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心如宝月,辉映琉璃

王安石,心如宝月,辉映琉璃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在地方做官时政绩显著,声望日隆。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后因守旧派反对,于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公元1086年保守派得势,至此新法皆废,王安石也郁然病逝于钟山。他一生刚强自信,知识渊博,口才极佳,为了变法革新,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引经据典,辩驳得满朝文武无话可说;对待反对变法者,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反击,连朋友和恩人也毫不留情;而他做的一切,为的不过是“国富民强”的梦想,不过是“忠君之事”的承诺。那么,这位名留青史的“拗相公”王安石,他的一生又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呢?

一、踏实务实,声名远扬

景祐四年,16岁的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了好友曾巩,并受到了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高度赞赏。过了几年他又以弱冠之龄高中进士第四名,此时的王安石可谓少年得志,前途一片光明。不过心怀天下的他想在仕途上踏踏实实做一些实事,好事,于是固执地不肯转任京官。按照当时的制度,地方官任期满可以以文才自荐到朝廷任职。其他的官员趋之若鹜,而安石独否,不但主动放弃了自荐朝廷任职的机会,而且即使后来宰相文彦博、文坛领袖欧阳修推荐,他都辞谢不就,为何?因为王安石认为,地方官的职位既能亲民,又能锻炼自己的才干。在地方任上,他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后来升任通判,他又修堤坝,疏水道,改善交通条件;青黄不接时,打开官仓,借粮给农民度荒。这些事情不但表现出王安石的爱民之心,也展示了自己管理经济的才能。出色的政绩让他声誉日隆,大宋集团的高层也都纷纷看在眼里,连当时的司马光都说:“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令致,生民咸被其泽。”被同事抬举成这样,能力可见一斑了。宋神宗在做亲王时,已经听说王安石的贤名。所以他刚一即位便急召王安石入朝。王安石判断年轻的宋神宗也想有一番作为,遂应召入朝。神宗问他:“我意欲开创盛世,该如何下手?”王安石表示自己希望神宗学尧舜那样的圣王。神宗则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于是,在地方任上工作了十六年后,王安石终于站在了这个帝国舞台的中央。

在职场上,推销自己是一门必要的技术。让老板了解自己很重要,营销好自己也是职场上的成功。除了外表和言谈,时机的重要性也不可或缺,掌握关键对话的技巧。王安石所处的年代,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社会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所以一直是改革派的王安石走进了神宗的视野。另外,自身的能力是基础。王安石踏实务实的作风,就像当时官员中的一股清流,展示自己的背后是自我锤炼,自我提高,自我挖潜,所以最后一切水到渠成,实力是自我推销最大的依仗和法宝。

二、拒绝沟通,孤家寡人

熙宁三年,王安石担任宰相,他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了大规模的改革运动。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吕公著对于王安石有举荐之恩,是安石的政治盟友,后来因为反对变法被驱逐。司马光是王安石交厚的朋友,变法之后三番五次写信劝安石,安石逐渐和他疏远。韩维也于王安石有举荐之恩,他反对变法,把民间有人因为躲避保甲法而断腕断指的情况反映给神宗,安石对他意见很大,欧阳修不满变法向神宗辞职,有大臣劝神宗挽留,王安石说“欧阳修乃攀附小人之人,留之何用?”富弼阻挠青苗法被免宰相,安石怒斥不足以阻奸邪,以至于把富弼比作远古大奸臣共和鲧。文彦博是政坛上的巨擘,说市易法与民争利,安石便把文彦博驱逐出京师。这些人都是朝廷的重臣,他们有的对王安石有恩,有的是安石的老领导,有的是好朋友,有的是他年轻的偶像,但都触犯了安石的禁忌,在王安石眼中,谁反对新法谁就是敌人,必须要进行严厉的打击。这种一意孤行的做法让王安石渐渐成了孤家寡人,所有人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同朝很多大臣都对他进行攻击,还被人称作是大奸大恶。更主要的是变法的效果远没有想象中的好,大量民众进京上访,要求撤销变法。反对派借此机会对他大肆攻击,王安石一下子就成了众矢之的。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人打交道是重中之重,与他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构成了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对个人的发展还是企业的发展都十分有利。王安石在“非黑即白”思维的指导下,对反对派及中立派实施残酷打击,严重影响了王安石的改革团队建设,逐步让王安石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在改革的道路上他成了孤家寡人。可以想象他的改革将是多么举步维艰的过程。中层所处的位置复杂,人际关系庞大,在企业内部不但要兼顾上级、下级、平级和外部成员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个人、家人及朋友等的关系,中国是个很重视人情的社会,人际关系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如果王安石能够参考司马光的意见,在变法问题上求同存异,在改革中就会团结一大批人,而不至于政敌遍地,无人可用。

三、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

《红楼梦》中探春在抄检大观园时所说的一句话叫“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王安石变法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分裂。王安石推荐的吕惠卿掌握大权后,希望独专政权。他因担心王安石回朝,便借办理郑侠案件的机会陷害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国,同时借其他案件来倾覆王安石。韩绛觉察到吕惠卿的用意后,秘密奏请召回王安石。安石得到神宗召唤,日夜兼程,赶回京师。王安石复职后,借机消除了动机不纯的吕惠卿,把他发配地方。但是让王安石没想到的是,自己最终还是栽倒在吕惠卿身上。对于吕惠卿想取王安石而代之,安石看得很开,他只是把吕惠卿移走,省得阻碍变法就好。但王安石的儿子却不满足吕惠卿仅仅被驱逐出京,他要的是吕惠卿坐牢。于是和自己的门客密谋,由谏官调查吕惠卿的问题,渲染之后再呈交神宗,把吕惠卿打入诏狱。谁知计划被一个小吏泄露给吕惠卿。吕惠卿赶紧写了诉状揭露自己遭遇陷害。尽管王安石百般辩解,但是此时的神宗已经开始厌恶他。复相后的王安石得不到更多支持,加上变法派内部分裂日益严重,新法很难继续推行下去。心灰意冷的王安石彻底对政治失望,于是向神宗递上辞呈。神宗顺势应允,自此再未召复原职。

在企业内部,管理者则需要警惕企业的内耗。中国传统的管理哲学强调“盛德大业”和“内圣外王”的因果逻辑。若仅从文化角度分析,热衷于窝里斗的不应该是中国人,而应该是突出提倡竞争意识的西方人。每个人都有利益的诉求、西方主要通过公开的竞争或冲突来解决问题;而性格内敛的中国人则会尽量避免竞争和冲突,不免有时会引起不必要的消耗。所以形成公平竞争的普遍机制,不失为避免内耗的解决办法,做到中西合璧,各取精华。

王安石一生廉洁高尚,浩然有古人正己以正天下之意。及既出也,慨然欲尧舜三代其君。且安石之施亦彰彰有效矣。拔能吏以咨国用,擢骁将以治兵事,于是西灭吐蕃,南平洞蛮,熙河之捷,扩地千里,自是宋开国百年所未有之盛时,高丽来朝,国几振矣!后虽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然浮云掩月,无所损其光辉,民族脊梁,永垂青史。

编辑于 2020-05-14 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