喋血上海滩——淞沪会战各阶段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及中国军队作战战术的反思

喋血上海滩——淞沪会战各阶段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及中国军队作战战术的反思

淞沪会战作为抗日战争历史上中日双方投入力量最大、作战模式最多、动用武器装备最广的一次战役,对后世战争研究有着极高的价值。淞沪会战不仅仅是当时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除西班牙内战之外最激烈的立体化战争,还是两个亚洲国家第一次接触现代化作战的战役。双方进行了激烈的巷战、空战、坦克战、炮战,还动用了两栖登陆,布坦协同,谍报侦察,特战部队渗透等多种作战方式,不仅仅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提供了参考,还为人类战争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其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后续影响为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中日军事力量对比和中国军队作战战术反思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如有错误请敬请指出,不吝赐教。

中日力量对比

中日双方作战单位实力说明

日本国内军事力量:17个步兵常备师团,共计38万人。

每个师团下辖四个步兵联队,工兵联队、辎重联队、重炮联队各一个。满员编制22000人,马5800-6000匹,步枪9500支,机枪650挺,火炮108门,战车及坦克24辆战斗运输车辆500-1000辆。在扩充野战医院,及后勤兵种后可达30000人以上。

中国军队纸面数字:步兵191个师又52旅,共计210万人。

以中央军整编师为例:师下辖2旅,旅下辖2团,计10000人左右。步枪3800支,机枪328挺,火炮46门。

但是地方军队师级单位兵力可能只有4000-5000人,更有3000人师的杂牌部队。中国军队在连排级火力上弱于日军,在航空支援等方面更是全面落后。实际上,中央军两个师的兵力才能勉强与日军一个师团抗衡,五个师可能才与一个师团战成平手。

中国军队庞大而纷乱的组织结构更让作战单位麻烦不断:第三战区本来使用的是战区-集团军-军-师的四级指挥结构,在会战爆发后为了更好的指挥庞大军队,改用了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师的六级指挥系统。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还叠床架屋非常笨拙。反观日军使用的派遣军-师团两级指挥结构则可以很好的适应战局。

双方军队是陆续调集的,颇有些添油战术的意味。由于中国国内交通的恶劣条件,大量中国军队在会战爆发2-3个月后才投入战场。日军则从满洲,青岛,朝鲜,本土陆续通过海运调拨兵力,反而在很多战局下可以对中国军队形成局部的数量优势。

第一阶段:会战爆发初始的双方力量。

1936年8月中国军队察觉局势恶化后兵力集结动向:

36师由无锡移防苏州

87师由江阴移防常熟

88师由南京移防江阴

扩编上海保安总团

1937年8月13日日军兵力:

海军陆战队约2500人

第三舰队

第8巡洋舰舰队

第11炮舰战队

第1及第3鱼雷舰队

该阶段日军在上海唯一可以调动的陆军力量为2500人的海军陆战队,加上武装侨民大概在3000人左右。中国军队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

第二阶段:双方增援相持阶段。

1937年8月23日日军登陆兵力:

上海派遣军-松井石根

第3师团-藤田进

第11师团-山室宗武

1937年9月6日中国军队投入总兵力:

第三战区-冯玉祥

第8集团军

28军(62,55,63师,独立45旅,炮兵45旅)

第9集团军-张治中

右翼军-孙元良

72军(88师)

保安总团

左翼军-王敬久

71军(87师)

78军(36,61师,独立20旅)

第15集团军

右翼军-胡宗南

第一军

1,78,8,15,16,32,57,77,159师

中央军-罗卓英

18军(11,67,60师)

54军(14,98师)

4军(59,90师)

教导66旅

左翼军-刘和鼎

39军(56师)

74军(51,6师,独立37旅)

由于指挥决策失误以及对巷战经验的不足,中国军队付出巨大的伤亡后仍未能将日军卫戍部队赶出上海,日军增援的两个师团5万人左右的兵力在川沙口及吴淞登陆,意图对数倍于己的中国军队形成包围之势,陆军及海军舰炮,空军多重支援下抵消了中国军队的人数优势。但是整体局势仍然偏向中国军队。日军付出了巨大伤亡后没有达到预定的战略效果。(11师团在开战两天内伤亡400人,3师团伤亡500人。开战15天时1第11,3师团伤亡人数分别达2128,1952人)

第三阶段:日军持续登陆下中国军队败局初显

1937年9月22日的日军登陆部队兵力:

9师团

13师团

101师团

重藤支队

此时中国军队投入战场的军队达到65-70万,日军则为13万左右。抗日战争初期的日本军队可以轻松的击败三倍于己的中国军队,与五倍于己的中国军队打成平手。第二阶段登陆的2个师团就抵消了中国军队巨大的人数优势,而9月22日登陆的日军3个师团则令战争天平向日本方面倾斜。除登陆的陆军外,日本空军也调派了大量的战斗机(300架)夺取了制空权,在狂轰滥炸下给予中国军队大量伤亡。日本的装甲部队也大量的投入战场,即便江浙一代沟壑交错的地形给日军的装甲突击带来了一定阻碍,但是仍旧给缺乏反坦克火力的中国军队造成了巨大威胁。

随着局势的恶化,国民政府已经开始考虑有组织的撤退,但是显然没有预料到日军随后的沉重一击。

第四阶段:溃退——淞沪会战结束

11月5日日军登陆部队:

第10军(6,18,114师团,及第5师团第9旅团,重炮第6旅团)

日军第十军在金山卫登陆,兵分两路进攻南京和嘉兴,而后占领无锡,苏州,包抄淞沪战场中国军队的后路。战场局势完全扭转,11月8日蒋介石下达撤退令,中国军队全面溃败,淞沪战场基本结束。

双方伤亡数字的争论

日军本部当时自称日军战死9115人,受伤31257人。中国军队伤亡250000人以上。

国民政府称中国军队伤亡187200人,撤退途中伤亡100000人左右,累计伤亡接近300000人。这里指的是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前的所有伤亡。

根据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1937年8月13日至11月8日这一期间,日军伤亡数字累计从8月13日至11月8日合计:40372名。最后日军确认从上海登陆到占领南京,截至12月27日,日军累计战死、战伤死、战病死共23104人,负伤约5万人,合计伤亡在7万以上。而日军在南京保卫战中伤亡人数大概为9000左右,如此估计日军伤亡在60000人左右。但是该书错误百出,前后矛盾,只能作为一个间接参考。到底有多少日军是伤亡在浙江,上海,苏南的淞沪战场上的,又有多少日军伤亡在淞沪会战结束到南京保卫战之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过由于日军一直有篡改伤亡数字的传统,后世对日军伤亡数字一向争论很大,很多学者还有日军伤亡100000的说法,这里暂时存疑。

根据官方报道考证,1937年底日军在华东战场伤亡累计为100000人,则淞沪会战伤亡约为80000左右,这个数字是作者认为相对比较客观的,非常符合双方的战损比以及其他战役核对的结果。日军的阵亡应该在20000-30000人之间,受伤在40000-60000人之间,总体伤亡在70000-90000人之间。双方的伤亡比在3.5-5为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从后来一系列的战役来看,淞沪会战的伤亡比是非常出色的。

中日双方一线交战部队的伤亡率是非常惊人的,以国民革命军98师为例,该部队在8月中旬到9月初的作战中伤亡高达4960人,损失达40%,远远超出部队正常维持战斗力的极限。日军一线的步兵减员极大,最先登陆的第3师团的一线步兵后续陆续减员超过30%,补充兵员大多为确实训练的预备役动员兵,造成了战斗力的稀释。至于高级军官的伤亡更是触目惊心:东北军67军军长阵亡全军阵亡5名将军,全军伤亡过半,部队番号随后撤销。

中国军队作战战术反思简析

这里仅仅谈的是战术层面的反思,并不涉及政治层面的疾病比如派系斗争,蒋介石的决策失误等。

一,指挥体系混乱,命令传达不及时,臃肿的指挥机构是作战失利的重要因素。据一名师长战后回忆到:“陈诚认为罗卓英应该做比军长大些的官,蒋介石认为胡宗南做军长嫌小了。于是军上面设军团一级,有右翼兵团、中央兵团、左翼兵团、共辖五个集团军,以后是6个。于是在淞沪一带有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师、六级指挥结构,不免重复繁杂,加上有些机构行用虚设,怎么运用得动?”

二,先进武器使用不恰当,或者为了防止武器的损失而避免使用。重炮等战局决定性关键武器出现频率很低,为之付出代价的是无数士兵付出的生命。战争初始,中国军队试图一举将日本海军陆战队推出上海,狭窄的街道限制了重型火炮的使用,只好通过血肉之躯对日本海军陆战队总部发起冲锋导致了惨重的伤亡。德国教官法肯豪森曾说到:“中国指挥官不愿意牺牲任何一件进口的武器装备,同时,他们保护他们的武器到了不使用它们的程度。”一些重炮部队为了躲避日军的空袭甚至几乎没有向日军发射过炮弹,防空武器的甚少出现令中国军队承受了巨大伤亡。

三,各军种之间缺乏联络,无法发挥协同优势。空军部队与陆军部队缺乏有效沟通,获取不到陆地单位的指引。空军对日军基地以及黄浦江上日军军舰的进攻效果极为有限,大多数情况下仅仅作为一支防卫型的空军存在着。步兵与装甲部队之间缺少协同作战,中国军队的坦克兵往往孤军奋战,在战役结束的时候几乎无一幸存。

四,部队与部队之间,地方与部队之间缺乏沟通,命令混乱,尤其是在战役末期撤退途中造成了很大的伤亡。17军团营长贾宜斌回忆到:“在方家窑附近的河上有一座公路桥,我方工兵在桥上埋下了很多地雷阻止日军追击,哪知我们很多部队尚未撤完,这一举动造成了我们的灾难。这天夜里,炮兵14团开到了河对岸,这个团是国民党唯一用德国大炮装备起来的,有150毫米的口径现代化的重炮团。团长听说桥上埋下了地雷,大炮无法通过,在对岸痛哭失声,对我说:‘中国就这一个像样的炮团,怎么办呀?’我眼看着他们把大炮都推到河里去了。当炮兵们小心翼翼地走到桥上,刚走不远就踏上了地雷,很多人被炸死了。”


以上为本文分析主体部分,欢迎补充,如有错误敬请指出。

发布于 2020-03-21 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