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李富春:初心报国写传奇 无限忠贞照千古

  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家经济工作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祖居长沙县淳化都杨梓冲(今属长沙县安沙镇)。1922年与周恩来、赵世炎、李维汉等创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李富春出生于贫寒的教师家庭,从小便养成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在赴法留学中,他勤工俭学,努力探寻救国真理,立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战斗的志向。新中国成立之后,李富春全身心投入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为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走出星城,确立初心

  李富春6岁入学, 1914年考入长郡中学。他生长于长沙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受父亲的言传身教,湖湘文化浸润熏陶,不仅熟读了《岳阳楼记》《赤壁赋》《桃花源记》和大量唐诗宋词,而且养成了勤劳俭朴、正直无私、谦恭有礼、执着奋进的品格,培育了“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的忧国爱民情怀。当毛泽东等新民学会会员发动组织湖南青年学子参加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刚刚从长郡中学毕业、还没找到工作的李富春,成为最早报名参加者。

李富春、蔡畅夫妇。

  1918年8月15日,李富春与罗章龙、李维汉、张昆弟等20余名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湖南青年,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离开长沙北上。李富春与蔡和森在北京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他从赴法勤工俭学开始了革命生涯,由一个爱国忧民、追求新思潮的热血青年,确立初心,坚定信仰,成长为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旅欧中国共产党、青年团组织建设以及统一战线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投身伟业,不负初心

  1922年6月,李富春在巴黎参与建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随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参加中共旅欧总支部领导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两年的奋斗中,我亦竭尽绵薄之力”。这时,他和蔡和森的妹妹蔡畅相知相恋,在巴黎结为革命伴侣,证婚人是邓小平。 1925年春他们来到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半年,随即奉命返回祖国,在陈延年、周恩来领导下参加中共两广区委工作,投身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

  李富春意气风发地开展工作,不论是作为中共两广区委军委委员,还是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国民党政治讲习班主任,他都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为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建设革命军队,培养革命人才做出了贡献。蒋介石在广州制造中山舰事件后,毛泽东、周恩来来到李富春住处商讨对策,主张坚决反击。

  在大革命后期和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李富春分别在国民革命军部队和工农红军的政治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军队政治工作的出色领导者。

毛泽东与李富春。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李富春领导红军总政治部,根据面临的新任务和变化的新环境,开展了有效的政治工作,对巩固部队、保持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受到毛泽东的表扬。在遵义会议上,李富春严厉批判“左”倾军事错误,为实际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俄界会议上,李富春严斥张国焘企图分裂党的严重错误,支持党中央继续北上的战略方针,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李富春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中央财政经济部门负责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和中央书记处办公厅主任。他协助陈云主持中央组织部工作,协助任弼时处理中央书记处日常事务,在领导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工作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根据地和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的杰出领导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公私合作,公私两利”的原则,并应用于工作实践,为毛泽东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提供了重要依据,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党的七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富春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之一。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兼重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导者。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组织编制和指导实施。作为当时重中之重的苏联援建156个重点项目,每一个项目都由李富春主持讨论,做出决定,签报中央,一抓到底。“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无限忠诚,无愧初心

  李富春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在中央苏区时,他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兼江西军区政委,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李富春为了不增加基层负担,让妻子蔡畅为他缝了一个米袋子,实际上是一个马褡子,一边装着纸笔和文件,一边装着自带的伙食。白天搞工作,在老百姓家里吃自备的大米蒸饭和辣椒青菜,晚上同老百姓睡一个炕,谈家常,聊乡情,深受农民的欢迎。他在兴国工作一年多,背着这个米袋子走遍了兴国的山山水水,米袋子也成为兴国干部效法的风尚,大家都学习他的样子,缝一个米袋子,背着去基层调查研究,解决群众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延安,李富春重视教育青年党员干部,专门撰写了《回忆五四运动》的文章,缅怀当年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中为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而英勇献身的先烈,“光荣牺牲的有著名的蔡和森、向警予、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要求中国青年担负起更重大的革命责任,要有为民族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到底的决心,要有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要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伟大的民族气节,以完成炎黄子孙应负的历史任务。他强调说,我们必须记着毛主席在中直机关生产展览会上的题词:“群众生产、群众利益、群众情绪、群众经验”。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济社会面临严重困难。李富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直言不讳,总结经济工作的十条经验教训,发人深省。他归纳为:第一,发展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必须从全局出发处理各方面的关系。过去搞工业,往往只从工业本身着想,而不首先从农业着想,因此就不能真正认识和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甚至违反这一方针,如从农村抽调过多的劳动力,缺乏工业为农业服务的思想。第二,要做好计划工作,应该首先了解农业和党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从各方面把农业安排好。第三,认真节约和全面安排劳动力,这是一个经济规律的问题。第四,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全面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把各方面都安排妥当,要算细账,要把措施落实,使计划指标符合当前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第五,基本建设必须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必须把材料、设备、人力都用在刀刃上,保证重点。第六,工业生产首先必须充分注意产品的质量和品种。必须贯彻“质量第一”的方针。第七,要进一步合理地改进管理体制。第八,必须合理布局。第九,必须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第十,坚持群众路线,发展群众运动。离开了群众就束手无策,依靠了群众就会到处是办法,这是一条真理。毛泽东赞同李富春所说的解决积累和消费的矛盾,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真正以农业为基础,按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二是要每年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李富春作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决策者之一,从实际出发,为提出和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现国民经济调整、恢复、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强调说:我国“一穷二白”,有六七亿人口,吃、穿、用是个大问题。只有把人民生活安排好,才能更好地建设。

  李富春是新中国经济管理专家,但仍特别注意学习。毛泽东曾要求:“中央机关干部都要像富春同志一样学会做经济工作。”1952年李富春率团赴苏联谈判援建项目时,请苏联国家计委为中国政府代表团讲授经济知识,通过40多天认真听课、讨论,全团经济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有了明显提高。李富春曾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坦率写道:“行年五十才抓了八个字:努力学习专搞一行!过去学的太少,应该当小学生。工作多则粗、浮,专则可细、可精!”他为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树立良好学风当了带头人。毛泽东曾称誉李富春为中国经济工作中的“四大名旦”之一。

  从党的创建时期奠定初心,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走过近百年的春夏秋冬、苦难辉煌,历史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全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李富春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千万里寻求真理、一辈子初心不改的忠诚与执着,将永远激励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更高地举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作者:】 【编辑:吴家齐】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