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有哪些功过?王安石和当时的统治者关系如何?

关注者
6
被浏览
1,554

6 个回答

对王安石的评价随着各历史时期而变化。

南宋建立以后,赵构为了洗脱父兄的亡国之罪,把锅都推给了王安石,赵构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重修《神宗实录》,罢去王安石配享神宗太庙的资格。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这个说法就是从这开始的。

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对王安石一阵泼脏水,最著名的就是杨慎对王安石的评价为“古今第一小人”……

到了近代,时代变了大人,改革才是主旋律,王安石被得到正名,梁启超专门写了《王安石传》称其为“三代以下唯一完人”。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对王安石的评价就变好了。

看出来了吧,王安石的“过”主要就是得罪了地主阶级,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的新法,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等,这些新法是可以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改善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商业发展。

问题就是,这些新法损害了旧党和地方豪强的利益和传统。从而导致了朝廷内部的新旧党争,使得政局频繁变化,影响了政治稳定和效率。

王安石变法是失败了,中国历史历来都以成败论英雄,再加上立场问题,所以失败后的王安石才在封建王朝被打得翻不了身……

要我说,从上帝视角来看,王安石的变法如果成功是可以救大宋的,但是王安石变法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涉及到题主的第二个问题,王安石与宋神宗的关系,宋神宗刚开始年轻气盛,是有心改革的,但他不够坚定,当年秦国商鞅变法之所以成功,就在于秦孝公替商鞅顶住了利益集团的压力,而宋神宗做不到,宋神宗本质上还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王安石最初得到宋神宗的极力支持和信任 ,但后来因为变法遭遇的困难,以及宋神宗就犹豫了,导致王安石两次被罢相,最终辞官归隐。

王安石变法成功不了还在于以下两点,也就是王安石的“过”:

一是没有平衡好各方关系: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轼,苏轼其实是个中间派,他觉得新法是有好处,但是有些地方太激进,应该慢慢改良推行。同时认为新法当中也有不恰当的地方,祖制当中,也有可取之处。这就是用辩证的角度看问题,不是只从立场,但王安石却也容不下这么一个苏轼在朝中。

第二点就是用人不当:最典型就是他的吕惠卿,此人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在王安石被罢相后就漏出真面目了,他对王安石变法的政策,过分解读,变法过度,结果导致民怨沸腾,还阻挠王安石复出,这一系列操作已经使得新法变味了。


对了,王安石在军事上也有成就,主持了熙河开边计划,即在河西走廊建立军事据点,并与西夏进行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振奋了宋朝的民族自信心和抗争意志,并取得了一些战果。

王安石能够青史留名主要是与他的文学成就以及主持的熙宁变法相关。这里咱们不论王安石的文学成就,单单聊一聊王安石的熙宁变法。

话说,王安石的发迹与宋神宗的登基密切相关。早在宋神宗还是太子之时,他身边的属官韩维就曾多次向他举荐王安石。

宋神宗即位后,王安石的升迁速度堪比火箭,并很快得到了神宗的召见。王安石向神宗进奏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为宋神宗详细分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宋神宗听后那真是醍醐灌顶,喜出望外,立刻重用王安石,实行变法。

从熙宁二年开始,王安石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法措施,主要的主要有十项。包括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免行法,将兵法。

可以说王安石的新法是十分全面的,而且对解决当时北宋朝廷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切中要害的。

可惜,王安石的这一系列措施,严重损害了当时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宋神宗面对这些反对的声音,并没有坚定的支持王安石,而是显得摇摆不定,这也导致了后来王安石两次罢相。最终导致了熙宁变法的失败。

当然,人无完人,王安石的确存在利用手中权力攻击政敌的行为,也有用人不当的错误,这也导致了新法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但是王安石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确是对缓解甚至解决北宋积贫积弱的问题,是行之有效的。后来也并非完全被废止。而宋神宗重用王安石,但是又不能完全信任王安石,这只能是宋神宗个人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