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崑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專訪醉心情與美的文學大家白先勇

【專訪】「崑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專訪醉心情與美的文學大家白先勇

提到當代文學大師白先勇,《台北人》、《孽子》等經典名著馬上浮現腦海,著作豐富的白先勇,身兼作家、評論家等身份,早已在兩岸三地形成巨大的影響力,投入研究白先勇文學創作的學者日益增加,形成一股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而近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改編自同名小說的電視劇《一把青》。

 

《一把青》描述民國初年顛沛流離時代人物的故事,獲得國內外諸多獎項,更將白先勇老師推向改編文學的另一高峰。小說之外,白先勇也致力於推廣中國古典戲曲,成為「崑曲」復興的重要人物,不僅將傳統中國崑曲藝術推上國際舞台,讓崑曲重新成為復古的時尚,也為當代人加入不同以往的新詮釋,青春版《牡丹亭》便是一例,使得崑曲不再是「睏曲」!

 

自許為「崑曲義工」,白先勇與崑曲的淵源起始於幼時與家人在上海聽了梅蘭芳復出演唱的《遊園驚夢》,究竟崑曲的什麼特質讓他如此癡迷呢?「每個人的靈魂裡都有詩,而崑曲正是把抒情詩的意境以歌、舞的形式具體地詮釋於舞台之上」,白先勇這句話傳遞了崑曲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情」與「美」二字深刻描述了崑曲如何令人醉心。

 

白先勇表示,在明清時代,崑曲的觀眾多為文人,也就是知識份子,因為劇裡的詩詞文學底蘊深厚,傳達出的意象除了美,無法以其他詞彙來形容,而這也是相當吸引他的特質之一。此外,崑曲以笙蕭管笛奏出的樂曲,展現出的纏綿、婉轉與淒涼無可比擬,而演員的身段與肢體就如同舞蹈一般,將詩意轉化地淋漓盡致,集結了所有雅致的藝術於一身,因此白先勇認為「崑曲是以最美的形式表現中國人最深的感情」,更無怪乎崑曲被稱為「百戲之母」了!

 

「一個藝術品種如果只有白髮蒼蒼的觀眾,是不會有長久生命力的。我對年輕人有信心,尤其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我感到人們心中對優雅、精緻文化的渴望。」

 

青春版《牡丹亭》風靡全球

為推廣崑曲,白先勇將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牡丹亭》重新製作成「青春版《牡丹亭》」,除了在傳統崑曲嚴謹的規格中加強戲劇性,表演服裝調整為腰身剪裁,使其合乎現代美學,更讓主角出場時皆有人物代表音樂,增添表演的豐富度與青春氣息!13年來巡演中國及世界各國,所到之處皆讓人驚豔,風靡各校大學生、獲得年輕人的深度迴響,曾有北京大學學生觀賞完畢後說出:「我寧願醉死在牡丹亭也不要醒來」這番話,可見青春版《牡丹亭》塑造出的意境是多麼讓人沉醉!

 

《牡丹亭》描寫名門閨秀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一段跨越生死的纏綿戀情:自《遊園驚夢》開始,杜麗娘於花園中夢見與書生柳夢梅纏綿相愛相親,卻在醒後尋夢不得,抑鬱而終,埋下自身畫像。三年後柳夢梅發現杜麗娘的畫像,杜麗娘輾轉復活,最終成眷屬。白先勇解釋,《牡丹亭》這部作品所描述的杜麗娘是相當前衛、擁有自我意識且追求自由戀愛的女性,勇敢挑戰古代封建社會的框架,被問及若杜、柳兩人生於現代,該如何度過情人節時,白先勇含蓄又打趣地說:「到後花園幽會去吧!」而他也提及,在崑曲嚴謹內斂的表演當中,兩人在夢中魚水交歡的情景轉化為水袖的纏綿婉轉,趣味十足,相當令人期待!

 

寫意、詩化、緩慢、含蓄又抽象,或許是當代年輕人不太習慣的生活方式,卻是中華文化久遠的脈絡中相當重要的特質。「所有的年輕人一生中至少有一次接觸傳統文化的機會」白先勇如此說到,他認為看戲彷彿是經歷一場文化洗禮,能喚起所有華人對於中華文化精隨的熱忱基因

 

青春版《牡丹亭》今年將首次在臺中國家歌劇院演出,為分《夢中情》、《人鬼情》、《人間情》上中下三本,每本故事既獨立又連貫,精彩可期!「一流的觀眾在台灣,一流的演員在中國」,文學大師白先勇與蘇州崑劇院的演員14年合作演出的默契,邀請大家一同體驗古典式的情話綿綿!

 

Info | 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x蘇州崑劇院

時間 :

4/28(五) 19:30 上本《夢中情》

4/29(六) 14:30 中本《人鬼情》

4/30(日) 14:30 下本《人間情》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

官方網站:https://www.npac-ntt.org/npacnttprogram?uid=14&pid=135

 

Text / 湯侑宸

Photo / Cooper Chang

via / 臺中國家歌劇院

 

影像藝術家許家維獲2024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以軍人生命經歷探尋東南亞文化歷史

影像藝術家許家維獲2024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以軍人生命經歷探尋東南亞文化歷史

荷蘭Eye電影博物館宣布,2024「EYE藝術與電影獎」由台灣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許家維榮獲。該獎項自2015年起,每年選出一位在視覺與電影藝術領域有著傑出貢獻的人物,由國際提名委員會舉薦候選人、再由評委會進行遴選。

「EYE藝術與電影獎」推動藝術與電影創作

「EYE藝術與電影獎」由荷蘭Eye電影博物館(Eye Filmmuseum)設立於2015年,每年選出一位藝術家或電影製作人,表彰其作品為推動視覺藝術、電影藝術領域發展所做的傑出貢獻,得獎者將獲得Eye電影博物館的聯展機會。歷屆得獎者有:Hito Steyerl(2015)、Ben Rivers(2016)、王兵(2017)、Francis Alÿs(2018)、Meriem Bennani(2019)、Kahlil Joseph(2020)、Karrabing Film Collective(2021)、Saodmail Isodat Isod(2022)與Garrett Bradley(2023)

影像藝術家許家維獲2024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以軍人生命經歷探尋東南亞文化歷史
許家維,《飛行器、霜毛蝠、逝者證言》,2017。(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台灣藝術家許家維獲獎

評審團主席,同時也是Eye電影博物館館長的Bregtje van der Haak表示:「許家維以極高的原創性,將考古技術和科技融合在一起,非常有趣。他不局限於單一的表現或語言,每個創作計畫都探索一個全新領域,並運用虛擬實境、深網研究和考古測量等技術,不斷深入歷史。」

影像藝術家許家維獲2024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以軍人生命經歷探尋東南亞文化歷史
許家維,《在聖堂裡的一場演出》,2021。(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在作品中,許家維以東南亞的地緣政治演變為主題,講述當前的同時也再現過去。創作期間,他尋訪冷戰老兵、泰緬邊境的守軍,共同設計錄像裝置,深入探討當地傳說,並結合軍人自身的生命經歷,重現被遺忘的歷史。

影像藝術家許家維獲2024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以軍人生命經歷探尋東南亞文化歷史
許家維,《廢墟情報局》,2017。(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認識許家維

來自台中的許家維,融合電影藝術與當代藝術,以錯綜複雜的錄像裝置,呈現數位科技的視覺化成果。許家維於2017年獲第15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後在2019年擔任亞洲藝術雙年展策展人,曾於北師美術館、日本森美術館、尊彩藝術中心、鳳甲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亦曾參與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這不是台灣館》、2016年台北雙年展《當下檔案・未來系譜》、2017年柏林世界文化之家《2 or 3 Tigers》、2018年雪梨雙年展《SUPERPOSITION》等聯展。

影像藝術家許家維獲2024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以軍人生命經歷探尋東南亞文化歷史
許家維擅長融合電影藝術與當代藝術,以錯綜複雜的錄像裝置,呈現數位科技的視覺化成果。(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影像藝術家許家維獲2024荷蘭「EYE藝術與電影獎」!以軍人生命經歷探尋東南亞文化歷史
許家維,《一位來自金三角的演員》,2023。(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延伸閱讀

RECOMMEND

草間彌生上世紀畫作《無限》首度曝光!代表性藝術符號「圓點」與「無限的網」罕見同框

草間彌生上世紀畫作《無限》首度曝光!代表性藝術符號「圓點」與「無限的網」罕見同框

「圓點」與「無限的網」是草間彌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符號,通常各自為王,不會存在同一個載體。至少在《無限》於拍賣場亮相前,人們是這麼想的。

在即將到來的香港邦瀚斯藝術拍賣場上,草間彌生創作於1995年的抽象畫《無限》將首度曝光,這是拍場上第一次出現同時融合「圓點」與「無限的網」的草間繪畫,珍稀程度與收藏價值不言而喻。

草間彌生上世紀畫作《無限》首度曝光!代表性藝術符號「圓點」與「無限的網」罕見同框
草間彌生《無限》,1995年作,壓克力 畫布,193 x 129.5公分,估價待詢。(圖片提供:香港邦瀚斯)

草間彌生兩大藝術符號同框 X 罕見左右構圖

接近兩公尺高的《無限》,從遠處觀賞可清楚看見畫面被分為左、右兩半,形成兩片深邃的暗紅色區域,像是一面靜止的火海;走近一看,才發現左側網紋交織、右側波點密集,兩半有著截然不同的視覺符號,而點與網交接之處,邊界迂迴曲折,為原本平靜的網點圖案增強了律動感。

草間彌生上世紀畫作《無限》首度曝光!代表性藝術符號「圓點」與「無限的網」罕見同框
草間彌生《無限》,1995年作,壓克力 畫布,193 x 129.5公分,估價待詢。(圖片提供:香港邦瀚斯)

畫中獨特的左右二分構圖法,悄然揭示了二元對立的議題,如東西、有無、虛實、輕重、正反等相對性現象;同時,畫中左右兩方的相互靠攏,也象徵著尋求共識、共融的可能性。色彩上,《無限》呈現深紅與黑色的搭配,這是草間在紐約時期《無限的網》系列中常用的色彩組合,足見紅黑兩色在她創作生涯中的重要地位。

1950年代以來,草間彌生的純抽象繪畫,往往只以「圓點」或「無限的網」其中之一作為主題,兩者融合在同一畫面之上非常罕見。不僅如此,左右分割的構圖在草間的畫中也極少見,讓《無限》顯得更為獨特,更具收藏價值。

藝術家的「生命自畫像」,將苦痛化為創作

無論是「圓點」或「無限的網」,都與藝術家的成長和生命經歷緊密相連。1929年,草間彌生出生在一個富裕的日本家庭,物質生活過得還算可以,只不過父親是外遇慣犯,母親因為害怕失去婚姻而歇斯底里,甚至對孩子們精神折磨。

草間彌生上世紀畫作《無限》首度曝光!代表性藝術符號「圓點」與「無限的網」罕見同框
草間彌生1984年東京富士電視台畫廊個展現場。(圖片來源:Zeit-Foto © 草間彌生 & Estate of Shigeo Anzaï)

悲慘的家庭生活,加上戰爭的陰霾、帝國與父權主義的專制,讓草間的童年苦得喘不過氣,小小年紀就患上嚴重的精神官能症,深受幻覺困擾——她聽見長著人臉的花在田裡聊著天;看見桌巾上的紅花無止盡地擴散,佔據天花板、牆壁,最終覆蓋整個空間,彷彿要將自己給吞噬。

1957年,將滿30歲的草間離鄉前往紐約,啟程前她銷毀了當時大部分的作品,拋開過往的束縛、讓野心浮現,誓言要創造顛覆整個藝術界的革新作品。《無限的網》系列正是在這個時期誕生,最早的一幅畫作上白色小圈如網佈滿黑色背景,表面還塗了層淺淡的白色顏料,像是罩上半透明濾鏡,再現了草間記憶中從日本飛往美國時,從高空俯瞰太平洋看見的景象。

草間彌生上世紀畫作《無限》首度曝光!代表性藝術符號「圓點」與「無限的網」罕見同框
《太平洋》,1960年,油彩布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藏 © 草間彌生

以符號與色彩書寫人生自傳

重重陰影之下,是藝術讓草間的生活透進了光。她將幻覺融入畫中,創作出如今聞名世界的藝術符號「圓點」與「無限的網」,數十個鐘頭的作畫時間她反覆堆疊顏料、勾勒點線,從中尋得平靜與生存的動力。她曾說,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或許早就自我了斷,「畫畫就像是在絕望中迸發的熱情。」

草間彌生上世紀畫作《無限》首度曝光!代表性藝術符號「圓點」與「無限的網」罕見同框
草間彌生與長達十米的《無限的網》畫作 © 草間彌生

結合了點與網的《無限》,像是草間彌生精神狀態、生命經歷與世界觀的完美交集,猶如一幅珍貴的生命自畫像,或是一部以符號與色彩書寫的人生自傳。如此珍貴的作品將歸何處?待邦瀚斯拍賣場上落槌後揭曉。

延伸閱讀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