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赴美女留学生,她们的一生都在书写着传奇

1907年9月,停泊在上海港的“满洲里”号邮轮正要启航前往对岸的美国。
船上除了来往两地的商客,还有清政府教育顾问温秉忠夫妇带领的15名年轻留学生。其中,还有四名女学生。


清政府教育顾问——温秉忠

她们是胡彬夏、王季茞、曹芳云和宋庆龄,最大的曹芳云30岁,最小的王季茞刚刚13岁——她们是中国第一批公派赴美女留学生。

在晚清的出国浪潮中,每个留学生的命运都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如梁启超所说,“女子教育乃强国保种之本。”

梁启超
从1905年,清政府送出第一批公费留日女生开始,为女性争取更好的教育机会,为国家储备更多的知识人才,成为这个古老帝国的重要任务。

但是,对于这几个留美女学生来说,相比于国家命运的宏大母题,在她们身上,更能体现出来的,是女性对于自己命运的掌握。


曹芳云——与年龄抗争的女人

01

三十岁,别说对中国女性。在人均寿命不足40岁的20世纪,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关键的年龄。

在中国,绝大多数三十岁女人的命运是这样的:早已婚嫁,早已生育,早已经在生活的循环中被消耗殆尽。

但是,三十岁的曹芳云却登上了留学美国的邮轮。

早在1898年,她就曾随父亲的朋友,一位美国传教士到内华达的哥特学院就读。可命运却跟她开了一个玩笑,在4年后她即将大学毕业的时候,却收到了父亲病重的消息。

万般无奈,她只好回到国内。此时,她已经25岁,在自己的母校“上海中西女塾”谋得一份差事——当一名老师。

上海中西女塾

两年的教师生涯波澜不惊。本来她认为自己的命运即将尘埃落定,此时,转机又出现在她的面前。

1904年,清政府筹划“立宪运动”。政治的改革需要实业、文化、教育的支撑。

于是,清政府便派出一支考察团,出国考察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由于早前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出国钦差之一的端方在考察美国女校教育的时候,想起了曹芳云。

五大臣出洋照



主张女性教育的晚清重臣——端方

跟着端方在美国考察将近一年的时间,就像是在她原来平静的生活里扔下了一颗石子。辗转美国归来,曹芳云开始不甘心现在担任教职的安定生活。

而此时,她的弟弟,日后成为清华校长的曹云翔也获得了留美机会。

不服气。生在一个开明家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长大的曹芳云不仅仅拥有了超越同时代女性的人生跳板,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见识到天地之大之后,自然也会拥有一颗不甘于眼前生活的野心。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多年后互联网流行的金句,用来解释100多年前曹芳云”彪悍“的人生再合适不过。

一年后,端方在自己管辖的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为清政府选拔第一批公费留美的学生,点名要选拔3-5名女性随队一同去美国留学。

端方军戎照

而当初追随他出国考察的曹芳云抓住了这次机会,成为了入围的4名女生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以30“高龄”入选的女性。

这个30岁还在跟自己的命运扳手腕的女人,仅仅用了两年就完成了在卫斯理大学的本科学习,又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1912年,曹芳云学成回到她曾经供职的母校,上海中西女塾。此时,她已经35岁。

而从35岁学成归国,到她45岁去世,这中间只有短短10年的时间。

有人可能会说,用自己的青春仅仅拼搏出来10年的生活,而且这10年的生活跟自己出国之前并没有什么质变。这种抉择,是不是不划算?

但是,对于那一代鼓起勇气出国的女性来说,摆在她们面前的命运,不是“划算不划算”,而是“服不服”。

站在30岁档口的那个曹芳云,她不服。

宋庆龄——不输男生的自信

02

在赴美留学的四名女生中间,宋庆龄是年龄第二小的,当时才刚刚14岁。

但是,她却有着不输男孩儿的自信。

1907年,宋庆龄在上海

在留学期间,宋庆龄曾在自己撰文的《现代中国妇女》中提到过当初参加考试的经历,她说:

“1907年,教育部门为派遣女学生出国留学而举行了择优录取的考试。被选派的留学生享受由威尔斯利(卫斯理大学)提供的奖学金。这场考试的成绩使那些男主考官们认识到,女学生在智力方面并不亚于男学生。”

最后一句话,掷地有声。

这当然跟她出身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联。

父亲是中国第二批留美幼童。而自己的姨父,正是此次陪同这15名学生远赴美国的教育官员温秉忠。

这种家庭其实潜移默化为她打下了一个基础:

父母亲族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形成的远见,无形中成为子女未来发展的一笔财产——让她也拥有了同时代女性,甚至是同时代很多男性都不具备的远见。

自然,年仅14岁的宋庆龄在跟其他更加年长的学生竞争时,有一种超越年龄的自信。

1913年5月,宋庆龄毕业于威斯里安女子学院(卫斯理安学院),获文学士学位。

在她毕业之前发表的那篇《现代中国妇女》一文中,她这样总结自己所代表的这批中国女留学生:

由于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她们比其他国家的大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为了共同的幸福,她们要比别人承担更多的义务。她们所取得的毕业文凭,并没有使得她们自命不凡,自视高人一等;她们也没有因此而希望自己成为置身‘象牙之塔’的精神贵族。

宋庆龄

正是带着这样一份自信,包括她在内的宋氏三姐妹,回到中国之后日益在那个充满了巨变洪流的时代里激流勇进。

也是这份自信,让宋庆龄所代表的中国女留学生,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中扮演了不可小视的角色。


胡彬夏——一生为女性奋斗

03

早在1903年,胡彬夏便与友人发起成立了“共爱会”,自己担任负责人。

从1902年她入学日本女子实践大学,到1907年随队留学美国的这五年里。她做得最多的工作,都是围绕着女性展开的。

留日期间,她就在自己创刊的报纸《江苏》上发表过题为《论中国之若女子不得辞其咎》的文章。

她提倡“振兴女学,恢复女权”,号召同僚为女性解放发声。

如果说,在那个女性教育都尚处于初步阶段的中国,敢于为自己的受教育权利发声已经是一件非常勇敢的事的话。

那么,勇于号召女性解放是一件更勇敢的事。胡彬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身体例行的。

在卫斯理大学留学期间,她与哈佛大学就读的留学生朱庭祺相爱。

彼时,胡彬夏已经有家庭为她说好的婚约在身。但她偏偏要为自己的爱情搏一把。

好在,她的三个兄弟也非常支持她自主恋爱的婚姻,在经过数年的抗争之后,她也终于跟朱庭祺结成连理。


胡彬夏与她的三个兄弟

后人评价胡彬夏,说这个女孩儿看起来文静清秀,但骨子里那股执拗劲儿,却让她成为了中国女性自主婚姻的先行者。

1913年,从卫斯理本科毕业,胡彬夏也没有选择其他的道路,而是去了康奈尔大学进修了七个月的妇女教育。

回国后,她辗转几份工作,几乎都与女性工作息息相关。

1916年,胡彬夏受邀开始担任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主编一职。也是在这个时候,她关于女性与社会关系的论调开始成型。


她的“女子可做之事,改良家庭”,也是在中国第一次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女性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

胡彬夏演讲《女子解放之原理》

更早的时候,所有关于女性的论调,都是以梁启超为首的男性改革者所提倡观点:女性应该得到尊重,但女性的目标首先是成为“贤妻良母”。

此时,女性还是作为男性社会的一个“附庸”。

胡彬夏之后,中国的女性开始真正关注到那些跟自己切身利益更加相关的主题上来:女生有没有资格跟男生同校,要不要经济独立,婚姻是不是自由的,以及,女子是否需要参政。

这些都是今天互联网上讨论得最多的女性话题。

但是,早在100多年前,在第一批留美女生中,就有一个名叫胡彬夏的女生,用自己一生,为女性在这些问题上发声。


王季茞——有一种方式是为自己而活

04

由于时代的关系,这四名留美女生的身上,或多或少都烙上了家国民族的影子。

无论是曹芳云,胡彬夏,或者是宋庆龄。

只有年龄最小的王季茞最终跳出了大时代里,为国家、为民族、为他人而活的框架。她是这些人当中,唯一一个,也是真正意义上抛开了这些束缚,为自己的喜欢而活的人。

1914年,已经20岁的王季茞从卫斯理毕业。而且,在留美期间,她彻底热爱上了化学。

王季茞(右一)和她的卫斯理同学

于是,随后她进入了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博士。并且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取得欧美博士学位的女性。

在其他留学生陆续回到国内之后,她却选择了留在美国,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决定,在今天这个相信选择自由,个体价值至上的年代,不是什么艰难的抉择。

可把时间往回推100年,这个背负着国家期待,13岁就留学海外的女孩儿,她的任何选择,只要不是以家国民族为中心,都将背负上一重道德的负担。

但是,王季茞就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东西,也这样坚持了下来。

如果说,从事女性工作的胡彬夏是把自己的人生投入到“责任”和“担当”上,那么,王季茞就是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到“热爱”和“专注”上。

博士毕业之后,她在芝加哥最大的医院——迈克尔·里斯医院,任职医学研究主任。并且在随后多年中,先后就职美国著名的“梅奥诊所”,芝加哥退伍军人医院。

2004年,在王季茞去世25年之后,芝加哥为了表彰这名华人女科学家在生物化学和儿童生理学上的巨大贡献,将一座新建的街心公园用她的名字命名。

芝加哥“王季茞公园”

在王季茞身上,可以看见另外一件事:任何选择了自己内心最热爱的东西,全力以赴去追逐的人,不需要有负担,时间终将会给她一个满意的答案。


记得当年中国第一个自费留美女生金韵梅学成归国的时候,《纽约时报》曾经这样评价她:

“她是当世最古老帝国中的新女性。”


金韵梅

对于《纽约时报》来说,那时候像金韵梅一样的中国“新女性”是什么样的呢?

不过是比起其他完全不识字的女性,受到了更多的、更先进的教育。

但是,当时间来到胡彬夏、王季茞、曹芳云和宋庆龄她们这个时代的时候,中国的“新女性”早已经不再是受教育,有知识那么简单了。

她们身上有了现代女性的影子,向整个社会展示了“新女性”的一种标配:不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勇于宣誓自己的价值。

在她们身上,可以看到的是:

作为第一批公派留美女性,她们并不是被时代选择的幸运儿。

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她们选择了在那个时代里勇敢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也是,我们身处当下的时代,每个人能够从这些传奇的人生中获得的一点力量吧。

参考资料:

宋庆龄与近代中国首批官费留美女生

中国人的百年留学梦

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被称为世界最杰出女性之一

发布于 2020-08-04 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