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牛了!!将懈政到极致,30年不上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太牛了!!将懈政到极致,30年不上朝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


  • 在东晚君看来,凡是粘上“神”字,都会比较神秘,玄幻。古代庙号是神宗的还真有,如宋神宗,明神宗等等。为什么要上神的庙号呢?东晚君至今都没能理解,是不是都得道飞升做神仙了,还是那位神仙转世呢?还是一生都颇具神奇?还是一辈子都神叨叨的呢?下面就来聊一聊咱们今天的主角明神宗明神宗朱翊钧。
  • 明神宗朱翊钧,大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第三子,母亲李太后,是大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48年,估计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才有他的福报。



  • 神宗皇帝出生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的裕王府,父亲是没有被封为太子,以裕王的身份登基的明穆宗朱载垕。穆宗有四子,长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钤,俱早亡。四子朱翊镠与朱翊钧同为李氏所生。朱翊钧的诞生给裕王府带来欢乐,王府张灯结彩,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而其母亲身份卑微乃泥瓦匠之女,生下朱翊钧后,母凭子贵,封为裕王妃。按理说,神宗的出生给大明朝带去了生机,也给嘉靖帝一朝带去了希望,至少子嗣不多的嘉靖帝有裕王这一脉传承下去了,孙子也出生了。



  • 然而神宗皇帝的出生并没有引起祖父嘉靖皇帝的好感,此时的大明朝内忧外患,嘉靖帝不顾朝政一心玄修。对于神宗的出生,嘉靖帝没有好感估计还是“二龙不相见”的揭语在嘉靖帝的心里盘旋。对于这第三代的龙,嘉靖帝还是不相见的好,所以表面上还是得装成不在乎。都说隔代疼,东晚君不相信嘉靖帝不为得到孙子而高兴。



  • 因为嘉靖帝的不关心,所以神宗得出生都没敢告诉告诉嘉靖帝,也没有取名字,所以直到自己5岁的时候才有了朱翊钧这个名字,穆宗皇帝取钧字,是说圣王制驭天下,犹如制器之转钧也,含义非常重大。可见穆宗对神宗得期望有多高。



  • 嘉靖帝去世隆庆帝继位,隆庆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万历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母以子贵才晋升为贵妃。皇太子就是未来的皇帝,将来要治国治民,必须从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业治国的经验教训,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驾驭臣民的本领。神宗虽然年幼,却很懂得这个道理。穆宗任命一批大臣为教官,辅导他读书。再加上母亲的严厉管教朱翊钧学习非常用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在位六年的明穆宗病重去世。让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辅政,六月初十,年仅十岁皇太子朱翊钧正式即位,次年改元万历。内阁由高拱、张居正为首辅,司礼监冯保为监首,开始了万历朝的改革之路。即位之后的万历皇帝,在读书方面,也是从一开始就坚持按照祖宗旧制,举日讲,御经筵,读经传、史书。在明朝的众皇帝中,除太祖之外,像神宗那样确实是不多见的。万历朝举人沈德符记叙,神宗即位后,就按照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建议,每天于太阳初出时就驾幸文华殿,听儒臣讲读经书。然后稍息片刻,复回讲席,再读史书。至午饭完毕时始返回宫内。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暂免讲读。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亦从不间断。



  • 在万历皇帝的成长的阶段,高拱和张居正的首辅之争以张居正的胜利而结束。此时张居正意气风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达成一致,决定合作分权,开始万历朝的改革。上台后的张居正,看到国库空虚,隆庆朝的改革并不彻底,而这时的万历皇帝又很年轻,没有到亲政的年龄,所以延续隆庆朝的改革势在必行。明神宗从思想上到行动上,全力支持张居正,合力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万历元年(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针对官僚作风和文牍主义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专任,立限完成;层层监督,各负其责。这个和今天的责任制很相似。所以他们的改革还是很前卫的。



  • 经济领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国田亩;二是推广“一条鞭法”。这是万历初年整个社会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最有意义与成绩。清丈田亩,又称“清丈田粮”,目的是为了纠正田制混乱。特别是皇亲贵族圈占土地,霸占农田,偷缴赋税,造成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等等有极大的左右。这是继洪武朝之后进行的又一次全国性的土地大清丈。



  • 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已在全国各地“尽行之”。这标志着整个张居正改革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万历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状况也大为改善。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张居正病逝,神宗从此开始亲政。这次改革,始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万历十年基本结束。它是明中叶以来地主阶级革新自救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明后期政治、经济关系新变动的深刻反映。其范围,覆盖政治、经济诸方面。具体步骤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为重点,后五年以经济改革为主要任务。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转了正德、嘉靖两朝以来形成的颓势,使得国库充盈,国力充沛。



  • 亲政后的万历皇帝,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又有自己的老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此时的大明朝国家富裕,人民安居乐业,国库充盈,欣欣向荣一片看好。
  • 在万历亲政后进行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即先后在明朝西北、西南边疆和朝鲜展开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万历二十年宁夏之役;万历二十至二十一年的朝鲜之役;万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的播州之役。另外还有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缅战争。这几次战争除了明缅战争失败以外均获胜,由此巩固了汉家疆土,打出了大明的雄风。



  • 早期的万历皇帝励精图治,国家富裕,国库充盈之后,咱们的万历皇帝似乎觉得已经功成身就,开始像老爹穆宗一样懈政,专注于玩乐了。万历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 。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成了八不皇帝让人诟病。至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风宪重地空署几年,六科只剩下四个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可见咱们的万历帝懈政已经到了极点,超过了明朝的所有皇帝。但是万历皇帝虽然懈政,但不同于其祖父嘉靖帝。中期后虽然不上朝,但是不上朝之后并没有宦官之乱,也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严嵩这样的奸臣,朝内党争也有所控制,万历对于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和梃击案都有反应,表示虽然忽略一般朝政,还是关心国家大事,并透过一定的方式控制朝局。可见万历皇帝还是有些许能力的。



  • 明神宗晚年身体虚弱,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因此,朱翊钧亲政期间,几乎很少上朝。他处理政事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谕旨的形式向下面传递。“万历三大征”中边疆大事的处理,都是通过谕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们所希望的“召对”形式。在三大征结束之后,朱翊钧对于大臣们的奏章的批复,似乎更不感兴趣了。正因为万历皇帝的这种不作为,使得大明朝走向穷途末路又著名的“党争”。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此起彼伏,弄得朝堂“乌烟瘴气”,“骂声一片”,而万历皇帝却“视而不见”。这著名的党争一直持续到崇祯亡国。史料称:明末的党争,就好像两群冬烘先生打架,打到明朝亡了,便一起拉倒。这样的恶果,未尝不是由朱翊钧的荒怠造成的。所以明朝的灭亡万历皇帝有不可推卸的作用,都去党争了,谁还有心思处理国家的事务呀。



  •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万历皇帝朱翊钧驾崩,传位皇太子朱常洛。万历皇帝朱翊钧是明代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历史中以万历纪元的时间,持续将近48年之久。
  • 史称大明灭亡亡于正统,也有说亡于万历。东晚君看来,正统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只是土木堡之役被擒,损失掉了大明朝50万的精锐,也败掉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富裕,但是重获皇位的明英宗在后期励精图治,从不懈政,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大明朝转危为安,重新走向了富强。而万历皇帝,后期懈政到了极点,面对党争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壮大,最后到崇祯一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才给了清朝的可乘之机,大明才会亡国,所以万历皇帝责任非常大,大明亡于万历实至名归。


发布于 2020-12-20 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