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草]郑清澎湖海战PART V

後記

郑清澎湖海战圖

从荷清第一次联手攻台到1683年,郑清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军的战斗力在不断上升,当年威震东亚的郑军已成“昨日黄花”。

1 6 6 3年1 1月1 9日,荷清联军在与金门、烈屿之间的郑军作战时,将50艘郑军大型战船包围。郑军以损失战船1艘的代价冲破荷兰船队的封锁后,转头攻击施琅指挥的清军舰队,清军措手不及。看着奋勇登船的郑军士兵,不少清军士兵跳水逃向荷兰舰队。因为当时海上无风,荷军无法赶上前去救援,结果,登舷的郑军洗劫了清军2艘旗舰,1名姓范的清军水师提督当场阵亡,等到荷军赶到时,郑军已经撤退,只留下了1艘搁浅的战船。

这次战役中,荷军战死1名,受伤16名。清军拥有4倍于敌方的兵力,并且还有荷军掩护,但仍然溃不成军。

事后,荷军指挥官派翻译找到施琅,问他为何清军如此无能,施琅答道:“军心恐慌,没有办法。”20日,荷清舰队在浯屿遭遇郑军,郑军率先逼近清军并对其进行攻击。荷兰舰队见状,从后麵包抄郑军,郑军立刻停止攻击,但已经落入荷军包围。

英勇的郑军面对重重砲火,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最终成功突围——180艘战船,只有3艘被俘,其馀的都安然离开。同样是施琅指挥,澎湖海战中的清军却把郑军杀得大败,双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由此可见一斑。

从长远角度看,明郑的前途也很不乐观。郑军军费大部来自海上贸易,为了筹措军费,郑军有“金木水火土”山路五商和“仁义礼智信”海路五商两大贸易组织。这两个贸易组织先在大陆收集商品,然后贩卖给东北亚线的东洋船队和东南亚线的西洋船队。

清廷为了困死台湾,于1656年颁布了禁海令,但这反而让明郑独占了东亚的贸易市场——各国都需要中国货物,清廷不卖,就只能从明郑手裡买。明郑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日本,日本需要生丝、台湾的蔗糖、鹿皮,明郑需要日本的倭刀、鸟铳、盔甲和红铜。此外,明郑还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购买火砲,从泰国购买稻米和製造火药所需的硝石。

但一个集团的复灭,总是开始于自身的内讧。郑家几乎每一次权力更替都伴随着腥风血雨;郑成功死后,郑经为了夺权,杀掉了自己的叔叔郑泰,郑泰一系(7300人、180多条船)愤而投清,山路五商瓦解,明郑商队实力大损。

1673至1674年,郑经参与三藩作乱,对外贸易船隻数量下滑。 1675至1677年,郑经西征顺利,一度拥有汀州、漳州、泉州、兴化、邵武、潮州、惠州与金厦,对外贸易的船隻数量大增,但由于战争还在继续,因此收集到的物质多用于军需。

1678至1681年,郑经在战事上遭受挫折,不仅损兵折将,还丢掉了大陆所有的据点。此后,明郑失掉了生丝的来源,船隻数量缩水到历史最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683年才稍有恢復。1679年时,刘国轩甚至上奏让大小官员自费养兵3个月,由此可见明郑的财政已在崩溃边缘。

施琅来台前,刘国轩为了弥补兵力不足,将不少商船改为战船,这样虽然能应一时燃眉之急,但从长远来看,这对明郑的战争潜力损害很大,一旦战事陷入胶着,这些商船都无法恢復身份从事贸易,没有足够的商船來經商,郑军就无錢來更新战船,就只能再把商船改成战船,然后一直恶性循环下去。

冯锡范当政时,台湾连遇三年灾荒。为了有足够的军费,冯锡范只能提高税赋,杀民养军,台湾内外对此怨声载道,但冯没有办法,百姓吃不饱饭,最多埋怨几句,如果军队发不出饷,就会譁变。

这种环境下,不少中低级军官降清,高级将领虽然暂时没有异动,但也是人人自危。这点从刘国轩逃跑后澎湖守军的反应就能看出,郑军高层原本就是海盗海商出身,一向是反复无常惯了,眼下战事不利,投降不但可以活命,没准还能保住官位。因此,刘国轩提出投降后,冯锡范等人只稍作质疑便同意了。

郑氏政权灭亡後,郑克爽随后入京,封为海澄公,活动受到清廷严格控制。他于1707年病故,死后爵位被剥夺。郑克爽岳父冯锡范降清后被封为忠诚伯,卒年不详。刘国轩则继续在军中,后任天津总兵,最后病逝。刘国轩作为叛徒和降将,这个待遇不算坏了。

清廷打下台湾后,朝堂上就台湾的弃留问题展开争论。“弃台派”认为台湾远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因此,不如丢掉不要。当时的中国是农业社会,清廷上下对海权毫无认识,而台湾多山,农业价值不多,故“弃台派”的观点在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当时却毫不稀奇。

以施琅为首的“留台派”则力陈康熙,认为台湾乃中国东南屏障,只靠澎湖无法有效防卫海上威胁,另外,如果朝廷放弃台湾,难保台湾将来不会被荷兰人或反清势力再次佔领。

施琅的陈词看似慷慨激昂,但实际上完全是为了自己私利着想。 1684年,康熙有限度地开放海禁船隻可以自由出海。但根据清廷规定,商船隻能从厦门出入,并且必须接受福建水师的监督,进出台湾的交通也由福建水师所掌控。福建水师掌握了众多的海上资源,自然不会白白浪费;而且施琅也怕万一康熙卸磨杀驴,自己才有地方可逃。

施琅后人发给租民的屯垦执照

施琅除自己经商外,还学习郑军,向商船大肆收取保护费。当时每艘海外贸易船隻都必须向他缴纳2000至3000两的规费,澎湖每年也要缴1200两的打渔规费给施琅。除了在海上收取税费外,施琅还默许其族人与福建水师眷属去台湾强佔田产与垦荒。施琅本人在台湾建有庄园56处,南台湾接近一半的土地被他掠为己有,名为“施侯租田园” 。

施侯租田园总面积约有7500馀甲,每甲租额为二石到三石,被称为“施侯大租”。在凤山、嘉义两地,有施侯租馆10所,每年有穀物6000石、银2000两送到北京施家;道光年间,施侯大租改为包税制,他的子孙继续收取这份地租,每年可获得1600多两银。直到1895年日军攻占台湾,施侯大租才被废除。

战术分析

在这场海战中,郑清双方的战术都是典型的早期海战战术。早期海战战术可以看做是陆军战术的延伸——战船相当于一座漂浮的堡垒,船舷相当于女牆,艏楼艉楼则是箭楼。双方以犁冲、登舷、火攻为主,砲击为辅。如果是大船对小船,主要採取犁冲战术——凭藉船体优势撞翻对方。如果双方船隻型号相同,则採用登舷战术。

船头砲

根据《台湾外记》中的描述,郑军单船作战的次序是:抢占上风位置,船头指向敌人,施放船头火砲;用背风的舷侧炮射击;施放船尾火砲;调转船头,施放另一侧火砲,如此重複。这期间,砲兵会及时清理发射后的砲膛,以便再次发射。战兵则时刻准备着,一有机会登舷作战,欧洲早期战术与郑军大致相同。

登舷作战前,指挥官首先会命令士兵在甲板上集合,准备即将到来的登舷战;士兵集结完毕后,再用佛朗机、发槓等大砲攻击敌船,发百子、班鸠等小砲射击舰上人员;当距离在百步以内时,还可用子母铳和鸟铳进行攻击;到双方船隻靠在一起时,则投掷火油、火罐焚烧对方船隻的甲板,同时发射火箭点燃对方船帆;做完这一切后,战兵再登上对方船隻的甲板,开始近战。就像陆战中大家会尝试放火烧城一样。船隻被击沉的很少,被俘虏和焚毁的佔多数。

郑军和清军可說皆使用相同的战术與類似的制度毕竟大清水师上上下下也是明朝官兵,只是牌子不同罢了

早期海战的另一特点就是“混战”。作战时,双方混成一团,没有明显的敌我阵线。战斗刚开始的时候,指挥官会把舰队排列成简单的队形,郑清最后的决战中,施琅就把手头的战船排成多行纵队,并分为左中右三军,接战时,三军分别跟对面的敌军展开战斗。

混战对舰队队形要求不高,如施琅带领船队开往战场时,各船隻需要跟着他的旗舰转弯即可,抵达战场开始作战后,舰长们进入指定的作战区域后根据具体情况可随意寻找对手,也无队形要求。

投入战斗后,舰长会根据战况寻找自己的对手,不需要舰队长官统一指挥。例如在16日的海战中,蓝理看到施琅遭受围攻,就驾船来救,进入战场后,先用船头火砲击沉陈侃船,再用左舷火砲打坏陈昇船,最后又用火罐烧毁陈时雨船。蓝理的救援行动一方面展示了自身高超的操船技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舰长的高度自由权。

明末清初,火砲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使战争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登舷战变得更加困难了。如在北线尾之战中,因荷军火砲厉害,郑军难以登舷,只能看着荷军战船逃走。登舷战的伤亡往往很大——船上空间狭小,人员挤成一团,一旦遭受砲击便无处逃生。 1803年的特拉法加海战,法国战船“敬畏”号数次向“胜利”号登舷,但遭到“田纳维尔”号的砲击,672名船员就只有99人生还。

混战派在作战时,经常把舰队排成多列或者圆阵。在这种情况下,有相当数目的船隻射界被己方船隻阻挡,作战时,只有局部船隻可以开火。

战列线战术不同於混戰,无论是行军还是作战,战船都必须排成单列纵队,舰长们只能呆在自己指定的位置上,不能随意抢占对自己有利的地形,也不能随意支持友舰或者追击受创的敌舰,违者军法从事。蓝理这种打法,在英国海军裡就要吃官司了,搞不好还会人头落地。

且战列线派把所有船隻排成一排,任何船隻的射界都不会遭到遮挡。因此,作战时,英军战船可以充分发挥侧舷火力,齐射时炮火如一道横贯海面的铁壁。在这样强的火力攻击下,敌方很难进行登舷和对自己进行分割包围,此外,单列舰队闪避火攻船也更为方便。

这些规定看似死板,但在17世纪却是最好的选择; 17世纪,舰长们的水平参差不齐,不是每人都有蓝理那样出色的操船技术;混战对舰长的能力要求极高,假设施琅被围时不是蓝理驰援,他能不能逃走就不一定了。此外,当时歐洲舰队中经常夹杂着武装商船,作战时,商船经常会为了抢夺战利品,擅自离开队列。战列线派制定这样的规定,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舰长个人能力对战斗的影响,将舰队变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之前的一盘散沙。

因为战列线战术不需要登舷作战,所以英军对船隻的结构和武器配置都作了调整——高耸的箭楼被削低了;火砲不再固定在甲板上,改用四轮砲车,并且一律装到侧面;火罐和标枪没有了,大砲是战船唯一的武器。

当时,战列线战术是一种先进的战术。如果交战双方中的一方为混战派,一方为战列线派,且双方舰隻数量相近,那麽,混战派的战损会比战列线派差很多。第二次英荷海战,英军採取了战列线战术,荷军採取了混战战术,荷军损失有英军的4至30倍。

编辑于 2021-11-23 12:31