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皇帝拓跋焘:堪称北朝英主,却死于宦官之手

原标题:北魏皇帝拓跋焘:堪称北朝英主,却死于宦官之手

说起宦官弄权,相信很多人会认为这是汉人王朝的特点。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胡人王朝也有宦官弄权的现象。甚至还存在宦官弑杀君主的现象。

当然,宦官杀害天子的现象主要集中在唐朝,被杀的很多也都是平庸的君主。但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位被宦官杀害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还算得上是一位雄主,这位君主就是北魏的拓跋焘——在南北朝历史上,北魏的拓跋焘堪称和南朝刘宋刘裕齐名。

1、拓跋焘面临的北魏

北魏的建立,被视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开端。但是中国历史存在一个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在混乱的年代里,往往以最后的赢家为正统。比如战国七雄角逐,史官在东周覆灭后,以秦为正统,原因就是因为秦最终吞并了其他各国。

北魏开创的时候,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本文说的是北魏,而非其前身代国)只不过是北方各个小国君主中的一个。那时候没人会意识到,北魏会成为最后的赢家。甚至北魏在后燕的打压下,一度面临崩溃局势。好在关键时刻,后燕皇帝慕容垂病危,这才让北魏能够反败为胜。

不过即便如此,当N年后,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当北魏皇帝的时候,拓跋焘面对的,依旧是分裂的北方:在那时候,北魏东部有邻国北燕(首都在辽宁西部的朝阳),西部则有北凉以及赫连夏等割据政权。此时的南方已经确立了南朝刘宋的统治。因此从后世的视角来看,南朝统治已经确立,但是北朝的正统还没有决定下来。

2、拓跋焘的选择

在乱世下,作为一个君主,面对的局势可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对于拓跋焘面对这样的局势,有三种选择。

上策是振作起来,横扫周边邻国,消灭一切对手,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绝对安全。当然这个不光取决于主观能力,还要看客观条件。如果朝廷已经腐化严重,即便是君主如何振作也是无济于事,比如后世金朝的金哀宗、明朝的崇祯帝,都面对这样的局势。所以金哀宗和崇祯帝或多或少都慨叹自己做皇帝的时候兢兢业业,却也依旧改变不了命运。

中策依旧是振作起来,在无法消灭对手的情况下,保证自身独立,等待发展机遇——先保证自己不被消灭,然后再考虑消灭别人。当然这也需要行政体系、官僚体系没有遭到严重腐化。后世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对峙期间,西魏、北周起初的实力不如东魏、北齐,面对被东魏、北齐吞并的危机。但是西魏、北周因为能熬,所以熬到了北齐出了个“一代好人”高玮做皇帝,最终北周赢得了一统北方的机会。

下策是躺平,啥也不做,等混几天算几天。刚才提到的北齐皇帝高玮就是典型。

拓跋焘选择了上策。而拓跋焘认为,北魏需要打击的头号对象,既不是南方的刘宋,也不是北燕、北凉这些国家,而是北方的柔然部族。如果不解决柔然人,北魏很难放开手脚解决北燕等问题。

3、一统北方

于是拓跋焘组织了五路军队攻打柔然,在北魏大军的追杀下,柔然被迫向北魏称臣。在消除了柔然的威胁后,拓跋焘开始考虑解决其他国家。

北魏在摆平柔然以后,把目光对准了赫连夏。

赫连夏也很强大,尤其是赫连夏的开国君主匈奴人赫连勃勃大王,也是一代雄主。所以赫连勃勃在世的时候,拓跋焘对于能否战胜赫连夏还真没有把握。不过好在“我生君已老”,少年郎拓跋焘大展拳脚的时候,赫连勃勃已经老迈,并在不久以后病故。而赫连勃勃一死,匈奴夏国就陷入内乱。于是拓跋焘决定趁火打劫,于是发兵进攻匈奴夏国(史书上也叫它胡夏)。最终经过数年的征战,北魏吞并匈奴夏国。关中也从此纳入北魏版图。

胡夏灭亡以后,北魏想要统一北方,需要面对的对手是北燕和北凉。和柔然、胡夏相比,这两个政权无疑更不是北魏的对手。所以北魏几乎没费多大力气,就结束了这两个政权的存在。

电视剧《锦绣未央》里面,唐嫣扮演的李未央,其实就是北凉的公主。而那里面的北魏皇帝,其实就是拓跋焘。当然这个电视剧不能当历史看。小编提到这一点,只是想说,关于拓跋焘相关题材的影视剧其实太少了。

随着北凉、北燕的灭亡,北魏差不多统一了北方,中国历史上南北朝的对峙,也正式开始。

4、身后事

拓跋焘晚年的时候,器重一个叫宗爱的宦官。而宗爱也利用皇帝的信任,培植了自己的一些势力,并且还通过陷害手段,害死了北魏太子拓跋晃。

起初拓跋焘被宗爱忽悠,以为拓跋晃打算谋反。后来拓跋焘逐渐意识到了事情的真相。这让宗爱恐惧不已。于是宗爱利用拓跋焘没有防备的机会,害死了拓跋焘,而后拥立拓跋余做新的皇帝。同时宗爱通过欺诈手法,把一些北魏大臣骗到皇宫而后诛杀。宗爱掌握了北魏大权,权倾朝野。

宗爱的行为让拓跋余感到惧怕。拓跋余的不友善也让宗爱感觉到。于是宗爱又秘密杀害了拓跋余。不过随后不久,宗爱的行为就遭到了反噬:部分北魏贵族们拥立了拓跋焘的一个孙子做了皇帝,而后诛杀了宗爱。拓跋焘去世后的乱象,才得以平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