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身先士卒 为国铸剑 埋名大漠亦英雄---姜圣阶

2018-07-18 18: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文 / 司马文森图 / 张录

姜圣阶(1915-1992),我国著名化工专家、核工程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安全局首任局长。姜圣阶为我国化学工业的创建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核工业战线,他参与领导、组织了我国第一座军用生产反应堆的设计、建造与运行;主持领导了我国第一个核燃料后处理厂的建造与运行,通过对其工艺流程的革新,使我国军用钚生产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我国研制“两弹”及时提供合格的核燃料与核心部件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大陆核电事业的成功起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7年,法国政府为褒奖姜圣阶在推动和平利用核能及开拓中法两国在核能领域合作方面的贡献,特给他颁发了法国“国家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天道酬勤 声名鹊起

   1915年11月14日,姜圣阶出生于黑龙江林甸。1926年,考入齐齐哈尔市第一师范学校,1930年进入天津河北工学院附属工科学习,1936年毕业于河北工学院机电工程系。毕业后,入南京永利宁厂任技术员,随著名化工专家侯德榜先生入川,参与筹建永利川厂,1945年返回南京永利宁厂,任高压合成氨车间主任、主任工程师。1948-1954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化工系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教授,不久调任南京永利宁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56年,任南京化学工业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华东化工研究设计院院长兼总工程师。

姜圣阶长期从事化学工业工作,先后完成百余项化工技术革新。其中,由他倡议研制的我国第一台层板包扎高压容器曾获国务院特别奖,1956年10月,《人民日报》特为此发表了消息和社论。姜圣阶通过科研、设计与设备方面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大幅度地提高了化工产品产量。如日产量合成氨由25吨提高剑250吨,浓硝酸由10吨提高至50 吨,硫酸由112吨增至400吨。姜圣阶还领导参加了氨合成塔内部结构的改造,还制造了大型沸腾焙烧炉(硫化炉),使氨的生产能力提高了10倍,硫酸产量比机械焙烧炉也提高约10倍。他还系统地开展了用无烟煤造气(氢气)代替焦炭造气的研究,首先用于大规模生产。此后,国内各合成氨厂都采用姜圣阶制造合成氨技术,为我国合成氨原料气的制造开辟了新的途径。姜圣阶曾于1956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国际氮肥会议上做了题为《氨合成催化剂的制备》的报告,获得一致好评。由于以上卓越成果,当时姜圣阶在全国极负盛名。

 

为世人弘美德 为时代聚精神

上世纪五十年代,迫于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决定开展核武器的研制。由于原子弹技术的复杂和高度综合性,涉及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900多家工厂和研究所的研制,统筹进行。为保证64年我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急需一名高级专家。当时第三次中央专委会是在夜里召开的,散会时已是深夜。刘杰在走廊里追上周恩来,说:“总理,南京化工厂的总工程师姜圣阶一直调不来。”周恩来问:“中组部、化工部不是早都同意了吗?”刘杰回答:“是他本人坚决不愿意改行,他和厂子的感情很深。他家庭也确有困难,夫人偏瘫,又没有子女,长期护理的老保姆也卧病在床,还需再请一位保姆,他走不开。”周恩来又问:“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真的需要他?”刘杰立刻道:“那里总工程师的担子太重了,他来挑这副担子最合适。”周恩来没再说什么,扭头走了。

没过多久,姜圣阶接到化工部通知,要他来一趟北京。到了北京,部里也不说请他来干什么,只是说到了地方你就知道了。安排他坐进一辆小轿车,他看到车子是在长安街上跑,后来就进了一座很大的院落,黄瓦红墙,他搞不清是什么地方了。小车在一座小院前停下来,有人从外面拉开车门,姜圣阶下车,一眼看到周恩来站在门口,身旁是刘杰。他顿时一惊,以为是看错了,眨巴几下眼睛,没错,真是周恩来。他疑惑不解地说:“总理?……我怎么到这来了?”周恩来热情地迎上来,握住姜圣阶的手说:“姜圣阶同志,我是周恩来。是我请你来的,事先没有告诉你,请你原谅。”姜圣阶不知说什么好了。他被请进客厅,坐在周恩来、刘杰中间。他明白是为了调他的事,主动解释说:“总理,我都五十多岁了,不是不服从组织,确实是事出有因,请您包涵……”周恩来动情地和他拉家常,说我能理解,你在南京化工厂待了二十多年,亲手建起那个厂子,感情很深,舍不得离开。可是,国家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你,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很快就要承担原子弹铀部件加工,那里需要有个一流的化工专家。你看,为了咱们这个国家,我们好多科学家都改了行。有的多次改行,像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程开甲、王承书呀,等等。很多大学生,还没毕业就投入工作……话说到这里,周恩来眼睛禁不住湿润了。姜圣阶低头思索一阵,眼里有了泪。他说:“总理,您别说了,我去。”周恩来站起来,紧紧握住姜圣阶的手:“姜圣阶同志,我代表国家,谢谢你了。你夫人,组织上会派人帮着照顾,请你放心。”姜圣阶激动地说:“谢谢总理,今天您让我眼界开阔了。”周恩来说:“从你们这些爱国的科学家身上,我也学到很多东西。”

(姜圣阶陪同杨成武视察404厂)

姜圣阶回到南京,谢绝了大家的盛意,安顿好病榻上的妻子,告别了奋斗多年的南化,简单把手续一办,就来到茫茫戈壁滩上的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从1963年到1975年,他一直战斗在生产第一线,领导组织了化工各生产线的建设与生产、核反应堆工程的建设与运行,并为提供铀、钚和氚等高纯产品,组织攻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在化工方面,他参与领导了两个后处理厂的设计建造,取得投产一次成功的成绩。这是一项大型的屏蔽型远距离控制工程,完全靠自力更生首次建成的。在主持六氟化铀生产的过程中,他对生产工艺过程和冷凝工序作了重要改进,创造了“定向缓慢冷凝铸造”工艺,及时为我国首次核试验提供了合格的关键部件。在氢弹攻关中,他领导组织试验,很快建成了氚的生产线,并合成氘氚化铀。在反应堆工程方面,他参与主持了我国首座大型军用生产堆的设计、建造与运行,经不断进行革新与改造,使该堆功率比原设计提高20%,年运行时间最高达到330天。

 

身先士卒入虎穴 为国铸剑谱华章

按照党中央和二机部的部署,姜圣阶把精力集中在保证一线工程的收尾和试车投产方面。为实现“两年规划”,以1964年拿出第一颗原子弹为总目标,按党中央规定的时间统筹安排,倒计时排出各项施工进度,加强关键岗位的组织管理,使各道工序前后衔接,环环紧扣,形成了一个系统网络图。1963年8月至10月,两个一线主工艺厂已先后建成投产。铀化工分厂于11月27日就生产出了第一批合格产品,为后面研制原子弹核部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1964年,在原子弹核部件最后的稳定铸造工序时,毛坯里突然发现有“气泡”,铸件不合格。这时,人们都很着急。身为总工程师的姜圣阶召集科技人员,二机部驻厂的袁成隆副部长和曹本熹、张沛霖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在现场坐镇。经过大家讨论分析,姜圣阶归纳出6个解决方案,并将取消冒口气泡列为第一方案。按这个方案试验,第一次浇铸的产品便检验合格,接着又用不同浓度的铀料试验了50多次,都获得成功。经过20多个昼夜的攻关,终于在1964年5月1日凌晨加工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核心部件,为同年10月16日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9年1月7日,核反应堆投入运行不久,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造成了严重的元件烧结事故。姜圣阶闻讯后,立即和总厂几位尚在被造反派批斗的主要领导直奔现场,亲自检查,分析原因,部署抢险处理方案。挑选几十名精干的技术人员和职工组成抢险队,分组进入现场抢险。姜圣阶第一个进入高放射性大厅的钻台,搬过手动钻孔机,推起“磨”来。这时弥散着有毒有害气体,受到高剂量放射线的强烈辐照,被称为“看不见的刀山火海”。领导和同志们多次劝他休息他都拒绝了。在他的带动下,抢险队员们个个英勇无畏,经过30多个小时的紧张“战斗”,终于排除事故,恢复生产运行,创造了国际上用手工钻机处理核反应堆元件烧结事故范例,永载史册。

(被国务院任命枪救核反堆事故的3432英雄集体)

对这次事故,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周总理派专机将排险受伤和被放射线照射的同志接到北京检查治疗。后来又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们,称赞他们是抢险英雄。国务院授予他们“3432英雄集体”光荣称号。遗憾的是姜圣阶在这些同志治疗稍有好转时就提前返厂工作了,总理的接见他未能参加。

苍郁劲秀 正气凛然

1969年7月,姜圣阶正率领大家进行“东风三号”核武器的研制攻关时,林彪在“三北”会议上提出,西北的原子能工厂要搬迁,1970年搬完。姜圣阶被接到北京参加会议,他和有关领导坚决抵制这种倒行逆施,仗义执言:“原子能工厂是不能搬迁的。深埋在地下几十米的核设施根本没法拆卸。如果无视科学,横拆蛮干,造成的污染将遗害无穷。这个责任谁负得了?”坐镇会议的吴法宪恼羞成怒:“就是用炸弹炸掉也得搬!”有人劝姜圣阶忍一忍吧。连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也替他捏把汗,因为在那样的非常时期,谁敢违抗“副统帅”的命令,不仅自家性命难保,甚至亲57-58友也要遭受株连。面对强权,姜圣阶以林则徐那句名言自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如此,何况我还是共产党员呢?会议开了半个多月,周总理听了汇报后明确指出:“西北的核工厂不仅不能搬迁,还要加紧生产,力争多生产,多储备。”总理的果断决策,使核工业避免了一场灾难,也保护姜圣阶脱离了险境。

(姜圣阶与汪德熙)

“文革”时西北四○四“挖出”了一大批 “特务”,还捏造了一张有200多人的黑名单,送到大漠深处的核基地。军管会让姜圣阶批示,姜圣阶说:“这些人都是建厂初期从全国挑选的精英,都是审查了祖宗三代的人,怎么能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特务?如果有问题,能到我们这样的保密厂来么?”在他的坚持下,避免了一场政治灾难,真乃妙契天理,挽救了一批科技骨干。

姜圣阶在大漠深处的核基地默默无闻工作了13年。在四○四厂干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也是最敬重的人。他牢记周总理的嘱托,以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勤劳实干和无私奉献精神主持全厂的科研生产;他知人善任,善于团结同志,率领全厂职工艰苦努力,在非常的历史时期,在非常困难甚至尚不具备条件的艰苦情况下,第一个把核武器的理论变成了现实;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建成了现代化的特大型的核工业联合企业;为我国国防事业和核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7年8月姜圣阶任二机部副部长,1982年出任核工业部科技委主任,1984年任中国核安全局首任局长。期间,他奔走于全国各地,逢会必讲核电,大力宣传“核电是未来世界的主要能源。1983年,他组织联络17位专家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呼吁全国上下通力合作,加快祖国大陆的核电建设。姜圣阶积极倡导、推动我国大陆核电事业的起步,并多次亲临秦山核电站现场指导建设,为祖国大陆核电事业的成功起步作出了贡献。1988年,他荣获国家科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颁发的“十二个重要领域技术政策研究突出贡献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12月去四川816“军转民”厂大化肥指导工作时,在飞机上心脏病突发,经抢救无效逝世于重庆。

(姜圣阶在秦山核电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