初期上演了一出又一出争权夺利的戏码。

而张作霖深居东三省,因此戏码主要在皖系与直系之间上演。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段祺瑞入主北京,曾经的副总统冯国璋在南京就任总统一职,直皖联合执政的局面形成,但是双方的矛盾也越来越深。1918年,冯国璋被段祺瑞的安福国会挤下台,冯国璋的手下曹锟也被段祺瑞摆了一道。

二十世纪初,接替冯国璋成为直系首领的曹锟联合下属吴佩孚勾结奉系张作霖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发动了直皖大战,在这次战争之中,皖系失败,段祺瑞通电下野。北京政府进入了直奉联合执政的状态。然而军阀毕竟背靠自己的势力,因此有许多的利益冲突,1922年,直奉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大战。

这次大战以直系大胜终结,张作霖退军东三省,直系军阀迎来了顶峰时刻。正所谓盛极必衰,在顶峰之后直系便走向了没落。

直系控制北京政府之后,邀请黎元洪重新担任总统一职,但实际上曹锟却很想体验一下当老大的感觉,于是还没等到黎元洪卸任之期,便通过贿赂议员的手段买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总统一职。

曹锟此举引起了社会上的强烈不满,加之奉系内部矛盾激化,于1924年爆发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此次战争之后,曹锟宣布下野并被软禁,吴佩孚逃走。到1927年北伐军击败吴佩孚与孙传芳等人,直系彻底消亡。

直系失败的原因

从直系军阀一步步走向北京政府的中心点,再到淡出历史,直系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的点。

内部矛盾不断,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无论哪个派系,虽然总体上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归结到个人身上还是会因此产生许多矛盾。直皖战争之后,曹锟作为直系的首领入主北京,但是吴佩孚的实力和威望也在这次大战之中越积越高。作为一个曾经的秀才,吴佩孚还保留着一丝遵从的意愿,并没有想立马将曹锟取而代之,但是对待其他人却又不同。

吴佩孚以曹锟最得力的手下自居,甚至大肆打压其他直系内部势力,将冯玉祥等人的地盘抢走。种种行为都让直系内部的矛盾越演越烈,甚至直系内部出现了反吴联盟。

1924年,10月23日,正当吴佩孚与张作霖的奉系酣战之际,冯玉祥率领手下夜奔140多里赶回北京发动政变,不仅让北京政府宣布解除吴佩孚的一切职务,还将曹锟软禁起来。

势力庞大的直系军阀就此失败,吴佩孚仓促逃走。

背后势力的抛弃

民国以来的军阀,除了自己所引领的势力之外,还肩负着背后资本主义势力的期待。而直系便是背靠英美的一股势力。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忙于欧洲战场的英国迫切希望重新从中国攫取利益,因此大肆支持自己所扶持的直系军阀。

然而在直系军阀的坐大之下,便生了“反骨”,这对英国而言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于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时候撤销了对直系的支持,致使直系面对深得日本支持的奉系军便显得稍为微弱。

不得民心

曹锟的贿选激怒了大众,这种无视约法与共和制的行为让远在南方的革命军大为不满。加之直系奉行武力统一中国的原则,这一行为让其他势力也大为不满。既无法得到民众的支持,也无法联合其他军阀势力,最终导致直系军阀以失败退场。

外患众多,内忧无解,失去支持,以曹锟、吴佩孚为主的直系军阀就这样逐渐败落,即使有孙传芳这样的人物,也无力回天。

尾声

直系军阀坐拥最富裕的地盘、手握六十万大军,实际上却也不过是争权夺势的一个势力罢了。他们从封建地主演变而来,兼具国外资本主义代理人的身份,从来都不是当时人民所期望的统一中国的人选。

无论是直皖战争还是两次直奉战争,都是各军阀势力争权夺利的不义之战,在近代陨落的军阀也不仅仅是直系。皖系的消亡、张学良的改旗易帜,最终才让中华民国达成表面上的统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