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两岸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

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两岸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

贻琦(1889-1962),曾任中华民国教育部部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祖籍江苏武进,生于天津,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梅贻琦的名字和清华大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31—1948年,梅贻琦出掌清华校长17年,为清华大学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他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1955年,在台湾新竹创建清华大学并任校长,一手奠定了台湾的清华基础,被称之为"两岸清华校长"。

清华永远的校长

梅贻琦自1914年由美国学成归国,到他在台湾去世,一直服务躬耕于清华,受到所有清华人的崇敬,"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梅贻琦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这位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成功地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他在1931年12月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演讲中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就是他重视师资的具体表现,这段教育名言至今仍深为世人推崇并被津津乐道。

梅贻琦延揽人才的诚意在华罗庚身上得到极好的体现,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被破格召进清华大学,破格转升为助教,破格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去"访问研究",最后又破格聘为教授,这些大多是在梅贻琦的亲自过问下实现的。

1947年梅贻琦(右二)与胡适(右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合影

梅贻琦政治上一贯维持中间立场,一生属意教育的自由之思想。梅贻琦曾言:"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孑民(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梅贻琦认为,这是"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的根本。

梅贻琦去世后,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园内有花木曰"梅林",梅贻琦纪念奖章成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毕业生的最高荣誉。

两岸清华,本是同根,一脉相承的北京清华与新竹清华「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

没人愿意倒“梅” (霉)

梅贻琦出任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倒校长、驱教授的运动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此起彼伏,历任校长在位时间都不长,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清华的学生们都不反对梅校长。有人问梅贻琦有何秘诀,梅说:"大家倒这个,倒那个,就没有人愿意倒梅(霉)!"

嗜酒君子

梅贻琦嗜酒,但从不闹酒,并且在这一点上也堪称"君子",以至于被酒友们尊称为"酒圣",这一点和蔡元培先生相似。

曾有一篇纪念他的文章写道:在清华全校师生员工中,梅先生的酒量可称第一……大家都知道梅先生最使人敬爱的是吃酒的时候,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敬酒人的好意。1947年,抗战胜利后清华第一次校庆,教职员和学生逐一向校长敬酒,梅贻琦总是老老实实的干杯,足足喝了40多杯。

编辑于 2018-01-22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