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听丨一抓准、一团火 我们这个时代需不需要张秉贵?

原标题:Qing听丨一抓准、一团火 我们这个时代需不需要张秉贵?

9月18日,是全国劳模张秉贵的纪念日。每年的“金九银十”一贯是销售行业的旺季。即便是在五六十年前,张秉贵所在的那个物资并不丰裕的年代,这个月份也是售货员最忙碌的时候。

正是为了每年应对九月份开始的购买糖果、糕点的高峰,张秉贵为柜台前顾客排起的长队发愁,他才开始苦练服务技巧,“一抓准”、“一口清”、“一团火”才成为了一个时代服务行业的象征。

如今,张秉贵离开已经33年,销售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抓准”和“一口清”已被电子设备取代,与张秉贵同时代的售货员们如今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在购物时常遇到搞不懂手机支付的烦恼,在他们看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不该随着销售的设备一起更新换代。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售货员服务依旧热情 坦称“没一抓准那个本事了”

2020年的9月18日,张秉贵的塑像仍旧屹立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的门前,上面题写着陈云同志的题词“一团火光耀神州”。该雕像立于1988年,即张秉贵去世后一年。

如今,百货大楼一层仍设有张秉贵纪念馆,透过玻璃门能看到里面放着的张秉贵用过的秤、柜台和一些资料。

坐电梯到地下一层,就能看到“张秉贵糖果销售柜台”,柜台十分简朴干净,背景灯箱就是张秉贵当年卖货的照片,照片上的张秉贵在顾客的簇拥中露出标志性的热情微笑。

看到有客人到来,柜台的女售货员会主动打招呼:“要买糖吗?”由于戴着口罩,很难看出售货员是否也带着张秉贵式的微笑,但面对记者针对糖果斤两和种类的问题,回答得倒很认真。记者跟她聊起张秉贵及其传承人,女售货员说,张秉贵的传承人其子张朝和已经退休。

“现在您还能‘一抓准’吗?”记者问,女售货员笑着摆摆手,“我可没那个本事了。”

记者希望买一斤杂糖,女售货员抓了几把放在电子秤上,显示大约一斤三两。然后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将糖装了进去。电子秤称完后,售货员引导记者扫码支付,柜台旁的一台柜机上自动打印出购物小票。

“一抓准”名不虚传 当年售货员自发找张师傅学艺

“张秉贵的‘一抓准’是绝活,当年百货大楼会让他在王府井大街表演,我们都会去看去学,周围逛街的市民也都会来看。”92岁高龄的高德菊老人是原王府果品商店的售货员,后来调至稻香村食品厂工作。据高老介绍,张秉贵最出名的时候是上世纪5、60年代,只要顾客提出要求,无论是半斤、四两还是二两,一把准能抓对。

这个绝活,后来被称为“燕京第九景”,那个时候很多售货员都会找张秉贵学习,有的是单位组织的,有的是自发来学的。

今年74岁的张裘香是当时东安市场对面宝兰斋食品店里年龄最小的售货员,她负责销售的主要也是糖果、糕点等食品。那个时候她听说张秉贵的劳模事迹后,便和几个要好的同事一起去百货大楼拜访张秉贵。

“当时也不知道张秉贵长什么样子,就知道个大概的年龄,我们就去百货大楼糖果摊位打听张师傅在哪里。”张裘香回忆,她和同事见到了张秉贵,身材不高,四方正脸,挂着笑容,一脸和气。

后来,张裘香和同事们有空就去百货大楼学习,如果张师傅正在接待客人,她们就躲在远处观察。她发现张师傅的“一抓准”真是名不虚传,除了偶尔添一块糖外,其余都能保证刚刚好,而且给顾客包糖果也很快,三两下就包好,用纸绳一系,拿在手里也散不了。

张裘香和同事每次去观摩,一看就是一个多小时。如果赶上柜台前没有顾客,她们也会过去跟张师傅交流,讨教怎么才能“一抓准”,怎么才能卖得快,怎么才能包得好。

虽然不是正式的徒弟,但张师傅对待这些慕名而来学艺的同行都非常耐心,有时甚至会拿出废旧包装纸给张裘香和同事们亲手包一遍。并将练习“一抓准”的方法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让他们回家用跟糖果差不多重的豆子或者石子一遍一遍地练。

张裘香后来回到家真的按照张师傅的方法练习过,很快自己抓糖的准确度也提高了,虽然达不到“一抓准”,但也能八九不离十。“张师傅教给我们技术,还有他对待顾客的态度,都让我们受益匪浅,后来我们几个去找他学习的同事,都评上了先进工作者。”

能同时服务七八名顾客 还能做到个性化服务

张秉贵之所以练习“一抓准”,其实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卖货的速度,他不想让顾客排队等太久。

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大型百货商场——王府井百货大楼建成开业,张秉贵参加招工考试后被录取,当时他已37岁。从此,张秉贵成了一名国营商店的售货员。

刚工作不久,他在糕点组受了点“刺激”,两位顾客挑完点心等待时闲聊:“这师傅态度挺好,就是慢了点。”于是张秉贵决心改进售货速度,他下班后买来最硬的点心,用废旧包装纸练习打包,绑的紧了点心会碎,绑的松了包装会开,他不断改良打包方法,提高打包速度,经常练习到深夜。

1959年下半年,张秉贵从糕点柜台调到糖果柜台,在当时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从九月份开始,随着中秋、国庆双节临近,以及距离新年不远,人们就开始到百货大楼为节日备货,每天糖果柜台都会排起长队。张秉贵为了节省顾客的时间,开始琢磨售卖技术,于是就有了称重“一抓准”和结账“一口清”。

高德菊老人回忆,张秉贵最令同行敬佩的技术除了“一抓准”外,就是他能够同时服务多名顾客。当时叫“接一问二联系三”,就是在接待第一名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招呼,做好准备。

“他是手里打包前一个顾客的糖果,脑子里算着钱,嘴上又招呼下一个顾客,还不忘照顾排队的顾客,安抚他们的情绪,不让等待的顾客着急。”高德菊老人在回忆中几次提到张秉贵的“全能”,他说张秉贵熟悉所有糖果的制作工艺和具体成分,向顾客介绍时,可以针对顾客的不同年龄、职业、用途做出判断并推荐商品,进行个性化的服务。

张裘香老人回忆起去张秉贵柜台学习的情景说,张师傅的柜台始终特别干净,每次他在铺货前都会把柜台打扫一遍,然后把新来的货品清点一下,把位置记牢。还要把每种糖果的产地、原料、做法、味道都记得滚瓜烂熟,顾客要是问起来,没有他不知道的。而且张秉贵跟顾客的关系都特别好,从来没见他给顾客“挂过相”,跟同事的关系也相处得很融洽。

张秉贵还教给张裘香要学会心算,一边给顾客称糖果,就要开始算钱,无论是要多少种糖,都要能做到一口报价,直到最后摆脱了算盘,这就是张秉贵的“一口清”。

张裘香在百货大楼观摩学习的那段时间,她给张师傅算过时间,可以同时接待7-8名顾客,接待一名顾客最快只需要10秒钟。据资料记载,张秉贵在售货员岗位工作三十多年,接待顾客400万人次,从没跟任何一个顾客红过脸。

“编外弟子”追忆:手机支付受阻让我又想起了张师傅

张秉贵成为了“新中国第一家百货大楼”的金字招牌,也成了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相继获得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特级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不仅如此,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售货员开始注重钻研业务技术,像高德菊、张裘香这样利用业余时间去张秉贵柜台学习的售货员越来越多,张秉贵会把自己在行业里的心得体会倾囊相授。

1982年起,文化程度并不算高的张秉贵将自己的服务经验写成《张秉贵柜台服务艺术》一书。他还到各个单位分享经验、表演技术。

高德菊老人说,那时候张师傅是所有售货员的楷模,大家都拿张秉贵做标杆,比着去跟他学习。张裘香老人当时就用张秉贵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最短的时间接待最多的顾客,是当时售货员们的终极目标。”

张裘香回忆,张秉贵当时告诉她们:“要干一行,爱一行,精通一行,到了柜台就把心里的事情都放下,把顾客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与张秉贵同时代的售货员如今都已经是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都觉得,那个时代由于技术和物资的限制,售货员的工作量要比现在大得多,体力和精力都有很大的消耗,但是售货员还是会努力学习提高技术,时刻记得要热情服务,这都是受到了张秉贵的影响。

如今的商业已经进入到电子支付时代,75岁的张裘香觉得,张秉贵留下来的热情服务和善于学习的精神,仍旧不能丢。

疫情期间的一天早上,张裘香在居所附近的小卖店买菜,由于小卖店只能扫码支付,她不会用手机支付,掏现金购买时间很长,堵住了结账口,自己觉得很过意不去。后来她让卖菜的售货员教她怎么手机支付,售货员也很敷衍,加上自己年龄又大,听得半懂不懂。

“社会发展这么快,到什么时候都有跟不上时代的人,老年人、残疾人、偏远农村来的人都可能有这种问题,希望排队的顾客能多一点理解,也希望售货员能够有一些耐心教教我们,就像当年张秉贵教我们的时候一样。”

张裘香也理解现在售货员的辛苦,后来,张裘香拿着手机找儿女请教,儿女如果上班忙,她就到附近经常存钱的银行,等顾客少的时候,让大厅里的业务员教她,如何扫码,如何输入金额和密码,然后再回家抱着手机琢磨。现在,老人已经能够熟练用微信支付货款或者转账。

有时候,张裘香想起自己学习手机支付的样子会像孩子一样笑起来,她觉得自己就像跟张秉贵学技术的时候一样年轻。

记者短评:

如今的商业形态,跟五六十年前张秉贵服务的年代截然不同。互联网电子商业的高度发达,让大部分销售人员已经从三尺柜台转到了八寸屏幕的后面,他们不再被称作“售货员”,而被称为“电小二”。但这并不意味着,张秉贵留下的三样服务艺术“一抓准”、“一口清”和“一团火”失去意义。

张秉贵时代,“一抓准”是顾客肉眼可见的手感和秤砣之间的等量关系,而在如今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下,顾客对商品几乎一无所知,由此每年电商投诉中的“缺斤短两”、“以次充好”都屡屡上榜。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一抓准”,其实仍是商品销售精细化的标签,评价“准”与“不准”的,不再是秤砣,而是人心。

张秉贵时代,“一口清”是在明码标价的基础上,提高销售速度,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如今商品的价格在屏幕后一目了然,但到了“双十一”等重要节点,客服的回复速度经常让消费者无奈,销售价格上看不见的猫腻也多次被媒体曝光。网络时代的“一口清”,其实仍是一种服务的能力,张秉贵在柜台后能同时为7-8个人服务,现在屏幕后的客服能做到吗?

张秉贵时代,“一团火”是对顾客的礼貌微笑,是对顾客需求的热情对待。如今买卖双方更多的时候都是在冷冰冰的屏幕背后,看不到互相的表情,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年龄、相貌、穿着和语气,绝大部分的询问和回答都是依靠简单的文字来完成。网络时代的“一团火”,其实更加需要,顾客要从屏幕的后面感受到服务的温度,除了一个“亲”的称呼,一个表情的图标,细致的解答和礼貌用语仍旧必不可少。

很多人可能会说,你就买个“块八毛”的东西,还想要这么多要求吗?但不要忘了,张秉贵当初卖的糖果其实只有几分钱。商品不分贵贱,服务同样如此。张秉贵留下的服务精神,放到如今的服务理念中,实际上就是精细服务、快捷服务和热情服务。

这一点,永远不会过时。

实习生 刘欣宁

文/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张子渊编辑/白龙

[ 北京头条客户端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