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女路 滬尾好說

詳情須知

內容提供:旅學堂

景點推薦

 

淡水女路 滬尾好說
 
 
簡述
 

淡水,身為臺灣最早的國際商港之一,坐擁豐富的文化資產與山海景致,是北臺灣知名的觀光勝地,在1860年代開港通商的淡水,是臺灣與國際交流的重鎮,也促成了臺灣社會多項重要的變革,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淡水女學堂」便是創立於今日淡水的真理街。

 

教育是人類權利自覺最佳的方式之一,清領時期或其後臺灣傳統概念多用各種方式束縛女性,如纏腳三寸金蓮風俗以限制女子活動並以偏差之美學賦予腳越小越美之概念,北臺灣直到馬偕博士等西方傳教士設立女學堂才所改變,雖初多以蘭陽平原住民參與居多,卻種下女子跳脫傳統觀念束縛之種子,身為女子受教權代表之淡江中學做為設置臺灣女性文化地標第一站。

 
淡水女路帶領大家走進一部臺灣女子教育發展史,並以學校前身淡水女學堂所培育的第一位留日女婦產科醫師蔡阿信的故事來彰顯其意義,藉由教育增進女性知識提升社會地位與影響力亦是性別平權的核心價值,由新北市政府、淡水區公所與淡水旅學堂及新北市社區旅學關懷協會等團體合作的「淡水女路」,由專業講師引領在地二度就業女性導覽人員發掘在地女力故事,串接淡水別具女性意義的歷史景點,讓我們穿上漢服,到淡水探索那些年的 Her Story。

 
在鄭美里等人的著作「女人屐痕-台灣女性文化地標」一書中,淡水女路被列為首篇,可見其重要性。淡水女路有豐厚的人文底蘊,尤其是性別發展啟蒙,突破舊時代男尊女卑的框架,讓女性有機會公平地接受教育和文明洗禮,希望淡水女路未來在地方生根發展,成為全台推動性平的標竿。

 

  • 馬偕故居

    馬偕故居

  • 婦學堂

    婦學堂

  • 淡水女學堂

    淡水女學堂

景點介紹

📍 現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
 
這棟由吳威廉牧師設計建造的優美紅磚洋樓,昔稱「姑娘樓」,建於1906年,為當時淡水女學校校長金仁里姑娘、高哈拿姑娘兩位女宣教師的宿舍。「姑娘」是臺灣教會對外國單身女宣教師的尊稱,而曾經生活於「姑娘樓」的還有黎瑪美、安義理、杜道理和德明利等姑娘,在二次大戰期間,姑娘樓一度成為淡水中學男生宿舍,並改名為「朱雀寮」。戰後,除了重回淡水的杜道理、德明利姑娘之外,在淡江中學服務的李仁美姑娘、高瑪烈姑娘也都居住於此。現為真理大學校長室。
  • 姑娘樓
參考資料
  1. 照片來源:旅學堂工作室

📍 現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32號(真理大學)

 
牧師樓是吳威廉牧師的寓所,其琴樓作為電影《不能說的秘密》之場景而紅極一時,現為真理大學研發中心。兩座建築外觀近似於不遠處的英國領事官邸,皆是迴廊式的紅磚洋樓建築,差別在於外牆裝飾較官邸而言樸素許多。

  • 牧師樓
參考資料
  1. 照片來源: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 現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4巷2號

 

在新北五股長大的臺灣女性張聰明原名蔥仔,1878年與馬偕在淡水英國領事館結縭,婚後努力學習,成為了通曉英語的女子學堂老師,當年可是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女性,張聰明與馬偕牧師幫助了許多被傳統束縛的臺灣女性,是臺灣女性教育史的重要人物,淡水女路在馬偕故居內以行動劇的方式活潑重現當年張聰明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張聰明在1879年底與馬偕一同踏上了返回加拿大之旅,途經廈門、香港、新加坡、印度至中東,在埃及遊覽了金字塔、去了耶路撒冷參觀哭牆,經亞歷山卓到了義大利,參觀龐貝遺跡、羅馬與梵蒂岡,再經由法國、英國最終抵達加拿大,陪同馬偕完成了加拿大的述職與募款之後,再經美國、日本回到臺灣,這段經歷也令張聰明成為首位進行環球旅行的臺灣女性。

  • 馬偕故居
  • 馬偕故居
參考資料
  1. 照片來源:旅學堂工作室
  2. 照片來源: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阿給是淡水名聲響亮的小吃,如同永和豆漿一般,阿給已跟淡水畫上等號,而這道著名小吃的發明家是楊鄭錦文女士,與先生楊樹根一同經營小吃店的她,在1965年研發了一種新餐點,她將油豆腐切開後,填入肉燥冬粉,再用新鮮魚漿封口,成了今日淡水美食的代表阿給,阿給來自於日本話「油揚あげ(abura a ge),簡稱あげ(a ge)」,是「油炸豆腐皮」的意思,而令外地人訝異的是,最初阿給外帶時外包裝居然是用報紙包裹,作用是抵禦淡水冬天濕冷的氣候呢!說得再好吃也需等大家到淡水來品嘗一下淡水阿給獨特的口味。
  • 阿給 あぶらあげ
參考資料
  1. 照片來源:旅學堂工作室
📍 現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

 
馬偕博士來臺灣傳教,在清末時期雖然西風東漸,但當時固有的封建思想仍是根深柢固,尤其是婦女的地位低落,知識閉塞,因此馬偕博士不僅向加拿大長老教會申請創立牛津學堂,1884年成立了淡水女學堂,以11周的時間建造女學堂,是臺灣第一間女子學校,為臺灣女性教育的濫觴,女學堂培育出了眾多傑出的女性,張聰明也從童養媳成為環遊世界的第1位臺灣人。
淡水女學堂(girl’s school)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女性人才,如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她是女學校最年輕的第一屆畢業生,後來到日本東京女子醫科大學讀書。畢業後在臺中開了「清信醫院」和產婆講習所,拯救許多貧苦人們的生命。還有臺灣烏龍茶之父李春生的孫女李如月,是臺灣很重要寫古典詩的女詩人。第三位是王昶雄的太太林玉珠,她的膠彩畫作品曾入圍第十回台展、第一、三、四回府展,曾是繼陳進之後引人矚目的臺灣女畫家。

 

 

淡水女學堂—全臺女子首學-第一個臺灣女性地標
■1988年由陳秀惠女士總策劃(行政院性平委員)
■2006年3月8日由時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正式揭幕
■地標說明:一個頂天立地的女人/象徵全臺女子首學,四周是海浪/代表學堂位於面對出海口的淡水埔頂
■ 地標圖像設計.吳瑪俐

  • 淡水女學堂
參考資料
  1. 照片來源:旅學堂工作室
📍 現址:新北市淡水區真理街26號(淡江中學校史館)
 
這些女性典範,都是憑藉著傑出的表現,讓世人見證了臺灣女性的改變。另外為了照顧已婚、成年女性的教育,另外成立了婦學堂(women’s school),堪稱臺灣第一所「媽媽教室」,現址為淡江中學之校史館。
  • 婦學堂
  • 婦學堂
參考資料
  1. 照片來源:淡江中學校史館
  2. 照片來源:新北市政府社會局
📍 現址:新北市淡水區馬偕街8號
 

1872年,來自加拿大的馬偕牧師抵達淡水後,就積極地展開傳教的工作,隨即租下一間原預備做為馬廄的房子,以此傳教。1873年則租到馬廄稍前的一間民房做為新的禮拜堂。在1875年(光緒元年)時,淡水教會購下今日淡水教會的土地作為宿舍使用;約1890年淡水教會翻修其上的醫生宿舍做為禮拜堂,並於翌年8月在教堂後面建造一所義塾。
1915年(大正四年),淡水教會將原先的民房建築改建禮拜堂,使用磚造材料建造出具有北美洲樣式、磚造白灰牆,俗稱「白色禮拜堂」的建築物,鐘樓設於正門上方,建築物中間建有方形鐘樓突出於正立面,下設有入口正門。1928年,白色禮拜堂因不敷使用,又適逢馬偕來淡水傳教六十週年紀念,於是淡水教會決定改建,興建經費除了由各界會友、學生和友會奉獻外,其大部分則是由馬偕牧師的兒子偕叡廉,向加拿大母會申請補助,且親自設計、監工,於1932年改建,最終第三代建築於至1933年(昭和8年)9月3日完工。禮拜堂屋頂原本為閩南紅瓦,1986年改臺灣屋瓦為瑞典進口之鋁質浪板,也更換彩色玻璃,特別是正面「三位一體」和鐘樓的「五餅二魚」與「客西馬尼禱告」5扇窗戶之圖案,更為這美麗莊嚴的教堂錦上添花,讓淡水教會取得「北臺第一聖會」的美譽。

 
 
  • 淡水禮拜堂
參考資料
  1. 照片來源:旅學堂工作室

更多資訊

【參考資料暨照片來源】
 
※淡水女路地圖
淡水女路地圖
淡水女路地圖
淡水女路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