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武装调停结束中原大战,造福无数百姓,却为一年之后的“918”事变种下祸根——“918”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一)

张学良武装调停结束中原大战,造福无数百姓,却为一年之后的“918”事变种下祸根——“918”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一)

上个世纪的三十年代初,一场由国民党内部权力争斗而引发的内战,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被称作——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的交战双方:一方是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军,另一方则是由阎锡山的晋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以及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系为首的反蒋势力联盟。在中原大战双方势力动用兵力高达近140万,军费支出5亿元,死伤30万人,波及到20多省,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军阀混战。

在二次北伐胜利后,蒋介石为了削弱其它军阀势力,要对各地方派系军力进行编遣,这样触及了这些军阀的根本利益,引起其它军阀的强烈不满。在1930年1月13日,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的阎锡山在准备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时,得知蒋介石密令韩复榘要逮捕自己,连夜逃回山西太原,并决定倒蒋。之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吴铁城奉蒋介石之命赶到太原,请阎锡山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阎在就职仪式上发表公开演说,提出要建立“整个的党,统一的国”,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和武力政策,并公开指责蒋介石是引发内战的根源。

此时,失势的汪精卫与反共右倾的西山会议派和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等,联合起来发起了反蒋运动。从实力上来说,蒋介石的部队实际上远不如冯、阎、李的联军,冯玉祥的西北军常年征战,极富于战斗经验,战斗力强,还有大量北伐时期苏联援助的武器装备,并拥有当时国内最强大的骑兵部队;阎锡山拥有当时关内最强的炮兵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等的桂军也具备很强的战斗力,其中新桂系第7军,曾在北伐内战中打出了“钢军”的号称;而蒋介石真正的嫡系部队并不多,主要是在历次军阀混战中收编的其它军阀部队,蒋在人数上与反蒋势力对比处于劣势。

1930年4月1日,阎锡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就任副总司令,3人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誓就职。冯玉祥在就职宣言称:“近月以来,陕甘两省,大股土匪,到处焚掠,凡经被掠之人,周身悉现铁烙。迨军队拘获匪首,其身边皆带有委任状,乃煌煌全国主席蒋中正所颁发,至有数十路之多。”痛斥蒋介石是国家动荡霍乱的根源,并发誓要为国家除此祸害;阎锡山就职通电称:“将统率各军,陈师中原,以救党国。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者,全国必有而讨伐之,今有挟党部以作威福者,全国人亦必起而讨伐之。”

看着反蒋势力说的是大义凛然,其实这不过就是一场军阀、党棍、官僚、政客之间为了权利,不顾人民死活的一场不义之战。

阎锡山成立了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先后召开了所有军阀代表和所部高级军官会议,决定集结重兵,组织八个方面军,沿平汉线、陇海线和津浦线三路进击。蒋介石亦针锋相对,在南京以“国民政府”名义,于4月4日下令免除阎锡山所任各项职务,并通令拿办;5日,下令讨伐阎锡山。于是,空前规模的中原大战爆发了。

反蒋联军的组织和作战方略是:

(1)阎锡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以刘骥为总参谋长;
(2)桂军为第一方面军,由李宗仁统率,出兵湖南,占据武汉;
(3)西北军以第二方面军,由冯玉祥统率,担任河南省境内陇海、平汉两路作战任务,分向徐州、武汉进攻;
(4)晋军为第三方面军,由阎锡山统率,担任山东省境内津浦、胶济两路作战任务,与第二方面军会攻徐州,然后沿津浦线南进,直捣南京;
(5)石友三为第四方面军,以主力进攻济宁、兖州,以一部协同第三方面军会攻济南;
(6)内定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拟定东北军为第五方面军),积极争取共同讨蒋;
内定四川的刘文辉为第六方面军,湖南的何键为第七方面军;
为了鼓励非直属部队的将领,任命石友三为山东省主席,万选才为河南省主席,孙殿英为安徽省主席。之后,又任命豫军樊钟秀(在此次大战中被炸身亡)为第八方面军总司令。


这次反蒋之战,主要是西北军、晋系和桂系,总计投入兵力80余万人。蒋介石则调动50余万军队,分路迎敌。阎锡山、冯玉祥和李宗仁,从南北一起夹击蒋介石,使得蒋三面受敌,局势对于蒋十分不利。

而蒋介石以驻扎在山东的原西北军韩复榘部防御晋军,刘峙率中央军主力在津浦线上迎战西北军主力,并在河南漯河编成第三军团保护主力的侧翼。蒋在趁反蒋联军尚未完全部署到位,先声夺人发动了攻势,刘峙率中央军主力向西北军猛攻,并攻陷了战略重镇归德(今商丘县)。


初战告捷,蒋介石赶往归德,亲自指挥前线各军向兰封进攻。而西北军丢失归德后火速调集兵力展开反击,擅长防守的晋军正面拦截蒋军的攻击,以刘春荣、石友三、庞炳勋部从侧面向蒋军攻击;又以孙良诚和吉鸿昌部阻击中央军陈诚部,二人骁勇善战,打得陈诚丢盔弃甲、节节后退。

在反蒋联军发起反攻后,西北军则出动最精锐的郑大章骑兵部队,在战场上四处出击,给蒋军后方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有一支骑兵在5月31日这天,趁夜间奇袭归德的柳河飞机场,烧毁军用飞机12架,俘虏机师和地勤人员50余名,完成任务后安然撤走。可是他们不知道,此时的蒋介石就在几百米之外柳河车站坐镇指挥,否则历史将会被改写。被这次的突袭惊出一身冷汗的蒋介石,拔腿就逃,不得不全线后撤。

此时,阎锡山的晋军也大举南下,而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不愿为蒋介石而拼了自己的老本,便下令部队从前线撤退,晋军则先后攻占德州、济南,从侧翼逼近蒋军。

蒋介石在站稳脚跟之后,又组织了自己的中央军精锐三万多人向开封反攻,却被冯玉祥以诱敌深入,包抄了蒋军的后路,企图将其包围并以全歼,但被蒋军察觉到了,慌忙的后撤,西北军趁势追击,重创了殿后的张治中师。

这时的桂军也已攻入湖南并占领长沙、岳州等地。冯玉祥为了配合桂军作战,于6月10日下令向平汉线蒋军发动全线进攻,激战仅两昼夜,蒋军即纷纷向漯河以南溃退,战线已经全面动摇,蒋介石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不过这时的西北军同样也是强弩之末,经过几次大的战役,弹药及物资几乎消耗殆尽。

在大战之初,反蒋联盟之间的决议是冯玉祥的西北军主要负责前线战斗,阎锡山向其提供后勤补给。但看到蒋军的节节败退,阎锡山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为了不使得冯玉祥在战后获得更大的利益,阎锡山开始大量的减少补给给西北军的弹药军械及物资,甚至很多时候完全漠视冯玉祥等人的求援。尤其在两军协同作战时,晋军弹药充裕,士兵吃着军用罐头吃。而西北军只能是数着子弹打仗,顿顿是窝头咸菜,有时候连咸菜都吃不上,在前线的西北军将士无不大骂阎锡山就是个混蛋。

蒋介石一再的受挫下,开始使用他惯用的手段,花钱收买,封官许愿,蒋介石就曾讲道:“只要人们要官要钱,我就有办法。”从内部瓦解对手,蒋介石是收买了滇军的龙云,龙云宣布支持中央并进袭桂系军队后方,桂系李宗仁怕失掉广西大本营,李宗仁便从长沙等地撤回了广西撤退,不肯再北上。

解决了李宗仁后,七月中旬,蒋介石开始集中3个军的兵力,用海军运输部队运到了青岛登陆,在山东方面向晋军展开反击,晋军受到重挫受挫,节节后退。这时,阎锡山在不得已之下,派人携带大批现款、弹药和面粉到郑州去见冯玉祥,请冯指挥陇海线各军发动大规模的攻势。当时冯的幕僚私下里议论说:“阎锡山就是会‘急来抱佛脚’,早些时候送来这些东西,孙连仲不就打到蚌埠了吗,津浦线那里会有今天的情况。”

冯对阎这种作风虽然也很不满意,但他为顾全反蒋大局,在八月上旬在陇海线又发动以徐州为目标分七路总攻,逼得将军连连后退,可是,天不随意,这段时间连日大雨不停,士兵疲劳过甚,给养又极困难,攻势受阻,不过双方都已经疲惫至极,保持着僵持状态。但这样,双方谁都难以承受,尤其是西北军,桂系的李宗仁龟缩回了广西,而阎锡山又是阴奉阳违,几乎是断了西北军的弹药物资供给,而冯玉祥一直作风独断,他手下将领虽表面极为忠顺,私下里多有不满。此时反蒋无望,所有人都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蒋介石也暗中派出密使和西北军将领接触,竭力劝说他们反冯投蒋,蒋又先后收买了李万林、王殿阁、李万如、范龙章、赵冠英、张治公、王振等人,但这些人背叛暂时还不足以撼动冯、阎联军,双方总体上已经陷入战略僵持阶段。

这时候,一个人凸显出了极为重要的位子,那就是远离战争手握重兵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将军,此时他成为蒋和反蒋势力急于争取的对象,谁能争取到他的加入,谁就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在战前,阎锡山把拟好的“讨蒋电文”送给张学良征求意见时,张则同意了。4月1日阎锡山任命张学良为“海陆空副司令”,5个月后又在成立“北平国民政府”后,任命张学良为7名国府委员之一,并许诺日后政府内一半的要员都由东北军担任,这条件可谓是相当优厚。可是,张学良派去的代表并没有得到阎、冯的重视,又在看到阎、冯之间的相互猜忌,便向张学良汇报“阎冯不能成大事”,这使张学良改变了态度,宣布保持中立。

而这时蒋介石也派人来拉拢张学良,但是张学良心里很明白,双方这样做的目的都是看中了自己的兵力,谁能拉拢到自己,谁就可能在这场军阀混战中获胜。他们许给自己的这些承诺,在战争结束后并不一定能兑现,或者根本只是权宜之计,尤其是张学良在这上面就吃过大亏。

当年东北易旗之后,蒋介石极力的怂恿张学良废除与苏联继承的沙俄与中国不平等条约,并许诺如果东北军与苏联开战,会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张学良最大的支持,可是在“中东路”事件中,蒋却采取了袖手旁观,最后东北军损失惨重,而蒋介石耍起了流氓,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而在张学良与苏联谈判时,蒋又以东北没有外交权利(东北易旗条件之一,外交权利交由南京政府),收回谈判权。

最终,张学良将军还是选择支持蒋介石。9月18日,张学良发表电报《巧电》(韵目代日,巧为十八),宣布反对内战,希望各方立刻停战。可是这封《巧电》被反蒋势力拒绝。两天之后,张学良派出十二万东北军挺进山海关,实施“武装调停”,晋军主力腹背受敌,只能仓皇撤回山西。令晋军全线撤退,把几百里战线和大片阵地让给蒋军,使冯玉祥措手不及,西北军也草草撤向黄河以北。在撤退过程中,西北军中的庞炳勋、吉鸿昌和梁冠英等被蒋收买,纷纷通电反冯投蒋,使总撤退变成了一场大溃败。10月5日,败局已定的反蒋势力向南京发电,愿意接受蒋介石的和平提议,至此,中原大战彻底结束。

在这场战争,“双方死伤达30万之巨”,其中一半是冀鲁豫等省的青壮年男子;双方军费总数5亿元,各派军阀就对向老百姓加捐加税、滥发纸币;在战争地区内的财产损失包括破及焚房屋在内近7亿元余元,其中河南省因战事死亡达12余万人,受伤1.95余万人,逃亡在外者118.5余万口,被各派军阀“拉夫者达129.77余万口,其中因以致死者3万余口”,抢占百姓的牲畜、大车数不胜数,而此时恰恰是这些地区夏收夏种时节,这场战争造成区内工业衰败,农业破产,直接和间接的损失之大,无法估量,当时有人计算,要想恢复这里的经济等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

战祸所及,破坏严重。作为战场的中原人民,河南洛阳等27县严重受灾,农业损失量为常年产值的160.2%;雎县等十几个县农民平均每户损失0.22头,0.07辆,,以郑州为例,开战以来,“每日必来飞机,来必掷炸弹。……而每掷一次炸弹,必死伍若干人民,毁坏若干建筑”;“夫此种情况,不止郑州,凡战地都会,陇海、平汉两路附近之各县城与各村落,处处如是,白日皆然”。

现在有很多人说张学良将军是受到蒋介石的重金收买下,最终才选择了蒋,这种扯淡言论真是可笑,首先张学良是接受了蒋的重金,这笔钱是主要蒋介石对“中东路事件”上食言的补偿,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当时东北正在闹水灾,算是蒋介石捐给的救灾款,如果说张学良被几个小钱就给收买了,那才真的是大错特错。

张学良将军在这件事上选择支持蒋介石,在当时看来是绝对有他的有道理,像冯、阎二人本就貌合神离,假如那些反蒋军阀获得胜利的话,中国只会陷入更长期的军阀各自为阵、相互厮杀的局面。而日本虎视眈眈,一直窥视东北,中国需要一个强权人物领导,团结全国,齐心抗日,在他的观察之后认为,也许只有蒋介石是具备这个能力;其他人不过算是地方豪强,没有一个具备统一国家的能力,在身处日本威胁的环境之下,一个团结统一的中国才可以抵抗日本的野心,这也是张学良迫切需要的。这种结果也不仅仅是东北,分裂的中国,同样也是所有中国人民的灾难。

而张学良将军此举,不得不让反蒋势力以失败结束,使得国家和民众不再继续饱受战争之苦,此举可以说是功德无量。可张学良将军却万万没有想到,也正是因为此事,也为日后“9.18事变”埋下了极深的祸根,这些失败的反蒋势力,在此之后不惜勾结日寇,以出卖东北利益和国土,换取日本的支持。

编辑于 2021-09-04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