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钱锺书?

关注者
403
被浏览
622,151

91 个回答

胡适对钱钟书的评价就很精准:

胡适晚年在台湾读钱钟书的作品时说:钱钟书不仅在学问方面一个年轻的天才,对于政治的洞察力极高,他能够既写一些批评性的东西,而让当局抓不住自己的把柄。比如钱钟书的《《宋诗选注》故意选了一些与社会问题有关的书,借古讽今,但是尺度拿捏的非常好。

如果真的读过钱钟书的《围城》,你就知道钱不仅是大学问家,而且是洞察人心的高手,书中讽刺经典语录随处可见,如:从前愚民政策是不许人民受教育,现代愚民政策是只许人民受某一种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

但是钱钟书有个牛逼的本事,就是看破不说破,即使骂了你,还能让你找不到证据,这就是大师的水平啊。

简单说几个句:

1杨绛是阅读钱钟书的阻碍。既有情感上的阻碍,也有资料上的阻碍。这种阻碍,不仅表现在回忆散文中,也表现在学术作品里。凡是带着一腔热情读过杨绛给钱钟书集写的序言的读者,会有被泼了一盆凉水的不适。

2钱钟书的学术作品,只能当做不完全归纳的资料索引用。诚然,所有的结论都是不完全归纳,问题在于归纳得出结论的有效性,即能否通过特殊归纳出一般。钱钟书的归纳没有做到这点。也就是说他做了提炼,但提炼错了。一向以机智诙谐著称的人,又有做资料汇集的笨功夫,却提炼不出来一般性,不免让人怀疑其思考穿透力。

3钱钟书是在特定视角下读书的,即文学视角,他读左传读史记都是这个视角。他父亲曾说他们父子于集部独步天下。专门读集部书或者以文学眼光读书,看起来很渊博很通贯,实际上很专门很局限。因此,他在这一特定视角下对书籍所作的评论,也就不必诧异了。

4对上述2和3点,也可以为其辩解,一种是直说这只不过是他的读书心得,未必正确,率性而为,并未强迫别人接受或者并未系统论证。一种是希望从这些零散的札记中找到系统的思考,即钱钟书是有一套整体见解的,只不过散落在读书心得中。无论哪种辩解,在理性读者看来,都摆脱不了其作品仅供参考的标签。

5钱钟书反对别人吹捧他研究他,其实是反对两种人,一种是没读明白他的意思而盲目批判,一种是过分维护而盲目崇拜。但他的反对无效,他已然成了某些学者赖以吃饭的工具,且不断遭受着盲目的崇拜以及伴生的恶意。

6与同时代其他文化人相比,钱钟书夫妇并没受多少磨难,因此,杨绛写的干校六记,在钱钟书看来只能算是浮生六记一样的文章,缺乏反思性。遭受不深,自然也就反思性不强。

7钱钟书属于那种独来独往式的学人。在世俗者眼里是清高,在平易者眼里是孤傲,在宽厚者眼里是尖刻,在亲近者眼里是冷淡。不同视角下的评价不同,但都是对其独来独往式风格的指称。这本没有什么,但硬要把他的独来独往视为避世,硬要把他的性格说成圣人,就为其讳了,而尴尬的是这样一对独来独往风格的夫妇又特别在意世俗的评价,尤其是当某些评价击中其学问的缺点时,或者绝交,或者在书中讥讽,或者不惜笔墨辩解。

8学贯中西一向是评价他必不可少的词汇,尤其是面对其著作中的外文部分以及中外文的比较。但我觉得,文学上的比较并不能从根本上说清楚中西差异。我认同张世英先生的说法,即学贯中西是他的方法,不是评价。我同样认同张世英先生从哲学角度贯通中西差异的途径。

9钱钟书的文言写作以及坚持繁体,作为一种个人习惯或偏好,没什么不妥。而把他的这一做法视为文化立场,我觉得过分解读了。况且他的文言文水准,并非上乘。在我看来,这些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有分量的著作以及内容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