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频道

* 拖拉类别可自订排序
恢复缺省 确定
设置
快讯

油罐车在I-95公路撞车酿大火 东岸交通命脉中断

邮轮旅行4个月 她靠什么每月还有4万元进帐?

马相伯:我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还未把中国叫醒(上)

徐汇中学马相伯像。(图∕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徐汇中学马相伯像。(图∕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两岸青年相互到对岸学校就读,所以台湾学生应该对上海的「复旦大学」并不陌生。

「复旦」是一所好大学。

根据2023年4月6日「中国校友会网」公布的「2023中国大学排名八百强榜单」的顺序,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在全国二千八百二十所大学院校中,排名第七的复旦,当然算得上「名列前茅」。

1926到1945年,中国有一本综合性的摄影画刊《良友画报》,发行广大,读者众多,封面向来都是美女,创刊号的封面就是影后胡蝶的照片。但1935年第150期的封面,却破例刊出马相伯这个「老头」的照片,向这位教育家致敬。

不错,这不是寻常的老头,他有大功业,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马相伯的一生,致力于三件大事,一是关心人的平等,二是试图洋务救国,三是投身学校教育。在他生前,没有看到做这些事情带来重大改变,但在他逝后,他的精神被国人敬仰,他在教育上的投入,也开出了灿烂的花。

马相伯前三十年,虔诚信奉天主教。

他出生在1839年,就是鸦片战争发生的前一年。马家是一个殷实的家庭,全家信奉天主教。在父母影响下,他从小接受天主教教育,后来又慢慢学了儒家学说,熟读四书五经。

马家有三兄弟,都非常杰出,哥哥马建勋,是淮军粮台;弟弟马建忠,留学法国,获巴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他写的《文通》(一般称为《马氏文通》)是中国第一部语法专着。

马相伯学习能力非常强,特别是关于天主教相关知识的学习。十四岁时,就担任了天主教学校上海「徐汇公学」的助教,学会八国语言,又先后游历日本、朝鲜、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思想开放,见识深广。

三十岁时,马相伯获神学博士学位,并担任「徐汇公学」校长。此时马相伯笃信「众生平等」,但同时又看到了社会上很多不平等的事情,到底哪里有平等?什么才是真正的平等?恰巧这时中国发生一场特大旱灾,大批难民逃到上海,马相伯向教会求助没有结果,他自己筹集了二千两白银救灾,教会反把马相伯抓起来,认为他违反了教会规矩,让他「省罪」。因为和西方管理者在理念上有很多不同,马相伯就离开了教会。

三十岁后的马相伯认识到,人在国际间,只有国和国之间的差距小了,真正的国富民强了,才有平等可言。于是,马相伯把他生命中三十年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洋务运动」。

马相伯认为,实业才能救国。为了缩短和西方列强之间的实力距离,「洋务运动」是必须的。于是马相伯成了李鸿章的重要幕僚,希望能协助他完成国家现代化。

马相伯的「洋务运动」之路非常艰难,难的不仅是事情本身,还有社会的各种议论,各种不理解。

譬如,中法战争期间,招商局的轮船被封锁扣押,为了将利益最大化,最重要的是把轮船早日拿回来,因此马相伯采取了抵押赎回的策略,但这却导致不少人的辱骂,说什么没有风骨,没有坚持到底。从利益角度出发,把轮船早日拿回来,早日营运,这有什么错?至于抵押金可在以后慢慢洽谈。但有时候「舆论」就能把人逼疯。

为了建设强大的海军,马相伯去美国筹款,美国投资者愿意提供五亿美元,这是好事啊!但是招来的却是各种怀疑和猜测,在美国人优惠的后面,有没有「不平等的协议」?否则美国人怎么会愿意投这么多钱?

最可怕的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李鸿章遭到全国人的各种辱骂,而马相伯作为李的主要幕僚,也直接被定义为「汉奸」,使他非常委屈和痛苦。

1895年,马相伯的母亲重病,他回家探视,母亲气喘吁吁地说道:「我的儿子是个优秀的神父,既然你不是神父,那你也不是我的儿子了。」这让马相伯心如刀割。他只是想救国救民,别人不理解也还罢了,连自己的母亲也不理解,为什么想做点事情这么难?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觉醒呢?

这些问题敲打马相伯的心,只是他找不到合适的答案。

就在这时,三十五岁的蔡元培来了。他当时是「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的前身)特班总教习,想跟六十三岁的马相伯学拉丁语。马相伯笑了,「你精神可嘉啊,可惜你都人到中年了,不是你学不会,而是你学会了,发挥的时间不多。你多找些人,一起来学,这样我就可以多教一些学生。」

于是蔡元培很快招来了二十四个人,包括黄炎培、李叔同、邵力子等人,学习班设在「南洋公学」。它是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由盛宣怀始建于1896年,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马相伯的学习班名气越来越大,来学习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久之后,「南洋公学」闹学潮,一百多学生集体退学。这批学生优秀者多,弃之可惜,马相伯临时租用徐家汇老天文台,创办了「震旦公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是印度对中国的旧称。梁启超知道了,特别写信向马相伯祝贺。马于1896年在上海认识梁,那时马五十七岁,梁二十五岁。

马相伯为「震旦」定下三个原则: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这十二个字一出,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马相伯从家中拿出地契,将三千亩田产全部捐出,交给耶稣会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办学基金,马相伯又因为教育回归教会。

「震旦」成立,马相伯全心办学,只要有才华、爱学习的学生,都收入门下。

1904年,于右任还是一个文学青年,中了秀才,在家写嘲讽清政府的「反诗」《半哭半笑楼诗草》。被一路通缉,只好避难上海。走投无路,来找马相伯,老人爱才,对于右任说:「今天你就可以入学震旦,我免收你的学费、膳费和宿费。」

于右任热泪盈眶。他从未想过,自己一个朝廷通缉犯,马校长也敢收。几个月后,马相伯又对于右任说:「我知道你过去教过几年书,现在你的学识足以做我的教学助手。从明天开始,你就是震旦的教师了!」

震旦学院成立两年后,耶稣会想把震旦变成教会学校,培养传教士,并委任法国神父南从周为总教习,改变教学方针,另立规章。马相伯虽然也信教,但只是个人的信仰,他不想让震旦属于教会,而是属于中国人的学校。双方对此互不相让,耶稣会一怒之下,解散学院,驱逐马相伯,甚至将老人架到医院,让他「无病而住院」。

老人被架走后,学生们就无书可读了。于右任带着同学在医院找到马相伯,大家全体跪下:「校长,我们没书可读了。」

听到这句话,马相伯哭了,偌大的中国竟然摆不下一张小小的课桌。为了让孩子们有书可读,上海街头,常常看到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东奔西走,到处游说筹集款项。

「国家再穷,可学生们总该有书读啊!」

1905年中秋节,马相伯得到社会名流张謇和严复等人的资助,在吴淞废弃的提督衙门,又办了一所学校。破破烂烂的屋舍里,一个老人,一百多个学生,没有桌子、没有椅子,只有一块黑板,这就是「复旦公学」,现在「复旦大学」的前身。

「复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表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更含不忘当年的「震旦」和复兴中华的意义。

马相伯担任「复旦公学」第一任校长。就是这样简陋的教学环境,却培养出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民国艺术大师李叔同、国学大师陈寅恪、著名数学家胡敦复、人民共和国第一任轻工业部部长黄炎培、政界闻人邵力子等人。

而今日「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在各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但今日中国,知「马相伯」者有几人?

1917年,蔡元培第一次出任北大校长,发动中国教育改革,首先邀请恩师马相伯到北大。老人对蔡元培说:「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马相伯所言,便是现代教育的全部意义,是教育的普世价值。(上)

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图∕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复旦大学创办人马相伯。(图∕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良友画报》150期以马相伯为封面人物。(图∕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良友画报》150期以马相伯为封面人物。(图∕取自维基共享资源)

通缉 意大利 投资

上一则

饮酒

下一则

纪录片「金门」 盼世界看见台湾

延伸阅读

超人气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