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在黄花岗为宪政先驱陈炯明立铜像

陈炯明(1878.1.13一一1933.9.22),字競存,广东海丰县人,一位长久被历史湮没的革命元勛,中国宪政先驱。

辛亥革命时,陈任黄花岗起义敢死队队长,嗣后任广东纪律最严明、战斗力最强的一支民军首领。

中华民国时期,陈任广东省军政领袖。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政治主张,致力于和平协商统一中国,一度与孙中山推行的个人臣服、中央集权、不惜劳民伤财武力统一中国的政纲不合,最终分道扬镳,反目成仇,成为国共两党教科书上都贬损的人物。

当时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不久,孙中山以北洋政府背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由,在广州召开人数不足的国会,並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 一一当时开会的国会议员不足法定人数。非常者,“不正常”之谓也,实质就是“非法大总统”。这位大总统的要旨是“护法”,即恢复民初订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孙中山宣告天下:只要北京的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下台,並恢复临时约法,我孙文也就结束临时大总统使命立即下野。

令孙中山始料不及的是,1922年初的第一次直奉大战,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联袂击败奉系,徐世昌执政不满4年果然下台。新组建的北京政府恢复了孙中山念茲在茲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重新擦亮了亚洲首个共和国民主宪政的金漆招牌。

以蔡元培、胡适为首的一批革命元勋或社会贤达,呼吁孙中山兑现诺言,立即下野,以消弥战祸,救生灵于塗炭。可这时的孙中山却撕破脸皮,拒绝下台。

作为孙中山多年的追随者,陈炯明非常不满他的背信弃义轻启战祸的行径。1922年6月14日,粤垣发布《粤军全体官兵请孙中山下野电》,促孙下野並离粤。但孙中山置若罔闻,反而以武力(主要依靠滇、桂等外省军阀兵力)威胁陈炯明等人,将陈炯明逐出省恒。于是,6月16日变乱发生。

其实,1922年所谓“陈炯明叛变”发生前夕,陈正在惠州休养,面对粤军上下对涂炭粤垣的孙大炮极度痛恨並欲生变的情绪,陈炯明派秘书持亲笔信劝止部下叶举勿生事端。叶举将信掷落地上,坚持举事。陈得知后,怒不可遏,把茶盅打碎,长叹道,一旦粤军叛孙,则“天下之恶皆归焉”!这是他不愿看见的。

六一六事变发生时,陈本人不知其事。据说叶举其实也不想灭孙,事变前曾让人把消息透露给孙,让他快逃离广州,遂又开土炮三响吓之。孙登上永丰舰(后改名中山舰)后不久,以海军大炮轰击广州,炮弹落在大沙头、瘦狗岭、观音山等叛军阵地四周,连带着炸死无辜百姓几十人,激起部分市民愤懑。陈禁止部下妄动,让孙安全离粤,实救了孙一命。日后国民党捏改史实,将“叛党叛国”的帽子扣到陈头上。从此国人只知陈背叛孙中山,不知实际上陈爱护孙中山,救了孙中山!也不知陈倡导“联省自治”欲建设广东为模范省,为全国先俦一事,更不知孙中山再回粤后组织暴力政府,重图北伐,再启战端,断送了南北协商、和平统一中国的时间窗口。

陈炯明是我国践行民主宪政的先驱。他极力主张联省自治,主张效法美国宪法之联邦体制来制定省宪。1921年正式通过的“广东省宪法草案”,是陈意在将广东省建设为宪政模范省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在地方自治上,陈主持的省政府颁布了县政府自治条例、县长选举条例和县议会议员选举条例,开创了中国宪政实行之路。陈将地方法院分为数级,严格实行司法独立,严禁军队擅自捕人杀人。

在教育方面,陈在各地兴办免费的公立学校,同时也少量兴办高质量的私立学校,並延请名扬一时的陈独秀任广东省教育委员长,大力推广普及教育,减少文盲。陈独秀也因此缺席了在上海举行的中共一大成立大会。

更令人称道的是,陈炯明不顾截断当时政府的滾滾财源,以雷霆手段禁烟禁赌。6·16事变欲驱逐糜费广东财政一心北伐的孙中山出省垣,孙中山避难中山舰並随后离省赴沪,未几孙纠集外埠军阀兵力回粤驱陈,粤军财源紧绌,有人劝陈炯明开烟禁以济军需,但陈不为所动,是招致军心涣散的原因之一而败走粤垣。此前1921年广州曾发起为陈炯明铸铜像,以纪念他禁赌成功。

陈希望政治改革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的”。他认为中国地广民众,只能实行分权自治,才可逐步养成“民治精神”,建立民主的根基,这对我们现今颇有启示。

陈炯明的“叛变”,客观上促使了孙中山幡然变计,走上了一条利用苏俄的资金和武器,实行联俄联共扶持农工三大政策,改变了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格局。

陈炯明是中国现代史上高举民主宪政大旗、实践分省自治(共和政治雏型)的耀眼的一颗明星,又是因秉持真理坚持原则而失败的英雄;孙中山则是一位为达目的不计手段而成功的英雄。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值得世人垂仰,但不应总是对失败者过分凉薄一一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是遭唾骂者。民众贬忘的人中,有些或许是对自己最好的人。

陈炯明在私生活及操守方面,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军阀迴然不同。他仪表堂堂,颇有文采,诗文俱佳,与吴佩孚並称南北儒将。他廉洁自持,不蓄私财,不纳小妾,不二色惑,且表里如一,不欺暗室。孙中山曾坦言陈“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俭朴,我也不如”。

日侵华时期,陈避居香港。日人和汉奸三番五次欲拉他下水,赠他八万元支票邀其出山。陈在支票上打叉退还,表明决不与日寇同流合污。

1933年,陈炯明在贫病中死于香港。死时囊空如洗,竟然要用其母所备棺木装敛。结局如此凄惨,徒令人扼腕!

香港《工商时报》评价道:“国民党死了一个敌人,中国死了一个好人”。

当时有无名氏挽陈炯明(竞存)联:竞得山河归粤治,存其模范做人师!

陈炯明在香港曾把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任首任总理。致公党至今还是我们的参政党之一,可我们的致公党党员都记得建党总理陈炯明否?

陈炯明不是革命叛逆,相反,他不仅是粤东儿女的骄傲,也是我们广东乃至全国人民的骄傲!国民党党史上成王败寇的历史观迟早将改写一一据说现在已大为改观。

粤东人民对陈炯明非常崇仰。陈炯明墓位于广东省惠州紫薇山上,而在海丰县文天祥公园立有雕像。文革时期惠州墓曾被毁,后修复,是一民国时期的亭式建筑,亭中墓碑高约3米,俯视西湖。碑铭为国学大师、辛亥元勋章太炎亲笔题字。1990年,被惠州市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逢清明祭祀者络绎不绝。

辛亥革命作为亚洲历史上极为重大事件,其元勋很多在广州黄花岗立墓並立像纪念,而作当时的粤省军政首脑陈炯明,却始终走不出粤东一隅,殊为可惜。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坟墓的右侧,建有陈炯明部下邓铿(仲元)的墓,是七十二烈士墓附属墓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小墓园内青松翠柏,铜像高矗,互相辉映,蔚为壮观。邓铿是陈炯明生死患难之交,在陈手下担任粤军参谋长兼任第一师师长。1922年3月21傍晚,邓铿从香港探友人返回广州,在广九车站遭人暗杀。坊间将邓铿之死原因称作是孙(中山)、陈(炯明)斗争的牺牲品,且双方各有嫌疑;而国民党方面则多将责任归集陈炯明。美国维州科技大学历史教授汪荣祖认为,邓一直是陈炯明最得力的心腹将领,陈不可能杀他。有文章分析:“仲元之死,他治军严谨,廉正不阿,时人誉之为“南州铁汉”,实因缉获大批走私鸦片,广州烟商恨之入骨,而必欲致之死命也”。我个人认为最后观点较符合常理,陈炯明绝不会蠢到杀袍泽自断一臂,至于会不会"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但难以定论。我建议在广州黄花岗为陈炯明立一铜像,为海外华侨回大陆参观提供方便,也为中国近代史上提倡政治和解增添浓重一笔。

愿岁月静好,陈炯明先生地下安息!

梅宇亭 2014年发表,今日稍有修改。

编辑于 2020-08-03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