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生活 > 教育 > 正文

利玛窦与澳门── 说一段被忽略的天主教来华史\福建中学(小西湾)助理校长 李伟雄

2018-11-09 03:17: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澳门大三巴牌坊是著名的天主教教堂遗迹

  澳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特殊地位的城市,早在16世纪时已被葡萄牙政府租借,成为了西方人来华贸易和传教的基地。因此,我校的考察团除了参观林则徐纪念馆外,亦尝试追寻一些天主教在澳门的历史,位於澳门大三巴牌旁的利玛窦铜像,是我们在澳门考察历史的一个景点。铜像於2010年8月7日为纪念利玛窦逝世四百周年而作。他於1582年抵达澳门,在中国传播天主教,同时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他虽然是意大利人,但铜像上的利玛窦却是穿着明朝的服饰,反映出他鼓励“华化”的传教方法。

  葡商支持建寺传教

  耶稣会会士1565年在澳门建立了耶稣会学院及教堂。澳门是西方神学、哲学和科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在华传播的第一个中心。1578年,利玛窦和罗明坚两人一起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到远东,他们先到澳门学习汉语,师从一些不懂西语的中国人,澳门就此成为了中西语言比较的第一个教学场所,耶稣会学院也成为远东第一所东方语言学校。利玛窦在澳门编辑《葡汉辞典》,目的便是方便其他传教士学习汉语之用。

  利玛窦在澳门学习汉语一年多后,就进入中国,但他的传教事业与澳门仍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係。当时的澳门是远东的传教基地,对利玛窦在华传教,支援不少人力物力。利玛窦在肇庆没钱盖房子传教,罗明坚便回澳筹募经费,得葡商的支持,得以建寺传教。在南京时,利玛窦需要购一大屋传教,他委派郭居静神父往澳门筹款,最终才得以把大屋买下来。他又在南昌、韶州等建立传教点,澳门调派人员前往支援。这些都体现着澳门在近代天主教来华传教史上重要的作用。

  早在16世纪中期利氏来华前,澳门已经有耶稣会士传教,后来成为中西文化、物资的中转站,亦是传教士学习、居住或被遣散收纳的地方,教会会务蓬勃。当时教堂修院林立,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多所澳门早期的教堂,如圣若瑟教堂。原藏路环岛的圣方济各.沙勿略的臂骨亦被移到圣若瑟教堂。沙勿略是另一位来华传教的伟人,他於1552年计劃独自前往中国,参见明朝皇帝,要求允许传教。他在广东海岸很近的上川岛作为基地,计劃偷渡入境。但不幸地因疟疾病逝於岛上,年仅46岁,终未达成进入中国的心愿。

  当天福建中学生们在教堂内,见到这位天主教圣人的臂骨,及认识到他来华传教的决心和作出的牺牲,无不深受感动。

  两岸四地考察与国民教育(6)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