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報伕

改編影片

送報伕

原著作家:楊逵 / 導演:鄭文堂 / 編劇:鄭文堂 / 記錄片導演:鄭文堂
主要演員:龔昱安、井出直樹、大西由希也、潘親御

作者及作品介紹

故事大綱

台灣年輕人楊君,來到東京發展。當時的東京正值高失業人口時期,然而楊君看似幸運地找了一份送報的工作,沒想到伴隨而來的卻是.....

劇照

關於導演

鄭文堂

台灣電影導演,出生於宜蘭,為台灣著名的獨立電影工作者之一。文化大學戲劇系影劇組畢業,電影曾榮獲「威尼斯影展影評人週最佳影片」「優良劇本」、「最佳台灣電影」及2010年台北電影節「最佳導演」等獎項,並入圍法國南特影展;2010年8月接任宜蘭縣文化局長,並於2013年3月31日離開縣府工作,重回影視圈。

導演的話

我是在大學畢業之後才看完《送報伕》這本小說,那個時候的印象是這本小說因為翻譯的關係,所以並不容易閱讀,但是小說裡面主要人物的心境非常吸引我,可能是當年自己生活的境遇跟小說裡面的青年「楊君」,幾乎是一模一樣的窮。
後來看了當年許多雜誌所描述的楊逵的故事,又讀了《綠島家書》,他在我心裡才形成更清晰的樣貌。
之後在幾個場域裡見到小說作者楊逵本人,我的歷練只能坐在旁邊聆聽前輩講話,老人家楊逵煙癮很大,很密集地一根接著一根,我聽著他和許多前輩的言談,印象中老人家是極度樂觀的,經歷幾個統治威權長年的苦刑關押,他都用解嘲的玩笑話帶過了。就這樣帶著既清晰又模糊的印象,帶著楊逵的影響走進了電影圈,開始以最基層的電影工作者的身份,以「楊君」的處事態度,結交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懷著追求公平公義的理想,持續前進一直到今天。
這就是我拍攝《送報伕》的心境,非常感激楊逵,也謝謝王小棣與黃黎明老師成全我這個多年的願望。

原著作家

楊逵

楊逵,本名楊貴,筆名有楊逵、楊建文等,一九○六年出生於台南新化。一九一五年,因親睹噍吧哖事件中日軍的屠殺,民族意識萌發。一九二四年東渡日本攻讀文學,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甚深。
一九二七年返台,加入「台灣農民組合」,從事農民運動。代表作《送報伕》曾入選東京《文學評論》第二獎,為台灣作家進軍日本中央文壇之始。一九三五年落居台中,並創辦《台灣新文學》。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後歸農,開設「首陽農場」。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後,積極投入台灣社會重建與文學參與,創辦《台灣文學叢刊》。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後被捕,初判死刑,後因「非軍人改由司法審判」的行政命令,改判徒刑。一九四九年,復因連署「和平宣言」,遭國民黨政府判刑十二年。一九六一年刑滿出獄,蟄居台中東海花園,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二日逝世於台中,享年八十歲。其作品結集出版者有《鵝鳥的嫁人》(日文)、《新聞配達夫》(中日文)、《鵝媽媽出嫁》、《羊頭集》、《壓不扁的玫瑰》、《綠島家書》等,中研院文史所出版《楊逵全集》計十四冊。

作者自序

《送報伕》的故事底本,是楊逵以自己的生命經驗為基底所寫成,更是日治時期台灣殖民地人民的共同心聲。
《送報伕》既是作者楊逵的人生寫照,也是一則具有普世性意義的寓言。小說所訴說的,是弱勢者被壓迫、被剝削,而又團結奮起,爭取自身權益的故事。即使已經進入21世紀,然而,弱勢者在暗黑角落中掙扎,只為了爭取最起碼的生存權的事件,在現實台灣、在世界各地,都還持續發生。
因此,《送報伕》以電影的形式問世,具有歷史的、現實的、藝術的多重意意義。《送報伕》的電影演繹,既是一個跨媒介的藝術對話,同時,也開啟了弱勢者跨時空對話的平台。
─楊逵孫女/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系-楊翠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