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事——《吴玉章》分集编导手记

原标题:一辈子做好事——《吴玉章》分集编导手记

《百年巨匠·教育体育篇》,我完成其中《吴玉章》一集。

总导演阐述很快发到了每个导演手中,从结构到拍摄到后期剪辑等都做了详细明确的要求,项目组希望编导在此要求的大框架下,尽情发挥,努力创新。

同时,为了让编导工作更高质高效,项目组还为每一集邀请了对人物有深度研究的专家来完成学术撰稿。我这集的学术撰稿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王学军教授,他同时也是《吴玉章全集》的编撰者之一。

中国称得上“匠”的人很多,而能被称为“巨匠”的,必然是因为他的存在,影响或改变了一群人、一个行业、甚至一个时代。

吴玉章是否当得起“巨匠”二字呢?大致浏览吴玉章一生,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他以卓著深远的革命功勋被誉为“延安五老”之一。

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通过他组织的留法俭学会去到西方留学,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启蒙。

他曾领导延安鲁艺、延安大学和华北大学等根据地与解放区的高等教育。

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首任校长,开创新中国的新型大学模式。

他主持汉字改革,让全民掌握了学习知识的能力。

毛泽东主席曾如此评价他,“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吴玉章一生奔波,为国家和人民,为他始终追求的真理。要想深入这个人物,只停留在纸面上是不够的,要现场去听去感受。

在中国人民大学,我们采访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第一届本科生孙光德教授、档案学院第一个学生冯乐耘教授、《吴玉章全集》的作者王学军和周石两位教授、马克思学院博士生王可心等。

其中,对吴玉章的长孙女吴本立教授的采访进行了近四个小时。她一头干练花白的短发,身材高挑瘦削,动作灵活,丝毫看不出年龄已过八十。她情绪饱满,眼神清亮坦诚,是一个有着强大内核的人。我想当年的吴玉章是不是就如她一样,有着笃定的信念和不惧一切的勇气所带来的强大气场?

在成都,四川大学校史馆的毕玉馆长向我们展示了当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教学改革的相关档案。这是吴玉章第一次在教育领域实践马克思主义理念。他让师范毕业班的学生去国内外学校考察,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除了考察课程设置外,还有体育设施的安排,男女同校问题的解决,各项经费的支出等细节,并且给各地方政府打招呼给这些考察学生提供出行的方便。实事求是、有担当、有远见、敢想敢干、能抓重点等,吴玉章的性格特点逐渐清晰。

邓寿明老师是《吴玉章传》上集的主笔,他向我们讲述了吴玉章的一生:见证戊戌变法,参加同盟会,历经辛亥革命、讨袁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邓老师对吴玉章的过往娓娓道来,充满欣赏和怀念。

吴玉章的故居所在地荣县,也是我们重点拍摄的地方。故居陈列馆吕馆长对吴玉章的事迹更是如数家珍。

在吴玉章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话:“我的思想最初是忠君爱国,后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三民主义),最后到共产主义。于今我数十年追求的真理得到了,我将尽我一生永远为这真理的实现而奋斗。”这段话概括了吴玉章一生的追求。代入去想,他每放弃一种主义,选择新的主义时,无不是新主义正处于萌芽阶段、被打压抓捕时。究竟是什么样的勇气和信念,让一个人无惧死亡,也要选择他认为正确的道路?又是怎样的眼光和决断力,让他每一次在发现坚信的“主义”已变质时,果断舍弃,重新作出正确的选择?要知道有时候,“放弃”比“坚持”难得多,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无疑是有大智慧的,但同时,他的内心有寂寞的、孤独的、清寒的东西,这是一种牺牲。那么,究竟是什么,值得他做出这样的牺牲呢?

带着追根究底的疑问,我们深入人物内心,尽量去感同身受。文稿经过多次修改,吴玉章的形象越来越鲜明。为了国家和人民,为了追求真理,筚路蓝缕孜孜以求,抛却个人荣辱,置生死于度外,这是真正极致的浪漫......这条求索之路夯实后,再展开他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就很扎实了。

初步的内容确定后,进一步的拍摄提上日程。

我们大部分的再现拍摄安排在中国人民大学老校区,老校区非常支持,特意空出三天不安排参观活动,专门让我们拍摄。

对吴玉章这个人物,从陌生到熟悉,到最后深深的敬佩。他带给我们团队内心的冲击和影响,会持续一生吧。

曾经有人,是那样活着的。

本集编导:吴静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