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友梅:现代音乐教育之父 | 中华英才

原标题:萧友梅:现代音乐教育之父 | 中华英才

百年巨匠——

萧友梅:现代音乐教育之父

萧友梅(1884年—1940年)

字思鹤,号雪朋,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现代中国音乐教学奠基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5岁随父移居澳门,1901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6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被任命为总统秘书。后赴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和莱比锡大学学习,获音乐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北京任教。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创办国立音乐院,并主持校政。一生著作甚多,有近百首声、器乐作品及70余种音乐论著。

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积贫积弱之际,有的人志在用实业救国,比如张謇;有的人致力于在改革国家制度中谋出路,比如孙中山;也有人从精神之美的角度试图改变国家命运,比如走音乐救国之路的萧友梅。

2014年11月18日,《百年巨匠·音乐篇》研讨会暨开机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庚辰,中国艺术研究院时任副院长贾磊磊,中国民生银行社会责任管理委员会时任副秘书长乔榕,《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为音乐篇开机仪式揭幕

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百年巨匠》总顾问王文章,《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庚辰颁发《百年巨匠·音乐篇》顾问聘书

2014年11月18日,大型人物传记纪录片《百年巨匠·音乐篇》研讨会暨开机仪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百年巨匠·音乐篇》顾问傅庚辰,中国艺术研究院时任副院长、《百年巨匠》总监制贾磊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梁茂春等来自文化界的领导和专家出席了活动,并协同《百年巨匠》出品人、总策划杨京岛共同为开机仪式揭幕。出席活动的还有巨匠家属刘天华侄子刘育熙,聂耳侄外孙曹青山,黄自外孙涂松。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百年巨匠——萧友梅》片段

    经过扎实的调研与集中的拍摄制作,最终以上下篇近60分钟篇幅问世的《百年巨匠——萧友梅》,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奠基人、开拓者萧友梅的音乐人生。

    萧友梅开创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若干个“第一”:在日本留学期间发表《音乐概说》一文,第一次向中国学人介绍西洋音乐通论,为国人的现代音乐启蒙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创作了第一部室内乐作品;已知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军乐作品;第一首中国人创作的大提琴协奏曲和中国第一首大提琴曲,目前被发现最早的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促成了中国第一个正式的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的成立;促成成立并领导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百年巨匠·音乐篇》顾问、宣传片代言人傅庚辰题写“百年巨匠”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谁又能想到,在追梦路上,他同时要承受着来自家庭和时代风云的双重挑战呢?

    萧友梅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市一个殷实之家。基于传统思想,家人寄希望于他能够走仕途道路,求取功名。虽然萧友梅并没有以强烈的叛逆精神表达对仕途的抗拒,但与家庭期待有所出入的是,他自早年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开始,音乐几乎成了他全部的理想并占满了他的时间,他由此展开了用音乐拯救民族的创新之路。

    在积贫积弱的时代,现代科学文化备受推崇,音乐却始终被压在很低的位置。很难想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28岁的青年人如何抱定决心赴德国留学主攻音乐专业,而且一去就是七年,直到拿下博士学位。其间,他用德文撰写了博士论文《中国乐队史至清初止》,以西欧音乐的视角下解释中国乐队,在西方学界引起了极大震动。

    归国后,萧友梅结合自己在日本和德国的留学经验,总结出“只有成立音乐学院,才可培养更多的音乐教育师资,提高音乐教育水平,进而使中国现代教育体系真正完善。”基于此,他发扬着“屡败屡战”的精神,一次次向政府呼吁成立音乐学院,显得很不识时务。所幸,在当时的教育界,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人的化育作用,并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演说。在这一主导思想的支撑下,一批来自书法、绘画、音乐等领域的知识分子才得以施展抱负。

    这其中,以萧友梅为首的音乐教育之路的开辟显得尤为艰难。尽管有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他得以接替蔡元培担任北大音乐研究会会长,并提出把研究会变成音乐学院的构想,但由于想法过于超前被北大评议院否定。最终,这一提议被降级为可以独立招生、地位仅相当于一个系的音乐传习所。受世风影响,人们不知道学音乐以后能干什么,故传习所未能如愿招到生源。

    在萧友梅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了中国第一支基本由国人组成、国人指挥的管弦乐队,旨在让中国群众领略到西洋音乐之美。其间,萧友梅创作大量原创歌曲,其中就有最具人文精神的、至今仍作为声乐专业入门歌曲的《问》。

    1920年代,战乱频仍。北大音乐传习所创办五年后被迫停办。萧友梅凭借超乎想象的毅力和决心,争取到蔡元培的进一步支持,从筹款到招聘教师,从找校舍到登报招生,事必躬亲,最终竟在战火硝烟下,紧随欧美、先于日本创办了世界第十八、亚洲第一的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也就是今天的上海音乐学院。

    截至到2017年,中国已有11所专门的音乐学院,另有30所大学设有附属音乐学院。这些音乐学院每年培养学生以数万计。90多年里,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其发轫就在国立音乐院。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巨匠——萧友梅》

    萧友梅的爱国情怀不曾挂在嘴上,不曾诉诸文字,而是落实于哪怕“进一步,退半步”也绝不放弃的努力。“九·一八事变”后,萧友梅迅速创作了抗日歌曲二部合唱《从军歌》,并带动和鼓励再次被降格为国立音专的师生们创作一批爱国歌曲。在长期的战乱中,经费无着,朝不保夕,萧友梅不得不多次带领全校师生辗转搬家,也始终坚持严进严出的原则,且保留着于炮声中举办开学典礼的庄严。他还编撰出版了很多面向大众的普及音乐的书籍。这种种努力,其根本用意就在于用音乐作为工具或者武器来提振国人精神。

    鉴于音乐篇影像资料匮乏,《百年巨匠·音乐篇》总导演陈真并不依赖原始影像素材,而更多地致力于营造全新的艺术空间。“如果以西方音乐家创作等身的成果来衡量,聂耳、冼星海们也许不能与之比肩,但中国音乐巨匠为民族而歌,为时代而歌,他们承担了音乐家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因此他们就是大师。”陈真希望让《百年巨匠·音乐篇》与今天的现实产生对话,“这就是我认识的《百年巨匠》:他们是谁,他们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3年第11期

    文章来源 | 中华英才

    *文章及图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公众号已标明来源,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即作处理。

    监制 | 厚轩

    美术编辑 | 神奇海螺

    “百年巨匠 百年史诗——百位大师风采特展”在国博开幕

    “百年巨匠携手阿迪达斯送文体进校园”在京启动

    让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巍然耸立

    关于我们

    大型文化项目《百年巨匠》是中国第一部聚焦20世纪为中华文明作出突出贡献的大师巨匠的大型系列人物传记纪录片,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百年巨匠(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摄制。

    《百年巨匠》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连续两年入选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是国家广电总局“十四五”纪录片重点选题规划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和纪录片重点项目(2018),还是中央电视台重大主题主线宣传暨重点选题项目,也是国家艺术基金、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中华艺文基金会、北京市政府文化创新发展基金、北京文化艺术基金、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基金的资助项目。已获得18项纪录片大奖。

    2013至2017年,《百年巨匠》第一季43位大师的拍摄已全部完成,分为美术篇、书法篇、京剧篇、话剧篇、音乐篇、文学篇。《百年巨匠》第二季57位大师的拍摄已于2018年启动,增加了科技篇、教育篇、国学篇、建筑篇、中医篇、戏曲篇、电影篇,计划陆续完成,届时将以“百年·百人·百集”纪录片、“百位大师特展”、“百部图书出版”献礼。

    拍摄完成的《百年巨匠》纪录片,陆续在中央电视台(一套、三套、四套、九套、十套、十五套、发现频道、国际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各省级卫视、海外电视台等国内外224家电视台播出,受到广泛好评,屡创同类纪录片收视率新高。《百年巨匠(国际版)》启用8种语言向全球播出。

    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据CSM全国测量仪统计结果,《百年巨匠》累计触达受众共102亿人次。

    《百年巨匠》系列丛书已连续三年被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学习读本,发放到全国近千所高校。

    《百年巨匠》已成为文化领域最高端的现象级品牌之一,并以其独特优势搭建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诠释和展示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