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彻在香港电影史的地位?

关注者
129
被浏览
82,994

15 个回答

聊地位就应当先谈贡献,再和其他同行做比较。

其实张彻比较突出的贡献有两条,一是开创了阳刚武侠片潮流,二是培育了一班牛逼的弟子。

在张彻之前就已经有武侠片了,但是那些武侠片手法陈旧,多以女性为主,而张彻在1960年代拍摄了《独臂刀》等一系列以男性阳刚气质为主,手法前卫,同时也比较血腥暴力的武侠片大获成功,并引起无数跟风者。这好比同时期的李翰祥之于黄梅调歌唱片的潮流,后来的徐克之于新派武侠片,吴宇森之于黑帮英雄片,李小龙之于功夫片潮流,许冠文之于粤语喜剧片,都是引领潮流的人物。同时张彻也开辟了《独臂刀》这一IP,后来出现了各种衍生电影,比如《独臂双雄》《独臂拳王》《独臂刀大战忙侠》《94独臂刀之情》《断刀客》等等。作为一个电影创作者能开辟一种电影潮流,并引来一众模仿和致敬者,这就注定可以在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阳刚气质”

《独臂刀》

但如果要把张彻的艺术成就和他同时期的李翰祥和胡金铨比,我认为是不如的。说电影质量他是不如几乎部部都是精品的胡金铨的,张彻电影到了70年代中后期几乎彻底沦为工厂流水线产物,你要说观赏性,趣味性是有的,但是艺术成就几乎为0.而要论开辟潮流,他也不如李翰祥,李翰祥五十年代开始引领宫闱片潮流,六十年代开辟黄梅调歌唱片,后来到台湾创业,结果搞得破产,但是那一时期,李大导演却拍了几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片子,后来回到香港继续给六老板打工,有引领了骗术、风月和清宫片的潮流。1980年代回到内地拍摄了《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更是华语清宫片的顶峰,这一时期张彻也回内地拍摄了几部电影,和李翰祥的电影比就显得很不入流了,其中就包含今天还在互联网上被人吐槽的《西行平妖》,这也难怪张彻在做影评人的时候吐槽李翰祥也不忘说李是一代霸才。

张彻的第二大贡献,培养大批牛逼弟子,这个就是另外两位大师无法比拟的了,你很难想象张彻导演培养的弟子都能像北京电影学院一样分出个一二三四五代。

张彻的弟子人数众多,时间跨度长,有的是跟他手下干活的,有的是他力捧的新人,甚至还有弟子衍生出来的再传弟子。他和弟子们有导演和御用演员,老板和伙计,老师和学生,干爹和干儿子等多重关系。

张彻的第一代弟子有王羽、罗列、郑雷等人,其中王羽更是一个影坛风云人物,第一代武打巨星,黑道大哥,王馨平的老爸,成龙在巅峰时期也要专程跑到台湾去参演王羽的烂片,演一些破坏自己形象的角色,可见王羽的影响力。

第二代弟子有姜大卫、狄龙、王钟、陈观泰、李修贤、傅生、戚冠军等人,可谓人才鼎盛。狄龙、姜大卫太有名了,就不多讲。王钟是香港警匪片的开创者之一, 陈观泰是至今任然还在银幕上动手的武打明星,李修贤简直是香港警匪片的代言人,傅生是英年早逝的偶像明星。除了台前的明星,张彻的副导演队伍里还出现了两位牛逼的人物,一个是午马,一个是吴宇森,早年吴宇森是想做演员的,姜大卫等人也极力撮合,但是张彻觉得吴宇森的外形限制太多,做演员没前途,于是鼓励吴宇森做导演,结果后来的影响力比师父还大。

七十年代后期张彻又培养了第三代弟子,这一代弟子包括郭追、罗莽、江生、鹿风等人,这一代弟子并没有在台前大放异彩,很多人在1980年代就转入幕后了,比如郭追做武术指导很成功,21世纪初还做过法国大片《狼族盟约》的武术指导,只有罗莽一人一直活跃在台前。

1980年代张彻回大陆拍片,在大陆挖掘了一批功夫片演员,可以称为第四代弟子。可惜这一时期,张彻本人拍片也不走心,加上整个大陆电影产业落后,这些弟子都是昙花一现,唯一值得安慰的就是第四代弟子董志华生了个儿子叫董子健。

张彻的弟子们在影坛大放异彩,这些人也培养了不少新人,比如李修贤曾经力捧的周星驰。

1980年代末期,张彻陷入财务危机,弟子们又凑到一起,拍摄了一部众星云集的《义胆群英》为张彻祝寿,并将电影的全部利润赠予张彻。

看看这演员表:

相比较胡金铨和李翰祥,张彻在人才培养方面可谓完胜,放在整个话语影坛也可以一览众山小。为何会这样呢?我觉得和三人出生有关,胡金铨世家子弟,大少爷出生,业余时间就爱研究个历史文学,拍电影自然是文人气质。大才子李翰祥则是个大玩家,喜欢收藏,当年欠了一屁股债,把兄弟胡金铨义务帮他拍了部电影挣钱还债,结果李大师还还个屁的债,钱又全砸股东市场里了。张彻导演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按理说也是个文人知识分子,但是早年跟着小蒋先生搞过政治,后来投身文艺界,虽然也写过被后世误认为是台湾民歌的《高山青》,拍过《独臂刀》等一系列牛逼的电影,除了这些张彻其他时间更像是邵逸夫的幕僚。帮邵逸夫打了半辈子工,除了拍电影,带团队,就是帮邵逸夫出谋划策。我们看这三位留下的著作,胡金铨导演聊的是电影创作、历史文化、老舍的文学,李翰祥大师《三十年细说从前》,全是各种八卦段子,比郭德纲的相声还有劲,而张彻导演的书更多的是人事内幕,行业格局,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和众人的恩怨情仇,虽不从政,却有政客素养,起码也是个时事评论员水准。

张彻1980年代初拍摄了一部《上海滩十三太保》,各代弟子齐聚一堂,可惜傅生已经过世,于是由新人刘德华顶替了他的位置。

张彻早年在台湾从政,与蒋经国交好,军阶至上校,并借此开始执导电影。他的处女作《阿里山风云》十分经典,片中那段“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也是由他作曲,传唱至今。
1957年赴港后,他以“何观”为笔名写起了影评,和现在的很多影评自媒体一样,市面上什么电影火,他就跳出来说两句不好,引得陆运涛、邵逸夫两位电影大亨都来请他下场拍片。

不过张彻写影评也有吃瘪的时候,这个能让张彻吃瘪的男人就是倪匡,当时倪匡已在多家报社负责专栏,论文字驾驭能力,张彻怎么敌得过倪匡,每次都被骂得狗血淋头。

后来张彻也被骂得服气了,主动请倪匡写剧本,倪匡还吊了他一顿,说自己只会写小说,不会写剧本!张彻依旧诚心邀请,于是就有了倪匡的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倪匡给张彻写出的第一个剧本是《独臂刀》,这部电影票房收入首过百万,张彻获封绰号“张百万”,电影男主王羽也成为香港第一代打星,“张家班”的雏形开始显现。

1968年,张彻执导了《金燕子》,塑造了中国影史上第一位女扮男装、英姿飒爽的女侠形象,金燕子的扮演者正是年轻的“华夫人”郑佩佩。

张彻的电影总有花式喷血镜头,这也影响了后世的剑戟片和血浆片。一次,张彻在香港某处搭外景,由于电影过于血腥,导致忌讳的村民和剧组冲突,由此促成了邵氏清水湾片厂的建立。

1971年,张彻的《鹰王》本来是王羽做主角的,但是王羽跟着邹文怀去拍《独臂刀大战座头市》了,于是让狄龙主演,张家班涌现了狄龙和姜大卫这对双子星。

姜大卫和吴宇森关系特别好,于是也想把吴推荐给张导当演员,张彻看了看,认为吴宇森更适合当导演,就收了吴宇森当徒弟,让他跟着张家班干幕后。

张彻在片场爱发脾气骂人,每每遇到这种情况,大家就给吴宇森打电话,叫小吴去哄哄师傅,吴宇森来了就夸师傅昨天的样片拍得超棒,然后模仿演员的动作逗师傅开心。

1970年的一天,李修贤与同学们在训练场上练功。张彻正好路过,停下来看了看这批年轻人,伸手向李修贤指了一指。第二天早上,就有一位制片人来接李修贤到公司去签合约。

1972年,张彻执导《马永贞》,获第16届亚洲影展最佳导演,主演陈观泰获最佳男主角奖,这部电影也是周润发主演的电视连续剧《上海滩》的原动力。

张彻对古典文学颇有研究,他的电影多数取材于历史、传说故事,而他又时常教导弟子“以西方技巧传达中国文化精神”,这促使张家班门下很多弟子日后成为了国际知名电影人。

1983年,张彻拄着拐杖来到金像奖组委会办公室,提议增设“最佳动作指导”奖项,办公室正好没人,他留了一张字条就离开了。后来,洪金宝的洪家班、成龙的成家班多次获得这个奖项。

2002年5月30日,张彻因肺炎病逝,两个月前,他刚拿到21届金像奖终身成就奖,享年79岁,没有留下子女,葬礼由一班弟子操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