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读史阅世
戊戌变法失败,其实不能怪慈禧

戊戌变法失败,其实不能怪慈禧

戊戌变法,是晚清历史上一件重要的政治事件,是一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皇帝进行政治、教育、经济制度的改良运动,但却很快失败,历时仅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很多人感叹,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古老的中国失去了一次走向现代化、走向国家富强的机会,而“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为变法而流血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在提到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很多人把矛头指向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确实,因为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通缉、逮捕维新人士,导致戊戌变法的全面失败,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下来,其他的改良措施则全部被废除。但是,慈禧是否一直就坚决反对变法改良?其实不是,慈禧太后并非守旧派,19世纪中后期的洋务运动就是在她的支持下开展的,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她也一直予以重用。另外,在戊戌变法开始后,慈禧太后虽然没有公开发表声明,但应该是同意或者默许,否则靠着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变法是不可能进行的,更不可能颁布这么多改良措施和法案。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曾12次专程前往颐和园朝拜慈禧,这自然不是简单的礼仪性朝拜,而是向慈禧汇报政务,以寻求慈禧的支持。所以,戊戌变法真正的幕后决策者和支持者是慈禧,而并非光绪。

虽然慈禧太后并不守旧,更非顽固,但是作为一个最高掌权者,她注重朝廷内部权力的平衡,注重政局的稳定。但是,随着变法的深入,各项内容和措施越来越激进,特别是裁剪机构、废除八股等,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反对派开始聚集到一起,天天跑到慈禧太后居住的颐和园哭诉,攻击变法和维新人士,甚至像张之洞等这样开明的地方实权人物,也由原来的热心支持转变为观望、反对。因此,慈禧在变法后不久就迫使光绪连下三谕,控制了人事任免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这一方面是要保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因为变法过于激进而引起政局动荡。之后,慈禧也否定了变法中的一些措施,以此警示光绪和维新派人士,如光绪皇帝曾拟开懋勤殿,设顾问官,慈禧太后就反对,此议因此作罢。

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基本上是一群年轻的书生,并无从政经验,自然也无法看懂当时复杂的朝局,而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光绪皇帝身上。在看到变法的反对势力都聚集到慈禧周围后,他们错误的认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的反对派,为了保证变法的进行,开始想着怎样从慈禧那里夺权,甚至开始商议如何囚禁或者杀了慈禧。这是一个很天真的想法,要知道这些书生手上并无实权,也没有军队,而他们最大的依靠光绪皇帝同样没有实权,朝廷内外几乎都是慈禧太后的势力。特别是当时的直隶总督荣禄,是慈禧的铁杆心腹,直接控制着京畿地区,维新派想发动政变并取得成功,简直是异想天开。即便谭嗣同真能说动袁世凯起兵勤王,支持光绪,政变也不太可能成功,一来当时京畿地区有多支军队,都是效忠慈禧并且由荣禄直接控制,并非只有袁世凯的新军;另一方面,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间还未长,军队人数又比较少,战斗力如何还难说。

随着袁世凯的告密,慈禧太后得知了维新派欲发动政变,想要囚禁甚至杀了她,从而夺走最高权力,顿时大怒,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其与光绪皇帝、康梁等维新派人士的彻底决裂。很快,慈禧太后发动了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然后临朝“训政”,这也就意味着戊戌变法的全面失败。如果在变法的过程中,维新派能够寻求慈禧的支持,或者至少不去挑战慈禧的最高权威,则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从西安返回北京,并重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推行新政。而新政中很多的内容和措施,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人士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戊戌变法的继续。清末新政部分改良了封建落后的政治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发布于 2017-12-31 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