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黎元洪?

关注者
68
被浏览
150,420

20 个回答

第一位将黎元洪称作“民国第一伟人”的人,正是国父孙中山。可见,在革命党眼中,黎元洪受到了非一般的尊敬和好评。

“我虽然三度因缘时会,有两戴总统桂冠的风光,但更多的是交瘁的身心和梦魇般的回忆”。这话,出自黎元洪之口。实际上,这句话,恰是对黎元洪在民国时际遇的最好总结。

黎元洪出生在民间传说的观音出家之日,也因此他一直被人寄予厚望,尤其民国时期,他还数度成为了承载人民希望的存在。但一次次地,他却又在混局中自身难保,以至于最终,他还得了一个“泥菩萨”的雅号。

黎元洪与孙中山

黎元洪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是清朝官员,后来又是北洋军阀的统治者,同时,他又是一名革命者,并最终几度担任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纵观黎元洪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与同时期很多军阀不同的是,他决不是一个投机分子,也不是一个柔弱的任人宰割者。透过黎元洪的一生, 我们可以确定:他是一个情感丰富、有人格尊严、有人伦善意的中国人。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一直在为把中国转向他所认为的最好的道路:共和,而努力!

1911年,黎元洪被推选为新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副总统。1913 年 10 月,他再次当选副总统。

1916年6月7日,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宣誓就职大总统。正是在这期间,一直笃信“教育兴国”的黎元洪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把当时最好的大学交到蔡元培手里的这个决定,无疑是开明的。随后,1917年1月4日,蔡元培正式到校就职。随即,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周作人、梁漱溟等民族精英时云集北京大学。

黎元洪

自此,我们现代中国的头脑终于诞生,迟于辛亥革命的新文化运动至此蔚为大观,为一个民族的涅架和新生提供强健的思想资源和知识产品,并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做准备。一时间,中国人才济济,如百花怒放,群星璀璨。

不久后,徐树铮联合北洋督军建立临时政府,推翻黎元洪为首的北洋政府,拥段祺瑞上台。没有武装实力的黎元洪病急乱投医,邀请张勋入京调停,不料张勋来了个倒戈相向,进京后拥立溥仪复辟。

对于张勋复辟,黎元洪坚决采取了抵制态度,这种抵制态度,一如当初袁世凯称帝时他的态度。

1917年7月1日凌晨3时,溥仪在乾清官升座,宣布大清复辟。 大清还派代表劝黎元洪辞去民国总统之职以“归政”大清。黎元洪大为愤怒, 斥责前来劝退的代表,他骂王士珍“毫无心肝,背叛民国”,又对梁鼎芬说:

“民国 系国民共有之物,余受国民付托之重,退位一举,当以全国公民之意为从违,与个人毫无关系。 君欲尽忠清室,当为清室计万全,复辟以后,余对于清室即不负治安责任。”


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为了挽救民国,阻止历史的车轮倒退,黎元洪不计前嫌,致电身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让他在南京代行总统职权,又起用段祺瑞为国务总理,讨伐张勋。

平定张勋之后,段祺瑞亲自到日本使馆迎接黎元洪回总统府,但黎元洪拒绝了,他通电全国引咎辞职。冯国璋也登门劝解,但黎元洪坚请辞总统之职,并通电检讨自己的五大失误:不能疏通国会;尔后又解散国会;援引张勋;不能反抗复辟;托庇于外国医院等等。

这其中,尤其解散国会一跳,令黎元洪痛心不已,他自责“寡草随风, 卒骤操持”。表示既铸大错, 无颜再居大位。 随后,他闭门思过,扫地楚香......


黎元洪全家福(第三)

不得不说,常人认错尚且难以启口,黎元洪身为当时最高领导人,在做了错误决策后而能引咎辞职并且真心思过,这实在难能可贵。

很多年后的1922年6月,直系军阀曹锟请黎元洪再任总统。但黎元洪面对再一次当总统的机会却提出“曹锟裁军”的要求。曹锟大骂黎元洪不识抬举:

“还要提条件,这是什么话! 捧他做现成总统,他却要整垮我们,真是岂有此理!”

随即,曹锟动了撂倒黎元洪自己当总统的心思,1923年,民国大总统选举中,曹锟以巨款贿赂国会议员在选举作弊,黎元洪总统被迫下台。6月11日他被逼出北京,在去天津的火车上,他被直隶省省长王承斌拦下,要他交出总统大印。黎元洪悲愤之极, 举枪自杀未遂。

这以后,黎元洪退出政坛,一心铺在实业上。这大概是他救国的另一种方式吧!


在这期间,黎元洪曾任中兴煤矿董事长、黄陂商业银行总董事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企业的董事。投资企业45个,其中银行17家,工厂12个、煤矿6家,总投资额达200万元。

他又于武昌油坊岭等地购置大量田产。后来他又为华侨首次创办的中国远洋轮船公司投资万余元的美金,以鼓励该公司在远洋运输方面能够得到发展,为国家挽回一部分利益。该公司当时购买了一条近万吨的远洋轮,命名为“中国号”。

在政坛时,在动荡的局势面前,他虽一度被逼辞职、下台,但他始终能有所小成。不管形势怎么变,从未屈服的他一直未忘记“救国”的初衷!可以说,在当时的情况下,黎元洪已经尽力了。如此,便是伟大。而在退出政坛后,有所悟的他将精力集中在实业上,并通过实业的方式继续为国效力,如此,便也是伟大!说来,黎元洪是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伟人”!

幸运但窝囊,坚定但骑墙。

黎元洪,是民国政治人物的时代缩影:一个真实的人。

他当过两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整个民国的前半段历史上,是个知名人物。

但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他后来怎么样了?甚至,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民国时期,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1914 年 5 月 26 日这一天,袁世凯决定成立一个叫「参政院」的机构。

为什么要成立这个机构呢?因为袁世凯在此之前,为了进一步集中自己作为总统的权力,已经解散了国会,在 5 月 1 日公布了《中华民国约法》。

其中规定,国家的立法机关以后叫作「立法院」。

立法院还没成立之前,由参政院代行职权。

这个参政院听上去挺厉害,其实没什么大用——直到袁世凯去世,立法院都没成立,在袁去世后,这个机构就被裁撤了。

但是,袁世凯任命的第一任参政院院长,却是大有来头。

他的名字叫黎元洪。

对于这个名字,读过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人都很熟悉——武昌起义成功后,革命党从床底下找出了当时的新军协统(旅长)黎元洪,拿枪顶着他做了湖北军政府的都督。


在整个武昌起义乃至辛亥革命中,黎元洪就给人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窝囊、骑墙、唯唯诺诺、一事无成。

但是,从一开始,这个逻辑链似乎就有点卡:革命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打下了武汉三镇,为什么要拿枪顶着一个窝囊废去做都督?他们不能推选自己人吗?

这个黎元洪,到底何德何能?

2

黎元洪出生于 1864 年 10 月 19 日,老家是湖北汉阳府黄陂县木兰乡。

按照后人的记载,说黎元洪「素怀大志,富有革命思想」,但这个恐怕也只是黎元洪成名之后的一种说法而已。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黎元洪幼年贫苦,饿肚子的时候,甚至要到别人家地里偷萝卜吃。

不过吃完后,细心的黎元洪和别人不一样——他会把萝卜叶子重新插在地上,做成伪装。

在那个考科举还是唯一成功道路的时代,黎元洪对「考功名」却没什么兴趣。

1883 年,19 岁的黎元洪凭借读过几年私塾的底子,考上了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水师学堂是李鸿章创办的一所新式学校,目的就是给北洋舰队培养人才。

1888 年,24 岁的黎元洪毕业,到北洋舰队的「来远」舰上实习。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觉得,广东作为中国的门户,也应该有一支自己的舰队。

于是他就向福州船政局订制了 4 艘军舰,第一艘下水的军舰叫「广甲」舰。

有了船,没人开可不行,张之洞和李鸿章一商量,从天津水师学堂要来一批学员,其中就有黎元洪。


1890 年,26 岁的黎元洪因为学的是轮机管理,于是成了「广甲」舰上的「三管轮」。

「广甲」舰原来的任务挺轻松的:负责在天津到广东一带沿海巡逻。

1894 年,「广甲」舰受命往北方运送一批物资,到了北方,立刻就被李鸿章以「战事吃紧」而征用。

黎元洪和他的「广甲」舰,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参加了悲壮的甲午海战。

3

「广甲」舰和黎元洪的命运,在甲午海战中甚是离奇。

甲午海战是一场中日铁甲舰之间的较量,作为以木壳为主的「广甲」舰,本来参战就是不合适的,战端一开,「广甲」舰管带吴敬荣就未战先怯了。

当和「广甲」舰一起编组行动的「济远」号率先掉头逃跑的时候,「广甲」舰也决定掉头就跑,结果因为太匆忙,居然在大连口那里触礁搁浅了。

等日舰追上来的时候,管带吴敬荣决定炸掉舰船后分头逃命,船上的人只能纷纷跳海,各自逃生。

「广甲」舰触礁的地方,离岸边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一般人哪怕是水手,也挺难游过去的。

当时和黎元洪一起跳下水的,一共有 12 个人,结果淹死了 8 个,黎元洪是 4 个幸存者之一。

倒不是黎元洪的泳技高超或体力惊人,而是他在此之前就和别人想得不一样——他自费买了一件救生衣。

上岸之后的黎元洪从大连跑回了天津,结果立刻被相关部门关押,隔离审查。

审查了三个月,实在查不出什么,因为不是黎元洪带头逃跑的,他也没做错什么事,而且「广甲」舰本来就是被「拉壮丁」来帮忙的。

最终,黎元洪被无罪释放。

但是,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没,水师学堂出身的黎元洪再也没有了用武之地,从此就告别了海军。

4

甲午一败,惊醒诸多梦中人。

「自强练兵」的观念,终于开始成为晚清政府各个阶层力量的共识。

当时的张之洞决定在南京编练「自强军」,发文招纳水师学堂的人才,当时 31 岁的黎元洪在天津听到这个消息,赶到南京去应聘。

黎元洪从水师学堂毕业,又有实战经验,做事稳妥,很快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

张之洞一开始让黎元洪监工炮台的建设(也算是从海军过渡到陆军),黎元洪完成得非常出色,随后张之洞又任命他为炮台的总教习官。

等到张之洞要回任湖广总督的时候(他当时是接替刘坤一代任两广总督),已经练成了 2000 名完全按照新式方法训练的新军。

张之洞向刘坤一表示,自己要带 500 名「种子」回到湖北继续编练新军,而作为其中一枚重要的「种子」,黎元洪随着张之洞回到了湖北。


张之洞确实堪称黎元洪的领路人。

他欣赏黎元洪,也一直在着力培养他,表现之一就是从 1898 年开始,派黎元洪去日本学习、考察。

从 1898 年到 1901 年,黎元洪曾三次考察日本,其中有一次是专门去日本学习军事。

在考察日本之外的时间里,黎元洪就在不断地编练湖北新军。

当时张之洞编练新军其实就靠手下的两个人,一个是张彪,另一个就是黎元洪。

张彪的业务能力不强,级别虽然比黎元洪高,但整个湖北新军的编练,靠的就是黎元洪。

那么,黎元洪编练出来的湖北新军,水平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