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之金山卫登陆,日军第三次增兵(上)

淞沪会战之金山卫登陆,日军第三次增兵(上)

1937年10月底,大场失守;11月初,国军在苏州河南岸作战已呈崩溃之势。而日本军部为打破上海战事僵局,第三次增兵并成功实施了金山卫登陆。淞沪国军陷入最危险的境地。

本文将依据最权威的史料讲述淞沪会战第五阶段—金山卫登陆,以纪念淞沪抗战殉国的国军烈士。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一.史料来源

秦孝仪等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集》第15卷载《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四)时间注1938年11月28日

秦孝仪等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二)》载蒋介石《抗战检讨与必胜要诀》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大本营陆军部》上册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刘建绪致蒋介石密电》时间注1937年11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1部档案,档号25697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陈诚关于七七事变后上海南京作战回忆》《沪战经过及教训》,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25)3206,(25)2864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争》上册载《顾祝同致何应钦电》时间注1937年10月22日

张宪文等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载松井石根《阵中日记》第8册

《陈副总统文物》载《第十五集团军淞沪战役阵中日记》(一)时间注1937年9月23日,中国台北“国史馆”藏,典藏号008-0102-4-021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

李宗仁:《李宗仁回忆录》下册,广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0年版

田雨时:《忠烈泯没昭恤无闻的吴克仁将军》,中国台湾《传记文学》第39卷第1期

唯真:《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第3页

邹作华:《上海作战之经过与所得之教训》

李君山:《上海南京保卫战》

《申报》载《蔡劲军局长发表谈话》1937年11月9日

《中国全面抗战大事记》载俞鸿钧《告上海市民书》《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告上海同胞书》,华美出版公司1938年版

请支持原创,转载注明史料来源:抗战史记

蒋介石检阅国军

二.先撤再守,蒋介石以军事牺牲赢得外交胜利

至1937年11月初,淞沪会战已打了近80天;经历了上海围攻战,反登陆作战,阵地战,防御战四个阶段。国军歼灭相当数量的日军,将5-6个师团困在上海战场,减轻华北战场国军的压力。而淞沪战场,国军气壮山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浴血奋战,对全国抗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日本深陷外交孤立,在欧美世界形成了同情,支援中国抗战的有利态势。战后的1951年,日本首相吉田茂于外务省主持“战前日本外交总回顾”的一连串内部检讨会议中,将日本外交“孤立”视为战败最主要原因之一。可见蒋介石以军事牺牲,换取的外交成果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国军在淞沪抗战中损失太大;而且完全陷入持久消耗作战的不利局面,应调整战线,将淞沪前线主力转移到预设的第一道国防线,即吴(县)福(山)线和乍(浦)平(湖)嘉(兴)线。实际早在1937年9月间于松江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张发奎等人就主张应采取“持久消耗”战略,“以逐次抵抗消耗敌人兵力而保存国军实力,以利以后之长期作战”。但据张发奎回忆,当时并未被采取,“最高统帅部否定了这个建议,他(指蒋介石—笔者注)的意见以为上海是军事必争之地,应不惜一切来确保这个地区”。

稍晚,陈诚也于9月2日前在刘行保卫战期间,再次向蒋提出类似建议。他在1946年关于淞沪会战回忆中说:9月14日,他“到刘行指挥,为要长期抗战,须转移阵地,逐次抵抗”。陈诚向统帅部建议:“杨行被占,我军攻势已败,令刘行又岌岌可危。欲长期抗战应步步为营,相机转移阵地,保存兵力,逐次抵抗”。但蒋介石仍未采纳,“为要取得国际同情与认识,尚欲死守刘行”。很明显,这是政治外交左右军事的结果。9月24日,陈诚在南翔召开的前线各军事长官会议上,又表示:“现在我之目的为持久战,若损失太大,则难达持久之目的,故以步步为营之办法。决定部队不再向前增加”。战后证明陈诚,张发奎的建议非常具有战略眼光。史料来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陈诚关于七七事变后上海南京作战回忆》《沪战经过及教训》,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25)3206,(25)2864。

作为大本营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和作战组长刘斐也于10月初,向蒋介石提议,“上海会战应适可而止,及时向吴福线既设阵地转移,以便更好的打击敌人和保护自己的战斗力”。李宗仁则在1937年10月12日在从武昌抵达南京后几天,面陈蒋介石:“淞沪不设防三解地带,不宜死守。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我军在沪作战,应适可而止。”他还主张国军宜从淞沪前线先行后撤至苏州,嘉兴一带国防既设阵地,凭险固守。但均未被蒋采纳。稍晚,白崇禧,刘斐再次提出撤守建议,蒋介石终于采纳,“对前线各部线向吴福线转移的命令都已下达,前线已开始执行”(关于具体时间学界存在多种说法,笔者认为应为10月27日或28日,也就是10月26日大场失守后的第1天或第2天)。史料来源唯真:《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第3页。

但第二天,蒋突然召集紧急会议。刘斐回忆,蒋介石在会议说,《九国公约》国家可能会出面制裁日本;因此,要收回撤退成命,要各部队仍坚守原阵地。此时,各部已经开拨撤退,现在返回,会引起相当混乱;实为兵家大忌。但蒋介石却坚持己见,并决定亲自去前线召集会议进行说服和部署。10月28日晚,蒋到沪西苏州河前线巡视,向前线将领反复重申苏州河防线必须“死力固守”;“现在我们右翼阵地已移到苏州河南岸,这是我们沪战最后的一线,也是我们保护上海最后一条生命线。我们要保存上海,以保持东南唯一的门户,就要抱定最后牺牲的决心,死守这一线阵地”。史料来源李君山《上海南京保卫战》第143页。

11月1日晚22时左右,蒋介石到南翔附近,召集前线师以上的将领会议,宣布上海之战要再坚持一个时期。据会议的参加者之一,时任第78军长宋希濂回忆,蒋说明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时称:“九国公约会议,将于11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开会。这次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作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根据蒋在南翔会议宣布的决定,如果不是日军于11月5日于金山卫一带登陆,蒋原打算在苏州河以南至南翔一线,至少坚持到11月10至15日之间,再定退守之策。然而,实际上苏州河南岸阻击战只坚持到11月9日,就全线崩溃;损失惨重。早前日军在11月5日金山卫的登陆,截断了国军退路,并形成巨大包围圈。使原本就处于劣势的国军,陷入大溃败的悲剧。

笔者认为蒋介石之所以迟迟不调整战线,并不断增兵。主要是两个战略意图,首先将占据绝对优势的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淞沪战场,以打乱日军的作战计划,减轻华北战场国军的压力,保卫苏援运输命脉—陇海线。对此,淞沪会战结束不久,蒋在开封军事会议上曾说明:“我们这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华北。”同时,国军在南方的植根多年,部队以国民党中央军为主。同时,构筑了大量的国防工事,水上有以长江中下游为主的江防。更利于国军兵力集结,交通运输,后勤供应,作战环境等方面,较之华北战场更利于国军等种种考虑。另一方面,蒋介石企图以战促和,利用淞沪会战促使美,英,苏等国出面干预中日战事,使中日事变国际化,以推动国际联盟进行和平调停,甚至制裁日本,以造成日本在外交上彻底陷入孤立。按蒋的说法即“以战略促政略”。在9月间的松江军事会议上,针对张发奎等将领主张适可而止的建议,蒋当场说道:“国军如能在上海多保卫一,二个月,将可引起国际方面的干涉和支援,因而应不惜牺牲,尽力固守上海。”史料来源秦孝仪等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二)》载蒋介石《抗战检讨与必胜要诀》。

故淞沪会战至10月底,前线反攻无效,增援已穷,无力再守的不利态势下,蒋遂不得不接受建议,命令部队转移。但第二天,又看到《九国公约》国家布鲁塞尔会议召开在即,于是改变主意,收回部队撤退的命令,下令继续坚守苏州河南岸;企图继续通过军事压迫来取得政略外交上的成功。这也为日军在金山卫登陆成功,国军自11月8日开始全线大溃退埋下恶果。正如陈诚1938年2月在武汉回顾淞沪会战时,痛惜指出:“这次战略受政略的影响极大,乃是国家的不幸”。笔者认为,淞沪坚守确实达到了日本外交彻底孤立的目的;为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援的目的,同时最终将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南方战场。但是牺牲太大,造成淞沪会战上处处被动,损失严重;以致大部分两岸学者认为得不偿失。

华北日军机械化兵团(华北国军难以抵挡)

三.蒋介石战略目的达成:华北日军主力增援上海战场

随着淞沪战场进入决战的高潮。在日本参谋本部策划推动下,并得到了日本海军军令部的积极配合,最后获日本天皇裕仁的亲自批准。于1937年10月上旬至下旬,秘密策定将对华主战场由华北转入华东,并迅速组建第10军,以完成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作战的准备。蒋介石将华北日军主力吸引到南方战场的战略企图达成,而苏援铁路运输命脉也直到1938年徐州会战才被切断。

1937年10月4日起,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长下村定召集会议,就今后对华作战方针进行谋划,着重讨论:今后“是把华北方面的作战扩大,进行山东作战?还是适可而止把华北作战停止在一定地带,而把兵团调到上海方面”。会上,以下村定为代表主张将主要战场由华北转移淞沪,向上海再次大规模增兵的意见占据上风,在参谋本部内获得通过。10月5日,参谋本部“第一部决定从华北调用兵力,把主要战场转移到上海方面“。10月6日,日本参谋总长将下一步作战计划上报天皇裕仁,特别强调集中精锐重兵打击上海国民党中央军主力,以求迅速结束上海战事,逼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投降。这一计划当即获裕仁批准。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紧接着,10月9日至12日之间,日本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确定了增兵上海的初步方案:“新派遣到上海方面的兵团,不作为给上海派遣军增派部队,而以之作为另一个军使用”;“在杭州湾北岸进行登陆作战“”;“登陆时间定为10月30日”。

10月12日,日本参谋本部下令在国内进行开战以来第11次动员;被动员的部队是7号军司令部,第114师团,独立机关枪第8大队,独立炮兵第2联队,独立工兵3个联队和后备步兵12个大队等。可见日军投入之大,部队补充之快。

此时,日军已投入淞沪战场5个陆军师团之多,包括第3,第9,第11,第13,第101师团和其他特种部队及空军部队;海军方面,第3舰队和航空部队集结在长江口和淞沪附近海面,以及陆上驻沪海军特别陆战队。日军总兵力超过15万人,飞机200余架,坦克200余辆,火炮400余门,军舰70余艘;反观国军虽兵力占优,但重火力严重不足,空军海军已损失殆尽。

而日军在华北战场,投入8个师团,包括第5,第6,第10,第14,第16,第20,第108和第109师团,以及其他特种部队等。日本军部直到10月初旬仍将主力布署于华北战场,之所以决定将作战重心转移至淞沪会战,主要原因有六点:首先,日军在淞沪战场遭到国军强有力且持续不断的打击,致其速战速决的计划破灭。一向骄横,看不起国军的日本参谋本部在七七事变前制订的1937年度对华作战计划中,曾设想仅以2个师团与海军协同,就一举击破上海国军,解决上海问题。然而,八一三事变爆发后,国军趁日本陆军未到达上海之机,先发制敌,围攻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10天,打了日本军部措手不及。至8月下旬,日军2个师团登陆宝山至吴淞,遭到国军猛烈阻击,进展缓慢,且伤亡巨大。如日本战史记载:“因中国军队的军事设施极为坚固而且集中了大量兵力,所以陷入了苦战状态”。为迅速扭转战局,日本军部又于9月下半月第二次增兵上海,增派3个师团重兵。而南京统帅部决心打到底,从全国调派四五十个师部队投入淞沪战场。9月至10月间的阵地战,达到了整个会战的高潮,这都大大超过日本统帅部的意料,而且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连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也承认上海战局呈现僵持状态,一时难以击败国军,他还在10月14日与从东京来上海的海军省政务次官表示:“鉴于江南地区的敌军抵抗顽强之现状,要在一两个月内结束这场战争,使战争告一段落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最要紧的是至少要将敌军逼退到常熟,苏州,松江一带,估计达到这个目标最快也要到今年年底“。这是日本政府无法接受的。

很快,淞沪会战高昂的伤亡数字,让日本军部感到战事的严峻。8月份,华北战场的伤亡人数约为淞沪战场的3倍。但到9月份,上海日军的伤亡急剧上升,达到12334名,而华北战场则为8562名。到10月23日,淞沪战场日军伤亡人数累计已达25323名,远远超过了华北战场的伤亡数。以号称精锐的第9师团,到10月18日伤亡已超过6000余人,占师团原有战斗兵员的一半以上。第101师团也超过4000人。战至大场作战结束,渡过苏州河之前,第9师团伤亡总数已升至近8000人。据《松井石根阵中日记》记载,上海派遣军(不含第3舰队和驻沪海军特别陆战队)自8月22日开始在上海登陆,至10月28日大场作战结束为止,其伤亡情况统计如下:

从上表可见,日军第3,第9,第11,第101,第13师及重藤支队共伤亡31766人,其中阵亡6588人,含军官296名,此外还有病员3000余人;松井石根日记数据,目前日本及两岸学界普遍认为缩水严重;现基本采纳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册,第83页记载:日军整个淞沪会战伤亡98417名。这都大大超出了日本最高当局的预料,也可以想像,国军抵抗之顽强,损失之大。

中国抗战中流砥柱—国民党中央军

同时,日本军部认为淞沪战场进展不如华北战场,“一方面,关东军,察哈尔派遣兵团与第5师作战积极性很高,华北方面军也是如此,颇有超越规定作战线之势;另一方面,上海方面战斗则处于胶着状态。”此时华北方面军已占领了保定,石家庄,沧县,德州等地,而上海派遣军却对大场镇久攻不下,且损失颇重。因此,日本参谋本部认为,“为了打开这种局面,有必要采取新的措施。”下村定在参谋本部的会议上强调:如果“上海方面就那样让它下去,无法取得结束战局的结果”。他力主“在这方面积极行动,(以)获得所期的战果“。

其次,上海战事与对苏联作战的计划相联系。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一直注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动向,时刻准备北进侵略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在10月上旬,“当时参谋本部判断,苏联要发动对日攻势的话,大概在11,12月的晚秋初冬时期,担心在这对苏关系最危险的时期,出现(上海)战线胶着状态,将给苏联对日攻势的好机会,所以企图在这之前打开(上海)战局。“凭此判断,日本参谋总长在10月6日上奏天皇裕仁的今后作战计划书中明确提出:“如果在上海完全被我方控制之前北方有变(指发生对苏战事),将发生令人极为忧虑之结果。因此,目前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是迅速结束上海战局”。史料来源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编:《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日本当局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实际蒋介石和国民政府积极促使苏联出兵,苏联也确曾表达意向;1937年9月28日,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奉召返国,曾和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宠惠谈及苏联参战的必要条件;11月10日,伏罗希洛夫又在宴别中国代表张冲时,要张归国转告蒋介石:在中国抗战到达生死关头时,苏联当出兵,决不坐视;这让蒋一度看到苏联出兵的希望。故11月30日,蒋介石致电伏罗希洛夫及斯大林表示感谢,电称:“中国今为民族生存与国际义务已竭尽其最后、最大之力量矣,且已至不得已退守南京,惟待友邦苏俄实力之应援,甚望先生当机立断,仗义兴师。”当时,蒋介石将苏联出兵看成挽救危局的唯一希望。但是12月5日,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回电称,必须在《九国公约》签字国或其中大部分国家同意“共同应付日本侵略时”,苏联才可以出兵,同时还必须经过最高苏维埃会议批准;苏联出兵之事遂不了了之。

再其次,日本也考虑到《九国公约》签字国会议召开在即,深知上海战事延续不绝定为世界各国所高度关注。如果能在布鲁塞尔会议开幕前攻占上海,将使日本在与国际外交较量中占据有利形势,也更有利于通过德国向中国施压,以逼迫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诱降条件。日本海军军令部次长岛田繁次郎10月17日在写给海军省部的备忘录:“上海战事的早一日成功,不但可以加速(中国)事变的结束,还可以对英,美,俄等国的向背,起良好的引导作用。”他提出“为了支援打开目前陆军的苦战,以保全本事变的成果,海军应尽全力协助本作战,海陆一体,来达此目的”。

最后,日本参谋本部要歼灭集中于上海的国军主力,特别是最精锐的国民党中央军,并企图在经济上压垮南京国民政府。可见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中央军对日军的打击之痛彻。

日本参谋本部遂于1937年10月12日拟定《关于今后的作战事项》。其中规定“迅速在上海方面获得所期的战果”的作战方针,为此提出确保上项方针实现的2项主要措施:“一,上海派遣军继续执行现在的任务;二,以第10军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以利于上海派遣军完成任务。”此前不久,第10军已开始秘密组建。

日军重炮群

四.第10军登陆及上海派遣军补充

1937年10月20日,参谋本部发出临参命第119命令,正式下达组建第10军;准备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会同上海派遣军攻略上海。同时,以临参命第120号发布关于第10军战斗序列的命令。第10军以柳川平助为司令官,田边盛武为参谋长,辖第6,第18,第114师团和国崎支队,以及独立山炮第2联队,野战重炮第6旅团,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部队。

10月30日,临参命第134令,又将第16师团编入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至此,使用在华东战场的日军共有2个军9个师团又2个独立旅团,而在华北战场则缩减为2个军7个师团。海军方面,军令部于10月20日新编成第4舰队,与第3舰队合编成中国方面舰队,由长谷川清任司令长官,仍兼第3舰队司令。同时,决定以第4舰队担任连云港以南中国沿海的作战,并协助第10军实施登陆战。可谓是倾巢而出,其本国地面部队仅剩下近卫师团第7师团2个常设师团兵力。以下为日军第三次增兵部队编制:

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中将,参谋长下野一霍大佐;下辖步兵第11旅团,旅团长坂井德太郎少将,辖第13联队,联队长冈本保之大佐;第47联队,联队长谷川正宪大佐;步兵第36旅团,旅团长牛岛满少将,第23联队,联队长冈本镇臣大佐,第45联队,联队长神田正种大佐。另辖骑兵第6队长,联队长猪木近太大佐;炮兵第6联队,联队长藤村谦中佐;,工兵第6队长,联队长中村诚一大佐;辎重第6联队,联队长川真田国卫大佐。

第18师团:师团长牛岛贞雄中将,参谋长小藤惠大佐;下辖第23旅团,旅团长小野龟甫少将,第55联队,联队长野副昌德大佐;第56联队,联队长藤山三郎中佐;第35旅团,旅团长平冢省三少将,第116联队,联队长片冈角次中佐;第124联队,联队长小界芳松中佐;另辖骑兵第22大队,大队长小池昌次中佐;野炮兵第12联队,联队长浅野末吉中佐;工兵第12联队,联队长井泽新大佐;辎重兵第12联队,联队长川内益实大佐。

第114师团:师团长末松茂治中将,参谋长矶田三郎大佐;下辖第127旅团,旅团长秋山充三郎少将;第102联队,联队长千叶小太郎大佐;第66联队,联队长山田常太中佐;第128旅团,旅团长奥保夫少将;第115联队,联队长矢崎节三中佐;第150联队,联队长山本重省中佐;另辖骑兵第18大队,大队长天城干七郎少佐;野炮兵第120联队,联队长大冢升中佐;工兵第114联队,联队长野口胜之助少佐;辎重兵第114联队,联队长中岛秀次少佐。

第16师团:师团长中岛今朝吾中将,参谋长中泽三夫大佐;下辖步兵第19旅团,旅团长草场辰已少将;第9联队,联队长片桐护郎大佐;第20联队,联队长大野宣明大佐;步兵第30旅团,旅团长佐佐木到一少将;第33联队,联队长野田谦吾大佐;第38联队,联队长助川静二大佐;另辖骑兵第20联队,联队长笠井敏松中佐;炮兵第22联队,联队长三国直福大佐;工兵第16联队,联队长今中武义大佐;辎重兵第16联队,联队长柄泽畔夫中佐。

国崎支队(步兵第9旅团):旅团长国崎登少将;下辖第41联队长,联队长山田铁二郎大佐;独立山炮第3联队(缺第2大队);骑兵1小队,工兵2小队,辎重兵1个中队。

野战重炮第6旅团:旅团长澄田睐四郎少将;下辖野战重炮兵第13联队,联队长桥本欣五郎大佐;野战重炮兵第14联队,联队长井手龙男大佐。

第四舰队:下辖第8,第12,第14战队,另第1,第4水雷队,第2航空队,第1防备队等。

10月20日,日本参谋本部以临命第575号命令,下达第10军和上海派遣军,规定杭州湾北岸作战的陆军,海军和空军之间的协同事项,并命令“上海派遣军为援助第10军的登陆,须在登陆前进行必要的侦察,以航空部队在登陆时进行登陆掩护”。同日,参谋本部制定了《第10军作战要领方案》,其中规定的作战方针:“第10军须与海军协同在杭州湾北岸登陆,尽速前进到上海市西南地区,同上海派遣军一起消灭上海周围的敌人”。作战部署是以第6师团,第18师团和国崎支队为第一线部队,在金山卫东西两侧地区登陆,随后第114师团和第1,第2后备步兵团等第二线部队陆续登陆。并要求以闪电式作战推进至黄浦江一线,然后渡江向上海市区南面和西面前进,以截断沪杭铁路,与从上海市区北面南下的上海派遣军合力围歼淞沪地区的国军。

时任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

然而,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以擅长迂回战而著称。他制订的作战计划,超越了参谋本部原先下达的计划。在10月22日至24日之间拟定《第10军作战计划》,比参谋本部《第10军作战要领方案》在作战进程和地域上,攻击速度更快和前进方向更远。“不同处在于前者将渡黄浦江作为第二期作战,第10军(作战计划)则作为第1期作战;还有,在第2期作战中,参谋本部的意图为使(第10)军主力向上海南面和西面前进,而第10军则企图进入苏州河以北大规模地包围敌军主力。”不过第10军大胆的作战计划,仍得到日本参谋本部默认。

根据作战计划,原定各个师团的进攻方向:第18师团在金山卫东侧地区登陆,随后以主力直插松江西南方向,渡过黄浦江,占领松江,切断沪杭路,前出青浦至苏州河一线;第6师团在金山卫西侧地区登陆,以国崎支队袭占金山卫,以师团主力攻占金山城,经松江西南,越沪杭路,前出淀山湖以东一带;第114师团尾随第18师团登陆,以主力一部前出闵行黄浦江渡口,另一部主力向浦东地区前进,策应上海派遣军进行浦东作战。

此时,大场作战正陷入苦战,参谋本部万分焦急,要求第10军迅速出动,但由于部队集结,运输和气候等条件的限制,登陆时间一再被延后,至10月25日才最后决定从11月5日起,开始进行登陆作战。就在25日当晚,日军攻入大场,接着于29日向上海市区苏州河南岸发动进攻。这一重大变化刺激了第10军,当即修改作战计划,将进攻目标从淀山湖东面一带延伸到常州附近。“11月2日改变第二期作战指导要领为:‘军进入松江附近后,乘敌准备未完,先进入平望镇—嘉兴一线,尔后在太湖及其以西地区水陆并进向常州挺近,深入到较远的距离切断敌的退路,一举围歼上海方面的敌主力军’”。

在调动第10军准备杭州湾北岸登陆的同时,日本参谋本部又加紧从华北战场抽调第16师团转用于淞沪战场。该师团被列入上海派遣军序列,企图从淞沪北线策应从南线登陆的第10军,从南北两翼包抄淞沪战场的国军。为此,第16师团计划在江苏常熟东北方向的长江白茆口登陆,与先期上陆的台湾旅团一起,向常熟,无锡攻击前进,切断沿沪宁线南北西撤的国军退路。这个师团10月下旬集结于石家庄东南地区。10月30日按东京参谋本部的命令调往上海,先由铁路输送至辽宁大连。11月9日起,由大连港分批起运,至11月12日其先头部队已抵达吴淞口。

国军战壕

五.蒋介石被坑,日军成功登陆金山卫

第10军登陆方向与上海派遣军南下方向,形成了南北对进,分别从淞沪战场的左右两翼展开。在淞沪战场左翼,早先由长江南岸上陆的上海派遣军当时正由北而南,向苏州河一线攻击前进。第10军则选择在淞沪战场的右翼,从南向北进攻国军的右侧背。经日本军部谋划的两翼迂回战略,其目的在于从南北两面实行迂回包抄,将东临大海的淞沪战场国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以图歼灭。

从杭州湾登陆,可澉浦长江浏河口全部的海岸和江岸线,大致有8个登陆场可选。其中全公亭到金山卫地区,可容3个师团左右的兵力登陆,且上陆后便于战役展开,向纵深快速推进。这一地带北面有3条公路,1条铁路通往上海和杭州,同时又经太湖南面通往苏皖边境和南京的交通要道。而且该地区又是国军防线薄弱环节。因此,日本参谋本部在10月20日制订的《第10军作战要领方案》中规定:“第18师团于金山卫东方海岸登陆,以一部向金山卫东北侧,以主力尽快向松江西南方黄浦江一线前进。”“第6师团(配属国崎支队)于金山卫西方海岸登陆,以国崎支队向金山卫城西北侧,以第6师团经金山(洙泾)向松江西方地区前进,切断沪杭铁路”。“第114师团在第18师团之后方登陆,该师团右侧地区向闵行渡场附近前进。”

杭州湾北岸的金山卫及其东西地区,南距上海市区约40公里,为淞沪战场右翼的海防要地。可是,南京统帅部和第3战区司令部都未重视该地区的警戒和防卫问题。早在七七事变前,南京军事委员会在规划,建设京沪杭国防工程时,由于认识上的失误,金山卫设防事宜竟未被纳入计划。原因是1933年时,南京陆军大学第10期学员到金山卫野外战术实习和调查时,误认为水浅涂深,大小船只靠岸困难,向内又是水网地带,河港纵横,不利于大兵团登陆作战。

1935年,唐生智担任全国警卫执行部主任时,曾带领参谋人员到金山卫实地考察。“他们视察后,也认为登陆不利,就未筑工事,不设防,反认为乍浦重要,选筑乍浦至嘉兴线据点工事。因此(淞沪)警备司令部也未在这一带设监视哨或瞭望哨,这是事先犯下的错误”。及至淞沪会战开始后,由于之前种种错误认识,给南京最高统帅部严重误导。以致蒋介石,顾祝同,陈诚等人集中主力抗击从长江南岸登陆的日军,对杭州湾北岸的防备未加重视,又错误地认为日军先后两次在长江沿岸大规模登陆作战,再要登陆应选长江方面,就算在杭州湾北岸登陆,也必在乍浦,完全忽视了金山卫的防御。可见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在金山卫防御上的失误,是由之前地形勘查,情报等种种错误造成。不能全盘甩给蒋介石和第3战区主要指挥官。

淞沪抗战初期,国军方面为防止日军增援部队在沿江沿海登陆,曾设置杭州湾北岸守备区,以第8集团军4个师又1个旅担任防守;但随着战事吃紧,陆续先后调往浦东一带协助正面作战。此时张发奎的右翼作战军,只配备第28军陶广辖2个师来守卫杭州湾北岸从澉浦到柘林长达90公里的海岸线。其中第63师陈光中部,担任乍浦至澉浦的守备,以第62师陶柳部担任全公亭,金山咀间的守卫。浦东方面,第55师李松山部和第45独立旅张銮基部任川沙,南汇的防守。这些部队均是战斗力很差的地方部队,第62,63师为湘军,第45独立旅前身为旧直鲁联军。至大场失守,国军全线战局吃紧,还将这些杂牌部队拉一部顶上去,11月3日,抽调第62师主力到浦东奉贤;这造成全公亭至柘林一线仅剩62师的1个营和炮兵1个连,如此漫长的海岸线,完全形同虚设。实际日军金山卫登陆前,南京统帅部对敌情已有所察觉。早在10月22日,顾祝同曾将所获情报转给何应钦,闻敌将有3个师团来沪增援,其先头部队宥(26)日可抵沪”。但此项情报并未引起南京统帅部和第3战区重视。蒋介石在1938年南岳军事会议上总结沪战教训时,承认金山卫未予设防是统帅部的“最大的挫失”,“上海开战以后,我忠勇将士在淞沪阵地正与敌以绝大打击的时候,敌人以计不得逞,遂乘虚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这是由我们对侧背疏忽,且太轻视敌军,所以将该方面布防部队,全部抽调到正面来。以致整个计划,受了打击,国家受了很大的损失。这是我统帅应负的最大的责任!实在对不起国家!”史料来源秦孝仪等编:《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集》第15卷载《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训词》(四)时间注1938年11月28日。

由于军委会的疏忽和失误,造成11月初淞沪战场上能调动的机动部队几乎用尽,以致日本第10军登陆金山出乎意料的顺利,未受到有力的阻击。日军曾估计,第10军“作战上的各种条件并非有利”,而且这次“作战将是极端困难的”,预计上陆后将会迅速遭遇10个师之多的国军迎头抗击。松井石根在其《阵中日记》中,一再提到“第10军的登陆是令我最担心的问题”,而发出让“上天保佑他们”的祈求。为此,日军作了登陆作战的各方面周密,充分的准备,并采取了“隐避企图,陆海军密切协同,登陆后大胆地机动作战”的方针。日军登陆作战的准备充分,对国军的部署调动了如指掌。反观国军,对敌情不明,无大规模抗登陆战的准备,完全被蒙在鼓里。这也预示了国军的惨败。

日军登陆金山卫

日军第10军第1梯队为第6师团主力和第18师团。11月2日,分别在日本八口浦和五岛列岛出发,在第4舰队的输送下,于朝鲜济州岛附近海面集结。11月3日,整个船队经舟山群岛东面,集结于马鞍群岛附近,在4日夜进入杭州湾大小金山海域,当夜在金山卫和漕泾海面换乘登陆艇。11月5日凌晨至拂晓,金山卫海岸一带起大雾,海潮汹涌,还伴着小雨。从凌晨开始,日军舰炮和飞机率先攻击,连续轰击达4小时之久。4时许,当国军还未察觉时,日军就开始大规模登陆。日军首批上陆部队分乘150艘船只,编列为3个登陆船队,利用海潮和雾幕登陆。在金山卫至全公亭一带东西近20公里的沿岸地带,分从3个登陆点抢滩上岸。第1个登陆点在江苏金山县金山卫城以东之金山嘴,戚家墩海滩一带,第6师团主力和国崎支队在此上陆。第2个登陆点在江浙交界处浙江平湖之全公亭,白沙湾,裴家弄沿海一线,以第18师团主力为上陆部队。第3个登陆点在金山与奉贤两县交界处的奉贤淙缺和金山塔海沿海一带,第18师团一部在此上陆。

1937年11月5日6时许,大批日军陆续登岸,基本未遇抵抗。6时半左右,日军全线登陆,分兵3路向内陆推进。右翼为第18师团主力一部,从漕泾越亭林,叶榭,经奉贤直指黄浦江南岸,向闵行突击。中路为第6师团主力,由金山卫北上,经张堰,松隐,直指黄浦江米市渡,企图渡江夺占松江和青浦。左路为第18师团主力,由全公亭直取金山城关(朱泾),向枫泾,嘉善和嘉兴挺进。

日军登陆金山卫

第10军第2梯队为第114师团,因海上运输力量不足,致登陆场拥挤不堪,通向内陆的道路又泥泞不畅 ,再加上后勤供应困难等原因,该部直到9日才开始在全公亭和白沙湾一带登陆,至10日和11日其步兵,工兵之大部上陆完毕。从12日开始,第114师团将进攻方向指向平湖城和嘉兴。与此同时,从华北调来的第16师团和此前已加入上海战事的重藤支队,在13日由海军舰队输送下,从江苏常熟附近长江南岸白茆口一带登陆,向支塘,常熟,福山攻击,企图协同沿京沪铁路西进的上海派遣军主力,围歼正在西撤的国军左翼作战军。


发布于 2021-03-22 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