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个性鲜明,建国初期因何事与3位上将激烈冲突?

原标题:张爱萍个性鲜明,建国初期因何事与3位上将激烈冲突?

作者:相忘于江湖

在57位开国上将中,张爱萍堪称最有个性的将领之一。

开国将帅里脾气火爆、个性鲜明的代表人物,不乏其人。

十大元帅中,彭总算一个,十大将中“老虎”徐海东算一个;57位开国上将中,“雷公”刘亚楼、“战将”韩先楚、“和尚”许世友,也都是脾气火爆、棱角分明。

许世友和韩先楚的刚硬是出了名的,就连上世纪70年代的主席夫人都忌惮几分,称他们是“军中两霸”,可见许世友和韩先楚的霸气。当然,霸气背后是主席的欣赏。

还有一位上将,霸气甚至超过许世友、韩先楚,那就是张爱萍。

建国初期,因为登岛作战策略争议、三军大整合等原因,张爱萍先后和三位开国上将许世友、杨成武和王宏坤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冲突的原因和结果如何呢?

开国上将韩先楚

张爱萍出生于四川达县一个农民家庭,打小就显示了鲜明的个性。

15岁时,张爱萍在中学参加革命活动,18岁加入组织,19岁在上海参加地下活动,直接上级是特科的周公,其间曾经两次被捕,展现出了坚贞不屈的气节。

1929年12月,张爱萍参加红军,在苏区做过宣传部长、县里的书记、训练部长、少共总队长。长征路上,任团政委。到达陕北后,任骑兵团政委兼代团长、抗大教员。

抗战时期,张爱萍任江浙省军委书记、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驻武汉办事处)、豫皖苏省委书记、皖东北办事处处长,后任八路军5纵3支队司令员、新四军3师9旅旅长、3师副师长、4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初期,张爱萍头部受重伤,赴苏联治疗。

1948年底,张爱萍伤愈回国,任三野的前委之一。渡江战役前,奉命组建海军。建国初期,张爱萍任三野七兵团司令员、华东军区兼三野参谋长,以及浙江军区司令员。

张爱萍(右一)在核试验现场

在战争年代,张爱萍是一员能文能武的猛将。

在1614位开国将帅中,像张爱萍这样履历丰富的屈指可数。

张爱萍有知识,参加过学生运动;有组织能力,担任过省、县的书记;有地下斗争经验,曾战斗在上海滩;两次被捕入狱,都被组织营救出来;上马带兵能打仗,担任过红军团政委、新四军师长、三野兵团司令员、华东军区参谋长。

这样的人生阅历,就是传奇战将陈赓也有所不及。

不仅如此,张爱萍文采斐然,既能写散文还会写诗歌,是新四军和三野有名的“军中才子”“马上诗人”。

张爱萍的性格也很鲜明,做事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

主席说他“好犯上,敢说真话”,邓公说他“性格刚正,不好惹”。

或许张爱萍的独特个性和坚持原则的“硬骨头”“铁脖子”,在建国初期的建设中是最需要的。1954年秋,张爱萍被主席提为副总长之一,辅佐老上级粟裕。

张爱萍和三位开国上将的工作冲突,是从浙东前线开始的。

张爱萍将军

第一个和张爱萍发生激烈冲突的,是顶头上司许世友。

战争年代,张爱萍和许世友交际并不多。第一,张爱萍是四川达县人,许世友是河南新县人;第二,张爱萍出自彭总红三军团,许世友出自徐帅红四方面军;第三,抗战时期张爱萍在华中,许世友在山东。

解放战争时期,两位名将同在华野(三野),但山野和华中部队合并之前,张爱萍已经到苏联养伤;张爱萍回归三野已是渡江战役前夕,许世友留在山东军区;建国初期,张爱萍在浙江,许世友在山东,并没有多少交集。

1952年初,粟裕任副总长,张震也调到总参工作,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参谋长都空缺。由于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主要精力在上海市长岗位上,遂调浙江军区司令员张爱萍任参谋长,副司令员则是山东军区世友。

机缘巧合之下,两位个性十足的名将碰到了一起。

张爱萍和许世友争执的起因,是攻打一江山岛的战术问题。前线总指挥张爱萍主张先打一江山岛,少数人主张先打小岛屿,而新官上任的许世友主张直接攻打大陈岛。

开国上将许世友

张爱萍的口述回忆录《从战争中走来》,记录了这一事件。

许世友希望采取一鼓作气、直捣黄龙的战术,这完全符合这位猛将的风格。

但这一考虑已经被主席和从三八线回国的彭总否决,认为不切合实际。攻打一江山岛正是张震和张爱萍花了一年多时间,对作战方案的战术修正。

在一次作战会议上,许副司令爆了粗口:“不就是2万吗,老子一次就灭了他十几万。”作为下级的张爱萍就是不信邪,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只能报总参裁定。

等待命令期间,张爱萍到南京军事学院诉苦,院长刘伯承宽慰他:“做好自己的工作,上面还是有数的。”果然,粟裕和陈赓请示彭总,最终支持先打一江山岛。

1955年春,一江山岛战役胜利结束,张爱萍出任副总长。

后来,许世友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对张爱萍当年的“犯上”印象还有点不忿。直到60年代一天,张爱萍因公到南京,在张震中将的牵线下双方才杯酒泯恩仇。

当然,张爱萍和许世友都是性情中人,在工作中有所争执是很正常的。

一江山岛战役

第二个和张爱萍发生激烈冲突的,是开国上将杨成武。

1955年7、8月,随着公安军、防空军正式组建,我军形成了陆海空和公安、防空五大军兵种的格局。这是我军从单一陆军为王,向正规化、现代化方向迈进的重要一步。

但是,主席很快发现一个纰漏:防空军和空军的职能重叠。

最大的问题是,苏联模式的防空军有自己单独的飞机,和空军互不搭界;而在我军的体系里,杨成武防空军所需要的飞机,需要向刘亚楼的空军寻求帮助。

防长彭总也看到了问题的症结,防空军装备技术短缺、专业干部匮乏,无法独立支撑一个军兵种,只能和空军合并。防空军的干部去向和安置,就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

谁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彭总选择了胆大心细的张爱萍。

同为战争年代的猛将,同为大战略区的骨干和开国上将,出自华北军区的杨成武和来自华东三野的张爱萍直接碰撞,终于在一次裁员会议上爆发了激烈冲突。

杨成武拍桌子:从来都是老子吃别人。张爱萍也拍案而起:今天我就吃定你了。

冷静以后,两位名将还是坐下来商量解决问题,毕竟合并是大势所趋。

开国上将杨成武

第三个和张爱萍发生争执的,是海军副司令王洪坤。

1957年,防空军顺利完成撤编,合并到了空军,部分人员进行了分流。而“不好惹的张爱萍”还有任务没完成,这次他要面对的是我军三大军种之一的空军和海军。

按照上级的总体部署,五大军兵种裁撤合编为陆海空三军。

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力精简改革的同时,我军要发扬陆军的优良传统,在其余两大军种的发展上,空军优先于海军。如何向空军、海军说明情况,彭总再次让副总长张爱萍出面。

当时我军的发展策略,强调本土和制空权,依次是陆军、空军和海军。

张爱萍将军在沿海岛屿勘察

和刘亚楼沟通后,张爱萍阐明了空军的发展主要目标是自卫作战,重点是歼击机,暂时不考虑远程轰炸机。而海军的发展以近海防御为主,优先发展中小舰艇、潜艇。

陆、空、海军的发展顺序,主要是考虑国防战略和财力实际。

海军副司令员王宏坤和张爱萍当面锣、对面鼓,吵得不可开交。最终,还是张爱萍阐述的大局策略占了主动,又一个红四出身的开国上将王宏坤,和张爱萍不打不相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